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养成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4月27日 13:11:03 星期四 |
当前,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在全县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从机关单位到乡村社区,几乎是人人参与,文明创建的氛围非常浓厚。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不过是“一阵风”,其中有人准备端出形式主义的架子来应付,有人则一笑而过,口中念到“他们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事实上,这些人都缺乏对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刻认识。全国文明创建工作不过是拉开了美化城市形象的帷幕,无论是政府的广泛动员,还是社会成员的自觉参与,都应向着常态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促进文明的养成。文明的养成过程,是一种集体行为习惯的转换过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这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地形塑自身的观念和行为,逐渐与过去不文明的行为决裂。 文明的养成有赖于对公共精神的实现。现代文明集中地诞生于城市化的进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需要面对很多公共规则。比如,马路作为城市文明的一大象征,就是一个公共事物。每个人都有权利使用,同时每个人都应自觉地履行遵守交通法规的义务。大量的交通事故证明,行人过度注重自己的方便,或肆意闯红灯,或随意停放车辆,或开车打电话,都是对交通秩序公共性的破坏,也是对交通文明的破坏。马路作为一个公共场域,要求每个人恪守自己的权利边界,对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交通法规保持敬畏,并形成一种公共精神。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我们都会通过公共精神的实现来积累文明的厚度,也可能通过对公共精神的破坏使之削弱。 文明的养成离不开对和谐关系的构建。文明因人而生,特别是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个体之间,还是群体之间,关系的紧张都不能称之为文明。相应地,为了避免这种紧张而采取的一切行动都是文明的表现,也就是和谐。和谐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一旦出现某些利益的纠纷,首先诉诸于理性的沟通方式。和谐也包含着一种宽容的精神。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总是会影响到和谐关系的建构。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有的人依然保留着农民的生活习惯。当我们以“文明”的标准去界定和开展工作时,难免遭遇到他们的不满和抵制。这就需要以一种宽容的精神,采取劝导的方式来处理。当然,除了人与人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也是促进文明的重要方面。 文明的养成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价值上来看,文明是真善美的统一。而美以人的主观感受,实现了对真和善的完成。因此,美作为一种终极性的价值关怀,驱动着人们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这里,美的呈现不完全以物质生活的丰裕为基础,而恰恰需要人们通过精神的力量来克服物质不足,以完成对美的追求。一个城市的文明,经济上的成绩固然重要,但真正有价值的还是市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小到一茶一饭,大到社会治理,都应当主动地创造美,实现美。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对于文明的主体来说,我们应当不断审视自身的品格和行为,经常性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是否融入了对美的追求。 文明的养成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集体行动,需要国家和社会对公共精神与和谐关系的不断滋养和融合。当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对于文明的养成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我们应当自觉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
原标题: 文明的养成 |
作者:王雪春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