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保一线的“追梦人”——记县环保局生态科科长储云峰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06月11日 09:10:11 星期四 |
| 察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池的运行情况
在环溪村检查污水处理工作 储云峰,1970年出生,中共党员。2005年从部队退伍在桐庐环保局工作,现为该局生态科副科长。2009年以来,他连续三年被评为桐庐县“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2014年获“杭州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书写:环保路上的“老兵新传” 储云峰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他转业回家乡短短10年,从“环保新兵”迅速成长为业内“老专家”。他把部队作风带回地方,每次都能非常出色地完成任务。 今年44岁的储云峰,是桐庐县钟山乡人,于1987年10月光荣入伍。在部队,他是空军某部一位优秀的地勤保障兵,曾参加过我国“歼十”战斗机试飞的地面保障工作。当兵17年,他曾以出色的表现两次荣立三等功。 2005年,储云峰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桐庐县环保局工作。空军地勤保障与生态环保,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他原先在部队的专业优势已统统“归零”了,而新岗位的知识技能则完全是一个空白,开展工作受到知识、技术、经验等诸多因素制约,他面临着极大的“本领恐慌”。 学习,成了储云峰必须占领的第一个“山头”,掌握新知识技能,他拿出了战士拼刺刀的劲头。他除了向身边同志学习请教,每天挤时间仔细研读环保书籍,了解国内最新环保动态,了解桐庐周边县市生态建设情况,与此同时,他还坚持每天做工作笔记,记下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除此之外,储云峰更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当兵17年,他对桐庐农村发展情况已经很陌生。为了熟悉农村,掌握生态建设第一手资料,他每天一有空就往乡下跑。他的身上随身带着五样“武器”:一顶草帽,一个水壶,一个本子,一个相机,一个铁钩子,走到哪,就把把调查研究搞到哪儿。 寒来暑往,储云峰用了三年时间,走遍了全县183个行政村403个自然村数千个生产组。他熟悉桐庐境内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条溪流、每一条大路甚至每一条小巷。全县自然村以上的村干部都认识他。路上遇见了,有的亲热地叫他“小储”,有的叫他“老储”,都把他当成了朋友。 储云峰这种“用脚板丈量大地”的学习方式,不仅让他对桐庐农村生态建设现状了如指掌,学到了大量书籍中学不到的知识,还交了一大批农村朋友。由于他了解农村情况、熟悉乡土风情,被同事们戏称为“活地图”。 探寻:生活污水里的“生态红利” 2009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在2007、2008年相继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之后,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的坚定目标,并将这项重点工作交由桐庐环保部门牵头。 这是一项惠及全县百姓的“造福工程”。 我县有40多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就有30多万。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成为全县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据统计,我县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约500万吨,相当于10~15家万吨规模造纸企业排放量之总和。农村生活污水点多面广,地形错综复杂,治理技术没有成功的示范借鉴,在农村环境整治领域是一项公认的难点工程。最难的还是老百姓的观念:长期以来,农村群众对污水直排早已“见怪不怪”,他们中许多人甚至对建污水处理池认为是“瞎折腾”。 作为具体承接这项牵头工作的环保局生态办的同志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储云峰更是拿出了军人铁骨豪情!作为牵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现场具体负责人,他意识到,要改变老百姓的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能从心里真正接受治理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出“样子”来,他因此建议选择合适的村先实施示范工程。 为了打响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第一炮”,储云峰先选择两个村做试点。为让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新技术在桐庐成功“落地”,储云峰全程参与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和考核。 他与设计单位技术人员吃住在现场,并与当地镇村干部认真探讨工程选址的合理性和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几大环节,在两个试点村整整苦干了三个月! 在镇、村干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在局里同志的共同努力下,试点工作取得了极大成功。污水处理工艺主要采取生态湿地模式,农村百姓亲眼见证了建筑垃圾堆、臭水塘变成了漂亮的小花园,污水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神奇效果,都感到很惊喜、很振奋! 试点工作取得了极大成功。这更激发了村干部实施此项工程的积极性,桐庐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得以全面铺开,储云峰更忙了。 三年中,他起早摸黑,每天戴着草帽,背着水壶,拎着铁钩子(捡查窨井的工具),脚步匆匆地从这个村奔到那个村。哪里需要指导,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早晚下班间,他都 能第一时间响应。这么多的村全面铺开,生态科就这么几个人,怎么办呢?为了确保污水工程质量,确保如期完成任务,无奈之下,他只好把家里的事全都丢给妻子,甚至在女儿最需要关怀的中考期间,他也无暇顾及。 在SNR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建设期间,他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起床,到现场监管、指导、处理问题,直到天黑才到家,有时深夜还要回到办公室整理资料。 在他和全体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下,韩国SNR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顺利地在桐君街道君山村落户。这也是全国首个成功落户农村,并已投入使用的SNR新项目。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在全县推开,储云峰的工作量之大是可以想象的,但他对工程质量管理从不松懈。 有天中午,在某村施工工地上,一些施工人员想趁技术人员休息时,把一批老管子混进新管子铺设下去,想不到正好被储云峰撞了个正着,他毫不通融,坚持要把已铺设数十米的管道全部返工。把那些以次充好者弄了个“灰头土脸”;还有一次,某村在建污水处理池时,施工人员偷工减料,池子标高等都与图纸不符,储云峰发现问题后,马上叫来了技术人员和镇村干部,坚持要求按图纸返工。 为这事,施工方因为损失了7万余元而愁头丧气,可老百姓听说这事后却个个拍手称快,大家都说,别看老储平时和和气气的,可谁如果在质量上做手脚,他可就变成“黑脸老包”了,再说他技术水平高,谁也唬弄不了他! 4年来,我县共建设污水处理池2000余只,铺设污水管网2500公里,建造窨井7万余只,总投资达到3.25亿元。我县率先在全国编织起一张覆盖县域内所有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网络,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的目标。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认可,国家、省、市先后多次在桐庐召开现场会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共有来自全国的200余批次媒体人先后对此项工作进行采访报道,也先后吸引来自全国500余家兄弟单位前来考察学习,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具体承接这项牵头工作的环保局生态办的同志们立下了大功,储云峰更为之付出了无数心血。 工程的实施,对改善桐庐的水环境发挥了明显作用。相关监测数据表明:最近6年来,富春江桐庐段的出境水质均好于入境水质。事实证明,一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有效优化了桐庐环境,惠及全县40万百姓! 挖掘:垃圾分类中的“绿色富矿” 2014年,我县又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垃圾分类行政村全覆盖,并荣获杭州市特色创新项目第一名。桐庐的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而说到这些,人们都伸出大拇指说储云峰“功不可没”。 垃圾污染,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增量大、处理难、纠纷多、危害大”是其显著特征,桐庐也一样。 我县共40万人口,农村是生活垃圾产出的绝对“大户”。按照全县农村居民约11万户共32.3万人测算,年产生生活垃圾量约为48000吨垃圾。前些年,我县虽然投入巨资建成了一个垃圾处理焚烧厂,但禁不住全县城乡垃圾产生量逐年递增,发展下去很快将满负荷运行。 桐庐环保局审时度势,最终决定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率先在农村推动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工作。 2011年6月30日,浙江省首个生态日启动仪式在桐庐县阳山畈村举行,时任浙江省委赵洪祝书记亲临现场启动,阳山畈村作为全省首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决定探索垃圾分类工作。储云峰又一次成为了这项任务的中坚力量。就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一样,他再一次开始带头“冲锋上阵”了。 垃圾分类,最难的是“习惯”。老百姓对垃圾倾倒之前还要“拣一拣”感觉很不习惯,可如果垃圾源头分类无法实行,那么“垃圾资源化利用”最终注定会落空。 为了打好农村垃圾分类“攻坚战”,储云峰和同事们每天来回奔波于乡镇和村庄,他依靠镇、村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一边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一边积极总结推广各村的好做法,如横村镇阳山畈村的“积分奖励”模式、莪山畲族乡中门村的“身份明示”模式、旧县街道母岭村的“星级评比”模式、江南镇环溪村的“红黑榜单”模式等。 与此同时,储云峰力求使垃圾分类科学化、简单化:他指导各村落在农户门前放置两个垃圾筒,一个蓝色,一个黄色,可堆肥垃圾投放到蓝色垃圾筒内,不可堆肥垃圾投放到黄色垃圾筒内,一目了然,老百姓操作很方便。 储云峰通过大力推广这些“接地气”的激励机制,有效带动了农户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县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工作,得以在我县农村顺利推进。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干部群众的大力配合下,储云峰和同事们终于打赢了这一场垃圾源头分类“攻坚战”。 更令人高兴的是,储云峰在“垃圾资源化工程”实施过程中,同样也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这话还得从2011年县环保局在阳山畈村搞的试点工作说起。 为了开展垃圾分类及综合利用试点,2011年5月份,在指导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中科院周传宾博士的帮助下,阳山畈村获赠一套可堆肥生活垃圾处理设。 令人沮丧的是,这套机器设备虽然先进,可启用后不久却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一系列的技术问题相继出现,技术人员弄得焦头烂额,但所期盼的技术效果始终没出现,最后这台机器干脆“罢工”了。 储云峰却不肯放弃,他凭借自己在部队掌握的技术功底,他请来了县里的机械工,把这台机器拆开,和中科院博士一起一个一个部件进行研究改良,经过无数次探究,最终让这台机器适应了我县农村的“水土”。 更让人高兴的是,通过这次的探究,他们摸到了其中的“门道”,干脆自己购买配件“造”起了一台适应性更强的设备。经过几番改造和“升级”,机器制造成功了! “土专家”储云峰一鸣惊人! 2012年,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和桐庐县环保局监测站对“垃圾处理设备”进行了专利申请,并已授权。2013年,桐庐县开始探索制造农村可堆肥垃圾制肥设备,同年,桐庐县委、县政府也将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行政村全覆盖纳入重大民生实事工程进行全面部署。 这套机器,名为“资源化垃圾处理设备”虽然貌不惊人,却非常好使,站点上的保洁员,都知道怎么使用,就是把分类好的可堆肥垃圾,投入到仪器里,经过数日发酵、出料、二次发酵等程序就成有机肥了。 可堆肥的垃圾就地处理,摇身一变成了肥料。其他不可以堆肥垃圾,则还按以前的方式运送到垃圾中转站,再运至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进行高温焚烧。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我县的垃圾运输成本和垃圾处理压力。 这台自己制造的新设备,以它的简单实用一下子“风靡”我县农村。为让这台“土生土长”的机器设备在全县农村安家,储云峰每天在各村工程现场做技术指导,一天跑几个村,有时在垃圾堆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白天从这个垃圾堆,奔到那个垃圾堆,晚上做梦还梦到垃圾!”在他和环保部门及各乡镇(街道)村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至2014年,全县145个垃圾资源化点全面建成,实现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按照我县农村居民约11万户共32.3万人测算,年产生生活垃圾量约48000吨垃圾。实施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后,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50%的减量,年减少农村生活垃圾达24000吨,其中有机垃圾可制成有机肥约7200吨。 “吃进去的是垃圾,吐出来的是肥料”:农民们亲眼见证了这样的神奇:过去令人头痛的瓜皮、果壳等生活垃圾,经过“资源化垃圾处理设备”处理后,垃圾成了有机肥,成了农民争抢的“香馍馍”。如今,不少行政村都在考虑,下一步要将垃圾制成的有机肥经过包装,推向市场! 更令人自豪的是,这台机器设备如今已申请了国家专利,专利的持有者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桐庐县环保监测站,并由桐庐欧鹏生态环境科技公司进行生产。如今该设备已形成产业,产品最远已卖到珠海等地,它不仅为桐庐创造财富,而且还将服务全国农村环境! 桐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资源化工程”都走在全国前例,来自各地的参观考察者纷至沓来。 几年来,桐庐县连续被杭州市委、市政府评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考核优秀单位,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县”、“国际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美县”、“中华宝钢环境奖”等荣誉。这一项项耀眼荣誉的背后,倾注了无数像储云峰一样踏踏实实,甘于奉献的桐庐环保人的艰辛和心血。 成功地喜悦是醉人的,可储云峰还是储云峰。参加工作10年来,他累计加班2300小时,约合288个工作日。他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机,只要工作需要,他随时奔赴现场。可他说:“能成为桐庐生态环境的‘卫兵’,我自豪!” |
| 原标题: 生态环保一线的“追梦人”——记县环保局生态科科长储云峰 |
| 作者: 网络编辑:叶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