桐庐与山水诗(五)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4月29日 08:57:53 星期五 |
从山水诗看古代桐庐旅游 如今,旅游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现代概念上的旅游业桐庐还是先试先行地,曾有全国“县级旅游之冠”的美誉。其实,早在远古时代,随着船只的发明使用和人们对大自然的精神追求,旅游便在不知不觉中兴起了。由于桐庐境内得天独厚的山水旅游资源和恰似今日高速公路的富春江分水江两条黄金水道,桐庐旅游几乎是伴随着山水诗的起源而发端。从这个意义上说,桐庐简直可以说是中国旅游文化的滥觞之地。 据说“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诗人沈约的《悲哉行》一诗之中:“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随后唐诗中出现旅游一词就已达20余处。晚唐著名诗人贾岛(即“推敲”典故主人)有一首诗题目就叫《旅游》。而桐庐山水诗中“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白居易《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一诗: 江海漂漂共旅游, 一尊相劝散穷愁。 夜深醒后愁还在, 雨滴梧桐山馆秋。 这应该算是唐朝较早使用旅游一词的了。而且据我目前考证,“旅游”一词明确与一个地方相关联最早就出现在白居易的这首“宿桐庐馆”诗。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提出桐庐是中国旅游文化发祥地的观点。 伴随着山水诗的兴起和旅游一词的出现,旅游作为一种生活状态似乎从唐朝开始就渐渐兴盛起来了。 而且我以为唐朝时桐庐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有诗为证:“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刘采春《啰唝曲》)加上唐诗中多处出现桐庐的馆、楼更是一个明证。除白居易曾宿桐庐馆外,杜牧也曾“水槛桐庐馆,归舟系石根。”(《夜泊桐庐先寄苏台卢郎中》)唐睦州分水人状元施肩吾更是领略了“醉来引客上红楼,面前一道桐溪流”(《过桐庐场郑判官》)的独特风情。 现如今人们外出旅游可以靠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那么古人来桐庐旅游靠什么交通工具呢?当然主要靠船只,因为桐庐得水路之利,是中国古代东南部地区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 山水诗几乎是依赖于舟船的广泛使用而诞生的。谢灵运乘舟“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富春渚》)沈约是“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任昉则在桐庐“维舟久之”,孟浩然更是“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 可以说古时候如果没有船,就不会有云游四方的诗人,不会有山水诗,当然也不会有旅游。很难想象今天如果没有汽车火车飞机,谈何旅游! 历代桐庐山水诗中,舟、船、艇、帆、蓬等字眼入诗题诗句之中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顺手一撸便可抓着一大把。重复以《舟过桐庐》或《桐庐舟中》《桐江舟中》为题就比比皆是,再如《桐庐江中初打桨》《秋晚舟泊桐江》《泛舟至桐溪》《桐庐舟中见山寺》《舟泊严滩》《过钓台舣舟江干》《舟次桐江钓台》《桐江舟行杂咏》《已卯严濑舟中作》《桐江回棹过钓台怀古》《桐庐放棹》《富春江舟中晚望》等等等等。诗句更是多如牛毛,精选几句与您共享:“归人乘野艇,带月过江村。”(唐?刘长卿《送张十八归桐庐》)“昨辞夫子棹归舟,家在桐庐忆旧丘。”(唐章八元《归桐庐旧居寄严长史》)“近县人人喜,来船岸岸移。”(宋·杨万里《舟过桐庐三首》)“往来桐江船,必拜严子祠。”(宋·赵蕃《拜严方范祠》)“系舟人语静,纤月映江波。”(《明·吴扩《桐江夜泊》)“琴书安稳压扁舟,一路桐江尽胜游。”(清·陶庆怡《送族子荆山经桐庐至严州》)“雨点白昼打客船,船行无风七十里。”(清·查慎行《七里泷》)“两岸濛濛空翠合,琉璃镜里一帆行。”《清·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四首》)其中“往来桐江船,必拜严子祠。”“一路桐江尽胜游。”岂不就是名胜古迹旅游与风景观光旅游的贴切表达。 古人多半是乘船游桐江,但居然还有骑驴来桐庐的。宋朝福建莆田人刘克庄(1187-1269),这位曾任中书舍人、龙图阁直学士的诗人所写《桐庐》一诗颇有意思: 桐庐道上雪花飞, 一客骑驴觅雪诗。 亦有扁舟蓑笠兴, 江行却怕子陵知。 “潇洒桐庐县,征帆第几程。”(清·吴振棫《桐庐》)历史在轮回中走过了一程又一程。随着高铁时代的即将到来,桐庐旅游(当然还有各行各业)将会迎来一个腾飞的时代。当然,我们在追求快速的同时还应该为人们创造放飞心灵的慢生活条件。对此桐庐又先行先试了,富春江(芦茨)慢生活体验区在复古中创造前卫。而且,下一步桐庐还将推出“‘唐诗西路’《富春山居图》水上实景游”项目,让人们仿佛古代诗人一般,去切身体验水送山迎的感觉,尽情领略一川如画的风景。 “桐庐处处是新诗。”八百年前陆游就肯定地告诉我们,桐庐是一个适合全域旅游的地方。 |
原标题: 桐庐与山水诗(五) |
作者:董利荣 网络编辑: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