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钢:与死神竞速的“搏命天使”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08月08日 09:15:51 |
查房、会诊、联合外来专家对近一个礼拜的疑难重症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在县中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见到踩着“风火轮”的杨小钢医生,已是下午一点半,而他才刚结束这一系列的“常态”工作。 感应门内,病患至危至重,集结了生与死的挣扎,一群“天使”与死神时时刻刻在搏命。而杨小钢,便是这群“天使”的带头人,是ICU科的主任、创始人,带领科室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壮大,至今他已在这个生死关口搏命了十余年,使无数处于死亡边缘线上的危重患者重获新生 。 ICU科从无到精 杨小钢于2000年毕业于西安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翌年通过校园招聘选择来到千里之外的桐庐县中医院,而这一呆,便是18年。 2005年,随着县中医院规模扩张,96120急救车开通,危重患者日渐增多。囿于当时条件,只能将危重患者转送至省级医院,加重患者一家负担的同时,更会延误患者病情。建立ICU病房,实是形势所需。同时,年轻的杨小钢作为建科人选,被派至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ICU科进行学习。 此前,尽管身处内科,但业务能力强的杨小钢也常被抽到危、重、急的岗位。而筹建ICU病房,确是一种极大的挑战。ICU是距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危急重症患者情况复杂,不允许有任何“不慎”。强烈的责任感,让他明显感受到肩上担子的沉甸甸:一头关乎危重病人的生死,一头系着医院的发展。 “提升专业能力,筑守患者生命最后的防线!”杨小钢暗暗下了决心。学习期间,他铆足了劲,争分夺秒地学习,掌握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认真向业内前辈学习取经,努力提升技术技能,使自己快速地成长起来。 2006年,从市一医院进修归来后,杨小钢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县中医院ICU病房的筹建工作中。至第二年8月,县中医院ICU病房正式启用,也意味着当时县内急危重症患者能得到更好的抢救、治疗与监护。 此后,杨小钢也被推上抢救患者生命的“前沿阵地”。电击伤、溺水、高处坠落致心肺骤停,农药中毒,多发伤,重型颅脑损伤……转到ICU的危重病人基本无法交流,尤其是多器官衰竭的老年人,杨小钢与科室成员每天都在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分夺秒地进行全力救治。 “ICU内多为急、危、重病人,病种杂,病情变化快,家属对医生的期望也较高,医护人员要有强烈责任心与奉献精神的同时,更要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和精湛的工作技能。”杨小钢说,危重患者的抢救都是以分秒计算的,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病情变化,作出正确处置。 为了提升整个科室的技术水平,杨小钢会根据每个医护人员的技术特长,每年争取机会让他们外出进修,学习国内外相关的前沿技术。同时,他还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每次培训结束后还要进行考试,确保学有成效。 他常常组织医护人员对危重病人康复的案例进行集体探讨,从中总结出成功经验,以利今后更有效地应用到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去。他也经常组织科室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实现经验共享。杨小纲在科室大兴“做学问”的风气,促使医护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实现技术进步。如此,也逐渐打磨出了一支ICU铁军。 在杨小钢的带领下,ICU科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涌现,科室近年来共完成科研立项6项。在日常中,他还不断专研医术,精益求精,通过2009年《重症医学科内感染细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县级科研立项、2010年《老年重症肺炎血管外肺水与氧合相关性探讨》县级科研立项,以及2018年《重型颅脑损伤脑电双频指数与脑氧代谢率的相关性研究》市级科研立项,并有多篇学术论文在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这背后,是杨小钢立足本职岗位反复锤炼淬火,用精准的实操技术保障来诠释使命与初心。 目前科室常规开展了深静脉置管术,纤支镜灌洗,CRRT床边血液净化,picco监测,动态有创血压监测,床边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亚低温治疗,临时起搏,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等技术。 开科12年来,ICU科从最初的3个医生9个护士,到现在的9个医生31个护士,拥有13张监护床和12张监护后床位。ICU科室的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也获得进一步提高,得到院领导班子及兄弟科室一致好评。这背后是全科室的24小时、365天全天的“不打烊”。 十八载精诚坚守 去年11月底,杨小钢10多年的老毛病——肾结石又犯了,与以往一样,他挂了盐水,打了两支杜冷丁(止痛药)打算应付过去,又忍痛查完房。当天晚上7点多,戴着氧气罩看病历的杨小钢早已脸色苍白,疼痛剧烈,他却依旧执拗地不肯休息。 当看到杨小钢验血单上的血象持续升高,白细胞达14000,外科洪钧晖医师忍不住了,着急地对杨小钢说:“再不手术,都要打第三支杜冷丁了!”杨小钢只能被“架着”接受急诊输尿管镜手术。术前杨小钢还与同事做好了交接工作,而即使到了手术前一刻,杨小钢还在“碎碎念”:“ICU本来就很忙,这样人手更不够了。” “我可以查房了吗?”这是杨小钢做完手术,全麻醒来的第一句话。一旁的护士听了既心酸又无奈:“那你得提着尿袋查房了。”翌日一早,杨小钢忍着伤口的疼痛,如平时一样,一个一个地仔细询问病人的情况,一圈“问候”完又是一个上午。他脱下白外套,回到自己的病床上继续挂盐水。 “手术后一定要请假,一定要休息好”,面对此类“好心”劝说时,杨小钢毫不犹豫地回话,科里人手不够,而且医生对自己负责的病人病情最了解,一旦请假,病情交接也不简单。何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还能坚持呢! 不久前,因赌气一口气喝下将近半斤敌敌畏的一名大伯被紧急送往中医院,在急诊室洗胃后,又将其转入ICU科。当时他的血压很低,心跳微弱,并很快出现了昏迷状态,杨小钢和值班医生马上对其实施血液灌流等急救工作,随后对病人推“阿托品”。“‘阿托品’是一种解毒药,但推的过程很讲究。一般危急的情况下,推一次得按照患者的体征变化调整剂量再推,隔5分钟再推,依次反复。”杨小钢说,正常情况下只要推2毫克,但大伯的情况太危急,当时每5分钟推了30毫克,如此持续进行血液灌流,总量达到了18000毫克。一周时间,杨小钢和同事们一刻都没离开过这位病人,时时刻刻关注着,不敢有丝毫松懈,并随时根据病情调整急救方案。在杨小钢等人没日没夜的救治下,病人终于度过危险期,转入普通病房,之后也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多年来,长期紧张的工作以及每天面对多重耐药细菌的环境,杨小钢有高血压,也有些焦虑,经常走路或睡眠时脑子里会闪现各种抢救场面,平时的小感冒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痊愈。但他更懂得生命相托的责任重大,并将这份托付生命的信任体现在每一次手术方案的严谨制定,救治中的专业操作以及关注的无微不至中。 杨小钢“单调”的履历背后,不难发现他的每一步都踏得谦逊而踏实。他于201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选过“桐庐县‘511’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层次培养人选”(已期满,考核通过),并先后获得县百名优秀员工、县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度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县卫计系统党员积极分子、首届桐庐县优秀医师等荣誉称号。 生命之托重如山 面前的杨小钢微蹙眉,说话声有些疲惫,但语速很快。“每天面对性命危在旦夕的危重病人,需要时时刻刻与死神竞技,抢夺宝贵的生命。”杨小钢的肩膀上总能明显地感觉到那股无形的压力,他总是一遍遍地对自己说,必须在一场场与死神的交锋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对得起这一份份生命的重托。 ICU肩负着全院及全县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一年四季,杨小钢几乎“两点一线”,他没有正常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平日,他坚持每天早上班迟下班,并带队查病房,所以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都能在科室里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逢年过节,是杨小钢和同事们最忙的日子,坚守岗位,精心诊治和细心照料病人。有时候看着年轻医生实在辛苦,他还常常顶替他们上班。 “人可以离开医院,但病人决不能离开脑子。”他的心里只有病人,外出开会时,他总是在会议结束当晚就踏上归途,回到桐庐后不管有多晚都要先到ICU,有时直接参与抢救危重病人,回到家已是次日凌晨。 在2017年以前,身为ICU科室主任的他,同时还兼任县中医院的急诊科主任。急诊科的重大抢救行动,他都亲自组织和参与。一次,他在急诊科连续抢救病人三、四个小时后,回到ICU科室恰逢又有三个危重病人同时在抢救,他顾不得喘一口气,又投入到更为紧张的抢救工作中去,等到病人转危为安,他自己几乎累瘫了。 又有一次,他拖着疲倦的身体刚回到家中,却接二连三接到科室电话,说有几个危重病人需要抢救,他立即赶回医院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待病人脱险已是第二天早上,他匆匆擦一把脸,又开始带着医护人员查房…… “家里真的顾不到。”杨小钢的话语里满是内疚,大儿子刚上高一,还有一个不到周岁的小宝宝,在两个孩子的成长路上,他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的时间哪儿去了?他都在陪着他的病人在与死神征战,与生命赛跑。 杨小钢是陕西人,家中有老父老母,可他到县中医院工作这些年来,回家探亲总共才四次,且每次都是步履匆匆,照顾父母的事只能委托给家中的大哥。为此,他很是愧疚。妻子理解他的心情,几次趁暑假将公婆接到桐庐以尽孝心,可他依然一天到晚忙在医院,好不容易回家,刚端起饭碗,电话又响了,又有病人有危情了。放下饭碗,这一去又是一夜未归。 如此这些,纵有千番内疚,但杨小钢内心无悔,“救死扶伤是我的神圣职责,面对患者的生命安危和亲情,我别无选择!每次看到ICU的重症病人一批批康复出院,这份心底的喜悦是无法言语的。”杨小钢表示,“也真的非常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开科以来,ICU基本上是满床,我们的医生、护士也基本上没法休息,但我们保持住了12年无重大事故,这离不开大家的辛苦与付出。”杨小钢还是将这份“功劳”归功于大家。 记者 黄蓉萍 黄强 通讯员 朱海珊 文/摄 |
原标题: 杨小钢:与死神竞速的“搏命天使” |
作者: 网络编辑:吴晓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