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里人的乡村情结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05月09日 09:31:08 星期六 |
|
陈贵法(右)忙着制作视频 务过农,当过兵,上过大学,留城教书,陈贵法这辈子的经历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而命运就是这么神奇,兜兜转转,从农村走出去的陈贵法,在城里呆了大半辈子,如今又回到了他当初出发之地——钟山乡子胥村。在这里,他还参与了村里的文化建设,见证了子胥村从富裕村向文化村的转变。 命运之神的青睐 出生在农村的陈贵法,从户籍上来说是城里人,但用陈贵法的话说:“我生长在子胥村,我就是子胥村的人。” 出生在小山村的陈贵法的命运,在1970年有了转机。那年,他参了军,开始了军旅生涯。爱好文艺的种子在军营生活中得到浇灌,并茁壮成长。陈贵法在部队里学会了快板。快板语言简洁,节奏明快,感染力强,他十分喜爱这种艺术表达方式,这为他枯燥的军营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1976年,陈贵法从部队又回到了村里,背起了锄头,当起了农民。在部队服役期间,陈贵法已经成长为文艺骨干,因此,回到地方上,也经常被村里推荐到县文化馆参加演出。那时,子胥村到县城的交通十分不便,他总是不辞辛苦,赶到县里参演,而且从来没有迟到过。时间一长,他还萌生出了自己动手写词的念头。平时闲暇,他就在纸上写写画画,有时为了找到一句表述精确的短句,他更是绞尽脑汁,食不甘味,到处请教,翻阅书籍。时间一长,他居然也喜欢上了写作。也是在那里,陈贵法认识了江南故事大王吴文昶老师。他说,自己写作有了长足的进步,离不开那时吴文昶老师对他的点拨。 1977年,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到了陈贵法身上。由于根正苗红,平时表现又好,他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就学。刚开始,从农民到大学生,巨大的转变令陈贵法措手不及。谈及那时的感触,陈贵法直言:“每天像在做梦一样,真的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上大学,而且还是到上海这个大都市里来念大学。那时的想法就是,我一定要好好念书,为村里人争口气。”
陈贵法的妻子丁建华在练舞 在大学里,文化底子并不厚实的陈贵法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专业知识。同时,也没落下他的爱好——快板。大学期间,陈贵法毫无悬念地成了文艺骨干。大学毕业后,陈贵法被分配到了浙江省交通学校,即现在的浙江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担任船舶电气自动化任课老师。在那里,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丁建华,并结婚生子。 随后的生活,波澜不惊。像许多平常的家庭一样,陈贵法过得简单而幸福。到了2005年,他被确诊为肝脏肿瘤,就是平时大家说的肝癌,这无疑给陈贵法一记重拳。生性乐观的陈贵法选择开刀治疗。平静的生活不到2年,肝癌再次复发。到省肿瘤医院复诊时,陈贵法希望开刀切除肿瘤,但医生不敢接收,反倒劝他回家再去找找民间的土方,或许会有用。医生嘴上没有明说,但他心里也明白,医生的拒绝就等于是宣判了死刑。可陈贵法不甘心,让医生给他开化疗单子,医生还是拒绝了。随后,他又想办法到医院进行化疗。化疗期间,头发掉光,人也十分虚弱,时常受到副作用的折磨,但陈贵法依然坚持下来了。14个疗程后,经检查,各项指标均好转,趋于正常。这次,陈贵法打心底里笑了。
由陈贵法主创的钟山乡子胥村文化墙《人文子胥》 故土难离的情结 与死神两次交手,令陈贵法颇有感悟,他打算回到那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养病。就这样,他又回到最初出发的地方。 子胥村里留守老人和小孩居多,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村里原本娱乐活动比较贫乏,加上旧礼堂年久失修,破旧不堪,除了过年期间唱大戏,平常几乎无用武之地。近几年,县里在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子胥村也不例外。热心的陈贵法自告奋勇,帮忙收集整理资料。 新礼堂落成后,各种歌曲舞蹈表演、电影放送、知识普及等文化下乡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每一次开展活动,村民都像逢年过节一般,聚在一起,热热闹闹。 时下,生活在子胥村的人们,如果没有一点儿像模像样的“文化元素”,都算不得是真正的“子胥人”。正是有了文化礼堂这个豪华“舞台”,不仅乡村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悄然提升。 陈贵法说,他是听着伍子胥的故事长大的。“子胥村”村名带着儒雅的韵味,与历史遥相呼应,为人津津乐道,传说战国名将伍子胥在昭关一夜白头,走出关口时竟无人认识,从此后无追兵。为此,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村里将伍子胥菩萨像抬来潘畈自然村看戏。这看戏也有不少规矩。例如点戏不能点昭关戏,此为伍子胥的“落难地”。这便是早期的“文娱活动”,子胥村也就有了看戏的传统。 近日,钟山乡子胥村的墙画《人文子胥》获得了2014年“中国梦想·美丽杭州”墙景美化活动二等奖。150米的墙画长廊,述说着钟山乡子胥村的文化故事;一幅幅逼真的画卷,也展现着申通快递的发展历程……为了收集墙画的基础材料,陈贵法早早开始准备。而有关伍子胥的材料,他已经收集有七八年了。作为墙画的主创人员,陈贵法说,子胥村的村名来历就跟伍子胥有关,所以在策划这幅墙画内容之前,他就通过村里老人的口述以及分散的记忆内容,进行重新拼凑以及二次创作,最终串联起了伍子胥到该地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没有文字记载,均为口口相传。村里一位90多岁的老人罗顺富有着一肚子关于伍子胥的传说故事。陈贵法得知后,就拿着纸笔经常往罗大爷家赶,把大爷口述的故事都记录了下来。有时,为了考证故事的真实性,陈贵法还要去实地考察。 “我们想通过墙画这种形式,向我们的子孙后代传递先辈的一种精神和家乡的风土民情。”陈贵法说,子胥村条件富裕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如今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创业,每年回家的次数不多,墙画宣传直观,家训家规的意义更加突出,对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今,总长5000米的文化墙,包罗了人文子胥、子胥美食、村规民约、申通文化等内容,让进村的人通过文化墙便可了解子胥村的方方面面。 平时,老陈还喜欢拿着摄像机把这里的山山水水、美食制作过程、文艺演出活动等拍摄下来,自己配上配乐,做成视频专辑《申通故里》、《清明果制作》等,而后上传到优酷网上。 2012年,妻子丁建华也从杭州来到了子胥村。丁建华一直热爱跳舞,也是学校、社区的文艺骨干。那时,陈贵法就想着利用妻子的特长,教村里的妇女们跳排舞。随后就着手组建排舞队,陈贵法负责调试音响,妻子负责教排舞。 村里的妇女怕难为情,怕自己跳不好被人看见,一到空地上练舞时,大家扭扭捏捏。陈贵法得知大家的想法后,就让妻子带着排舞队队员们躲到山上去练。经过两个多月的排练,排舞队于当年10月1日申通礼堂落成典礼上进行第一次正式演出,而且一炮打响,场内村民们的阵阵掌声证明了排舞队的成功。至此,参加排舞队的妇女们信心足了,走在路上也神气了,参加排舞的热情更是日益高涨。作为子胥村文化生活的领头羊,子胥村女子排舞队多次参加《流动大舞台》、《欢乐大舞台》等节目演出,打响了子胥村的文化品牌。 夫唱妇随的乡村生活令夫妻俩乐不思蜀。他的病也神奇地痊愈了。前几年,省肿瘤医院与子胥村结了对子。当年给陈贵法诊断的医生在村里见到他时,惊讶得合不拢嘴:“看你现在的状态,根本看不出你曾经得过癌症。”或许,连陈贵法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那份对故土的热爱早已根植于心,无法割舍。 平凡之举也动人 贝 颜 人离故土越远,心离故土越近。这是在外游子内心的写照。随着“快递之村”崛起,钟山乡子胥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富裕了,村庄变美了,别墅越造越多了……这些变化实实在在,也离不开快递业老板们反哺家乡的善举。大家发自内心地为快递业老总们喝彩。 人们一说起反哺家乡、回报家乡,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捐助了多少钱,为村里修起了路,建起了桥,造起了房。陈贵法则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回报家乡,表达自己对故土的热爱。他的热爱体现在不顾病体,四处奔波收集整理资料;他的热爱,体现在不计报酬,一心一意为发展村里的文化事业而付出。 的确,陈贵法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他说,只是希望能为村里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话语朴素之极,但也感人至深;举动平凡之极,却也令人钦佩。 陈贵法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
|
| 原标题: 城里人的乡村情结 |
| 作者:记者 叶 凌 钱 晶 通讯员 方琳瑜 文/摄 网络编辑:俞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