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奉献书写平凡人生
http://www.tlnews.com.cn/2019-06-20 14:52:00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一份工作坚持做了一辈子,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付出;他们将工作当成事业,全力以赴;他们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有的只是点点滴滴的闪光之处。

  他们是老渔政人袁益平,是乡村医生陈香贤,是你我生活中“老黄牛”似的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一样的精彩。

  image.png

           袁益平:躬身绿水的老渔政人

  “桐君山下望层城,万顷烟波一叶轻。”在富春江与分水江上,有一只队伍常年驻守着,肩负着我县水域的渔业行政执法任务。他们驰骋在水域上,严厉打击违反禁渔期进行非法捕捞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好全县流域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

  塔坞路10号,是这支队伍——县渔业行政执法大队的办公地点。记者在这里见到了老渔政人袁益平,这是个桐庐渔民无人不知晓的名字,他在基层渔政一线奋斗了36年,甘当队伍中的“老黄牛”,用执着和坚毅诠释岗位精神。

  1984年,袁益平脱下海军潜艇支队的军服,穿上了县渔政站的工作服,他谨听父辈教导:年轻人就要多担当多挑重任。几十年来,无论是日常巡查还是紧急执法,他都是冲在第一个,将汗水洒进桐庐大地上,将血水融入富春江水中。

  说起富春江和分水江这两片水域,老袁如数家珍,多少滩涂、多少渔船等,都能一一道来。同时,目前渔政管理站的执法人员老龄化较严重,8人中有5人将近60岁。不过,老袁也表示同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几十年,也让同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配合也十分默契。

  几小时以及通宵的巡航和蹲点守候是渔政人的工作日常。近日,凌晨12点,老袁带队前往分水江某处水域,经过白天的多处踩点,老袁和同事分处不同的点位偷偷地“守株待兔”,经过两个整晚的蹲守,老袁与同事终于遇到了一个用丝网的捕捞者。又一个凌晨,老袁又与同事们一同前往七里泷进行双禁巡查,小满过后的后半夜仍旧凉意袭人。“违法的事情不要去做,电鱼是违法的……”冲在前面的老袁在控制住电鱼人后又在谆谆教嘱了。

  今年的3月1日到6月30日,富春江(桐庐段)全面进入禁渔期,所有的捕捞作业都被禁止;去年4月,我县率先在分水江流域和全县112条县、乡级河道实施全面禁渔,禁渔期为5年。老袁所在渔政执法大队的担子就更重了。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通过110联动和根据百姓反映,维护水上捕捞作业秩序,严厉打击非法捕捞不法行为,“我们分三组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从未歇息过,当大家进入梦乡的时候,我们通常还在水上巡逻,回来天也已经亮了。”另外,渔政执法大队还会同公安、海事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我县“两江”的三无船舶的清理、整治工作,确保了水上交通安全。

  从事渔政执法,遭遇暴力抗法是司空见惯的事。细心的人肯定能注意到,老袁右手的小拇指永远伸不直,有一道长长的疤痕。那是2000年,在一次行动中,老袁遭到暴力抗法。当时,违法者抄起一根铁棍向老袁袭来,老袁一个箭步上前抓住铁棍,希望停止暴力抗法行为。却不想对方紧急一抽,将老袁右手的小拇指割开了一道口子,而老袁硬是在行动结束后才去医院就医,但手指却因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而永远留下了残疾。“一点小残疾没事,就是洗脸时总会戳到脸。”老袁轻松地边比划边兀自笑着。

  “像我们站的老袁——袁益平副站长就经常收到各种威胁,家里的玻璃窗半夜不知道被石头扔破多少次,他自己也受到伤害,甚至还被电鱼人摁到烂泥田里暴打,好在我们的人及时赶到,不然命都要没了!”这些话老袁自然不会提及,这是前任渔政管理站站长朱健与我县反电联盟志愿者汪懿聊及的话题。其实在老袁的职业生涯中,遭遇围攻打砸、辱骂恐吓,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等情况为数不少,但老袁面对伤害的轻描淡写,让人始料未及,更令人敬佩。

  但大多数的渔民还是明白,渔政执法大队为的也是保护水中的渔业资源,都非常理解。对于一些不大理解禁渔规定的渔民,老袁走进渔民家中,唠家常,在日常谈话中将工作的重要性带出,讲到他们心中。

  还记得刚入渔政站时,“只要跟鱼有关的事情,都会找到我们单位。”那时候的老袁总是骑着自行车去各乡镇做服务,比如养殖户要抽水捕鱼,老袁就会赶去帮助维持秩序。有一次,一位养殖户气冲冲地拎着几条死鱼来渔政管理站,说他养的鱼被别人毒死了一大片,希望能查出“凶手”。老袁按照市里的指导,去村里将水塘的鱼和上中下层水取样化验。其实,事实的真相是鱼塘被粪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缺氧,鱼大量死亡。早些年,非法炸鱼、药虾、电鱼、无证捕捞的现象较多,但近年来这类现象日渐减少,让老袁颇感欣慰和自豪,县内各水域的水质越来越好,为鱼类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同时,渔民的守法意识逐渐加强,渔政执法的管理模式也有了很大创新,使渔业和鱼类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非法捕捞行为也呈逐年下降趋势。

  “只有尽全力把事情办好,心里才能踏实!”质朴的话语中折射出的是袁益平36年履职的兢兢业业与工作的扎扎实实。

  

        陈香贤:坚守45年的乡村医生

  在横村镇九岭村,提及陈香贤,众人皆竖起大拇指:“我们可离不开他!”平日里,谁家有个身体不适的就会立马找他看病;要是不方便出门,陈香贤二话不说拎上医疗包就上门服务。行医45载,陈香贤以精诚情怀践行使命,也用认真与执着诠释着“村民健康守护者”这个身份。

  5月20日,在横村镇中心卫生院九岭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陈香贤正给村中一位老太太换点滴。“陈医生早就跟我的亲人一样了,他医术很好,又会为我们考虑。”老太太说,每次找陈医生看病,他总会把我们照顾得很好,平日里也时常关心大家的身体状况。

  为何73岁还不“退休”?陈香贤笑言:乡亲们有需要,我就“回来”了嘛!

  是啊,也就是这份被全村几千人的“需要”将他一辈子都跟九岭村捆绑在了一起。

  时间的脚奔回1969年。23岁的陈香贤入伍,先后在杭州117医院和金华122医院分别进行内科、外科培训,被培养为部队卫生员。因聪明勤奋,他被推荐入党,并纳入提干名单,但由于时局因素,28岁的他退伍回乡,被分配在方埠医院当医生。翌年陈香贤临时受命去九岭村医疗站代班,却不想这一代就是一辈子。

  当时,九岭村的医疗点就设在洑家自然村一个破旧的冷水庙里,庙里一遇雨天就漏水,地面都是烂泥,走一步滑一脚。而一个含听诊器、血压器、洗胃管和些许常备药品针剂的简易医药箱,加上一张破旧桌子、几条板凳竹椅,就是医疗站的全部家当了。如此简陋的条件下,陈香贤却身兼数职,迅速成长为“全科”医生。囿于当时的交通不便,从内科到外科,从风寒感冒到危重抢救,甚至连临产接生,几乎都由陈香贤一人应对。他也凭着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精益求精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逐渐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凌晨2点多,陈香贤被一阵紧急的敲门声惊醒,原来村北白干山有人喝了农药,陈香贤听闻立即背起医药箱急忙往山上跑。上山的路崎岖难走,陈香贤却借着月光,像猎豹一样快速在林中飞奔,他明白这是与死神在赛跑。5公里多的山路他只跑了一个小时,等他赶到时,病人呼吸循环衰竭,但心跳正常。陈香贤一边为她静脉注射,一边急忙为她进行多次洗胃处理,直到洗出液无臭味为止。3个多小时的抢救,病人终于苏醒过来,但陈香贤还是不敢闭眼休息,依旧坐在病床上观察病情,直到病人症状彻底稳定,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下山回到医疗站上班。

  一年365天,陈香贤都全年无休,随叫随到,出急诊时,常常饭顾不上吃,觉顾不上睡……那些年,他一人撑起了九岭村的医疗站,如此高负荷的工作量下,他的体重也急剧下降。

  除去日常为村民看病外,他还得每月三四次步行去方埠医院备药及添补医疗器具。当时的九岭村交通极其不便,距方埠的5公里路都是很窄的台阶山路。每次,陈香贤肩挑两个满载的大箩筐往回赶,天地之间悠悠徐行,如蚂蚁搬家般将村民身上的病痛一一“搬”祛,更从肩上的担子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

  45年间,陈香贤用双脚丈量着九岭村的每一寸土地,从医纵然万般辛苦,但他却毫无怨言;行医虽然诸多曲折,但他尽心尽力,除了微薄的固定工资,陈香贤也从未向任何村民收取过出诊费,但他心底,依然是留有遗憾的:他曾两次错过升职统一考试,因为当时都在村民家中急救危重病人,以致其退休时仍为医师职称。但若再给他当时的选择,他依旧会留下。他说人命关天,怎么能忍心离开病人啊。救死扶伤是我作为医生的天职,若当时扔下病人,即使获得职级的上升又有什么意义!

  以身作则,耳濡目染,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陈香贤的女儿陈静儿时就成长于九岭村的医疗站内,稍大她也便成了父亲的小帮手,消毒诊疗器具、配药送药、照看病人、简易包扎……在陈香贤的言行身教下,陈静也掌握了诸多医疗护理技能,如今她已成为县第三人民医院的医护骨干。

  刚过去的这个“五一”,陈静带着孩子们去看望在上班的父亲。但陈香贤却在出诊中——走了一个半小时的山路去大弄里为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看病。“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这样的乡村医生,如此不求回报为最需要的村民服务!我老爸就是这样一位乡村医生,一位为这个村服务了40多年的普通医生,一位老党员的身体力行!当然这更是我们家最好的精神财富,相信两个孩子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也定受益匪浅。”这是陈静在朋友圈的感慨。好家风,才真正是薪火相传的财富。

  如今,在九岭村卫生站大门左侧办公室内,陈香贤依旧每日坐诊,为一个又一个的病人诊断、开处方、下单。卫生站稍有空闲时,他便走村串户为村民测量血压,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提醒要注意的事项等。

  几十年来,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及令人赞叹的医德,让他赢得了乡亲们的好口碑,甚至连外乡镇和新登镇的病人都会慕名前来。12年前,到了退休年龄的陈香贤回家不到一年时间,就被乡亲们“喊”了回来;3年前,陈香贤因糖尿病不得不告别岗位,但休息仅一年,在村里的强烈要求下,村书记又亲自登门拜访,又一次将陈香贤“请”了回去。

  这份全村人的莫大信任感也是对他职业生涯最好的等级评定。“我还会继续!”45年的坚守后,村医陈香贤的话语依然掷地有声,尽管他已73岁了。


  记者 黄蓉萍/文 黄 强/摄 部分图片由渔政站提供


作者: 网络编辑:吴晓斌
 
上一篇:倪中应 三十年矢志不渝的“三农情” 下一篇:生于1999——职业教育托起青年成才梦
 


浙新办〔2004〕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桐广许2008001号 浙ICP备09006080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3012202330142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未经允许,请勿将刊发内容传播 

策划:韦伟 丁丽   网页设计:丁丽 俞俊 吴晓斌 周叶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