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严光气节之士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
http://www.tlnews.com.cn/ 2012年09月22日 08:10:25 星期六 |
当代伟人毛泽东在他的《讲堂录》中说:严光,东汉气节之士也!又论,光者帝之师也,受业太学时,光武已受其指教不少。故光武出力办天下之事,光即力讲气节,正风俗传教于世。且光于专制时代,不屈帝王,尚不可及哉! 严光后裔近代无锡人严懋功在他编辑的《桐江钓台.叙例》中说:自古胜景名迹大都以人传至,以钓台垂民则史志所载实为繁多。如陕西宝鸡县渭河南岸之周吕尚钓台、山东濮州之庄周钓台、江苏淮阳之汉韩信钓台、福建闽县之东王余善钓龙台、湖北武昌之吴孙权钓台、安徽贵池之梁昭明太子钓台、江苏宜兴之梁任昉钓台、湖北大冶之唐张志和钓台。京师阜城门外之金王郁钓台。这些皆是卓著有令人概慕无穷者。然期间得诸传记行诸歌咏者唯吕尚、韩信、任昉三钓台较为著称,而终不若桐庐富春江严子陵钓台。 这位东汉气节之士严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隐居于富春江畔耕钓终身,名高一世。其高风亮节,对当世与后世重名节、正风俗之美起到了良好作用。 (一)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刘秀得天下登上皇帝宝座,史称光武帝。严光却改名换姓,隐匿不见。帝思其贤,便凭着记忆,图写严光的形貌,下诏郡县寻访。后来齐国(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及胶东半岛地区)守宋臣上书报告说,有一男子,身披羊裘垂钓泽中,疑似严光之人。光武帝便备车礼品遣使前往邀聘。严光却一再推辞,拒绝出山。使者往返三次,才勉强登车来到京师洛阳。光武面授其谏议大夫之职。光当面拒绝,竟至富春山隐居垂钓。 隐士列朝列代都有,他们的隐居皆选择优雅静致之地。而严光拒绝谏议大夫之封,不回齐国,也不回故里余姚。在全国诸多优雅静致之地中,他为何会选择在富春山隐居垂钓呢?我认为是严先生向往富春山临江之美。对此,南朝梁太子詹事王筠在诗中曾经写道,“子陵徇高尚,超然独长往。钓石宛如新,故态位可想。”唐代诗人王贞白也有《题严陵钓台》:“山色四时新,溪色七里清。严陵爱此景。” 北宋范仲淹《严陵钓台》中更论明了严子陵当时的思想。其诗云:“潇洒桐庐郡,严陵旧钓台。江山如不胜,光武肯教来。”后两句是反问句,意思是说,富春山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上最美地段。所以严子陵不仅自己携妻子一起来了,就连留不住他在身边当谏议大夫的光武帝刘秀也同意他到富春山耕垂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1961年10月30日游严子陵钓台。他凭高远昭,见青山连绵不断,一条银带环山而绕,连身赞叹:“真美、真美!怪不得严先生要到此地隐居垂钓。” (二) 严光拒绝谏议大夫之封,至富春隐居耕钓,是严先生不讲古人之情,不愿意协助治理东汉王朝,沽名钓誉、独私其身吗?我认为不是。这由两则史实可以看出。 其一,建武元年(225年)初,刘秀对于是否登大宝当皇帝尚在犹豫之中。以耿纯为代表的刘秀追随者直言不讳地表示,“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间者,其计固望攀龙鳞,附凤翼,以逞其所志耳。今大王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若复合。”于是是年,刘秀就登大宝,成为了东汉第一个皇帝。次年,光武帝就悉封诸功臣列侯。然而光武此举众多朝臣都不赞同。博士丁恭议说,“古者封诸侯不过百里,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四县,不合法制。”光武帝反驳说:“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亡国者。”把丁博士挡了回去。可群臣心中不服,这种君主与臣子的争论,实际是后进之臣与功臣之间的名利地位之争。此际光武帝压力不小。当时,只有严先生一人,不争功、不争名、不攀龙附凤。告别京城隐姓埋名去外地隐居耕钓。这对遏制攀龙附凤,争权夺位之风起了重要作用。比如阴贵人兄长阴识,以军功当增封。但阴识只叩头推让说:“天下初定,将帅有功者众。臣托属掖庭,仍加爵邑,不可以示天下。此为亲戚受赏,固人计功也。”谢绝了光武帝对他的恩封。 其二,光武五(230)年,严光口授,大司徒侯霸使者侯子道记录带回,由侯霸封奏光武帝的“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书。严先生先是警告侯霸,要以仁义辅佐君王,让天下人欢悦。如果怀私心学小人,一味拍马屁,不分对错进行阿谀就要被砍头。但主要还是劝解光武帝刘秀,应以仁义治国,对于阿谀拍马的臣子要严惩甚至砍头。当时光武帝从侯霸手中接过了这封书,便笑着说:“狂奴故态也。”即日就亲自到严光下榻处看望了严先生。明代,江浙副提举阮鹗在《严子陵先生祭文》中评曰:“怀仁辅义天下悦,此万世相天下之大法;阿谀顺旨要领绝,此万世相天下之大戒。”清代《严州新建严先生祠堂文》曰:“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已举世之大本。而纵观历史,光武帝在位的三十二年中也大多以仁义正道为本。 仅以上两事说明,严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隐居耕钓,实非沽名钓誉,独私其身。依然是不忘故人刘秀,不忘维护东汉王朝。对此,后人也有评论。唐元和间宰相权德舆《严陵钓台下》诗云:“不乐禁中卧,却归江上春。浅驱东汉风,日使薄者淳。焉用佐天子,特此报故人。人知大贤心,不独私其身。“南宋高宗皇帝赵构《追封严子陵奉议大夫制》曰:“子陵为光武故人,甘隐逸以植节,垂一线以扶炎;山高水长,振千仞以起懦。”其中,扶炎即扶助汉王朝。因为汉朝自沉以火德王,故称炎汉。清人《题严陵钓台》云“高节中扶炎汉祚,渔竿不是钓虚名”。 (三) 对严先生不事王侯、高尚其身,隐居富春山耕钓终身,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不过以褒为多。我甚赞同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对严光先生的独特评价。毛泽东说:“严光、东汉气节之士也。光武既出,征之不就。后人论严光不出为非,不知光者帝之师也;受业太学时,光武已受其教不少。故光武出力办天下事,光即力讲气节,正风俗而传教于世。且光于专制时代,不屈帝王,尚不可及哉!”在《讲堂录》中,毛泽东还讲了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者有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子、孟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是也。严光当属传教之人,其作用就是传教于后世,正风俗于当时。这一作用非办事的帝王将相所能比拟。毛泽东这些评论,充分说明了严先生的高风亮节,对当时与后世倡名节、正风俗的作用。 《桐庐轶事》中记载有清江苏人许钰《读史》诗:“东汉重士节,开之者严陵。”清浙江人许正绶《子陵钓台》诗曰:“历朝名节推东汉,皆自严陵的派来。”这两位诗人概括说明了严光传教于当时重名节,正风俗的作用。至于严光传教于后世倡名节,正风俗之作用,那就更加广泛了。 就我们桐庐来说,严先生隐居富春江耕钓后,桐庐人除了将富春山增名为严陵山,将七里泷增名严江,将富春山对面的村庄名为严陵坞外,在唐武德四(621)年,桐庐、建德、分水三县设置州郡,名为严州。因为受到严先生高风亮节的影响,桐庐人重名节、讲道义的风尚渐盛。清刑部侍郎,江苏人秦瀛《送友人至桐庐》诗云:“送尔桐庐去,批裘钓渚空。此邦重名义,犹有古人风。”清顺治年间刑部尚书,山东人王士祯《送刘军宰建德》曰:“桐庐最潇洒,应忆古羊裘。”此两诗中的“古羊裘”、“古人”自然是指严子陵先生。其意思是说“桐庐人受严先生高风亮节影响,知名节,重情义。 关于严先生的高风亮节对整个后世的影响,这使我想到唐宋几位名人的诗文叙述。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松柏本孤直》中赞誉严子陵的高节:“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清风洒六合,貌然不可攀。”北宋文豪苏轼《钓台》诗中说:“山上云岚舒复卷,江中潮汐去还来。昭昭令誉垂千古,耿耿清风播九垓。”南宋词人李清照则在《夜发严滩》中写道:“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为名而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这些诗句充分反映了严先生的高风亮节对后世的影响。 (四) 严先生的高风亮节,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除了他与光武帝有同学故人这层特殊关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严先生与一般的隐士大有不同。别的隐士大多是想进仕途而进不了因此隐居,或者是进了仕途之后遭遇挫折而隐居。而严子陵的仕途宽畅得很。光武帝曾经三次请他出仕辅政,他却再三推辞,自甘于耕钓隐居生活。他的这种高风亮节,在东汉士大夫中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因为在西汉末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世风日下,柔媚阿谀之风日盛。因此王莽篡汉之际,绝大多数士大夫都非常重视仕途地位,而并不重视名节。因此进表、献符、俯首者众。所以严子陵这种不事王侯的高风亮节和“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治国理念有着特殊的地位。 (五) 严先生耕钓富春山大名远扬,与光武帝不无关系。当时针对西汉元成哀平四朝后,世风日下,为了巩固东汉封建王朝,倡名节、正风俗,士大夫阶层对于严先生的这种品德大加赞扬。而光武帝对严先生,不以臣必须服从君之封建王朝群臣之礼待之而以故友加先生道义相尚,诚心、宽厚、恭敬之礼待之。严子陵的名声远扬与光武帝的这种性格大有关系。光武五(230)年,光武下诏征召太原周党、会稽严光等至京师。周党面见光武时,拒绝行臣下拜君之礼。博士范升见之,即上奏光武,说周党不以礼屈,伏而不谒,堰塞骄悍。又说,党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名,夸上求高,应以“大不敬”罪惩治。而光武帝却下诏:“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结果,不但没有加罪,还赐帛四十匹,遣归旧里。而严光对光武的“大不敬”比周党更甚。而光武一直宽以待之。可以说,,没有严光就不能成就光武之士,没有光武也难以遂先生之高。
|
原标题: 东汉严光气节之士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
作者:■ 申屠丹荣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