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共话大地艺术节的桐庐创想
http://www.tlnews.com.cn/2019-06-20 14:47:34 

为了更好地传播、普及大地艺术节的理念,激发各方智慧献计献策,桐庐大地艺术节发布会邀请各路艺术界大咖就大地艺术节的桐庐创想和社会协同共创展开对谈。

北川富朗

  北川富朗

  国际知名策展人、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创始人

  在越后妻做大地艺术节,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做出了一点点成绩,但我并不满足,我希望大地艺术节这种模式,能给世界上更多的地方和人民带来有益的帮助。我曾来到中国数十次,深感这个国家所呈现的蓬勃活力和极大潜力,也非常赞赏中国“乡村振兴”这一极有远见的战略。虽然有的地方还比较落后,经济还不够发达,但人们的脸上总有种不服输的气质,有种想要生活得更好的劲头。我深受鼓舞,我相信这种内在的力量,如果用艺术的方法激活出来,将会是很大的能量。

  这正是我做大地艺术节的初衷与动力源泉,我想要为这里的人们服务,我相信与瀚和团队一起,在桐庐,花上一些时间,可以帮助桐庐变得更美好。艺术家为了作品会与当地的人们进行学习、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当地人也会逐渐地改变,他们会变得开放,也会积极参与到艺术品的创造中。我们的诚意更多了,作品与生活的气息加杂在一起,也是吸引游客过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桐庐生态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乡村活力十足,我希望我们可以合力办成一届在全中国、全亚洲、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节。这已经是我第五次来桐庐,我早就爱上了这个小城。未来,如果我做得还不错的话,希望县政府可以颁发一个荣誉市民的称号给我,让桐庐成为我的又一个家。


罗 杨

 罗 杨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会长、中国古村落活态保护大会主席 

  我觉得当代乡村旅游都遇到了一个瓶颈,而大地艺术节的出现,就为突破这种瓶颈,找到了一个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模式和新的路径。

  对于桐庐而言,大地艺术节将成为桐庐乡村旅游的一种内生的新动力,它将会用文化和艺术的力量改变风光,克服桐庐景观单一的现状;它可以促使桐庐古老乡村的历史文化与时尚对接、与国际对接,使国际艺术和当代时尚融入到桐庐当代乡村人的生活之中,具有非常高的渗透性和融合性,可以给桐庐旅游带来一种增值性,使桐庐的山村在本土化的基础上,更加国际化。并通过艺术的整合,重塑桐庐乡村的新形象,构建起一种原住民、艺术家和旅游者的共创价值,打造乡土文化情怀的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IP。

  同时,它还可以通过艺术和业态的重新整合,实现旅游业态全新升级,激活乡村游的全产业链,激活旅游者的多元体验,通过“艺术+”这样一种理念和模式,唤醒来自不同地域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不同艺术风格之间的文化共鸣,不断开拓出“生产、生活、生态”全域的发展,实现旅游消费的增容和扩容;通过这种具有国际化的引进,可以使桐庐的天然景观更加美化,有助于政府塑造乡村的景观资源,形成很多具有文化性、艺术价值的农村新的文化空间,营造出一种生态美丽、秀丽风景、别样风情的特色文化,从而实现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富裕的目标。这也符合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促发展、以发展促“三农”的方向,通过大地艺术节的努力,使来到桐庐的人能够享受到自然风光,体验到乡村生活,欣赏到高端文化艺术,从而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人来到桐庐,让桐庐未来更美好!


马岩松

  马岩松

  建筑师、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我去过浙江很多地方,这次来到桐庐,领略到了桐庐的山水之美。在来的路上,我看到很多山水竹林,希望艺术节可以进一步丰富桐庐的山水、人文环境。传统的艺术一般在画廊里,大地艺术节不一样。它就在这块土地上,不仅是地理位置,还有人文、自然环境、历史等。我参与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时,最重要的过程就是去见当地人,了解村庄历史,熟悉创作环境后,会产生一种感觉、意境。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也会和当地人一起讨论,大家一起参与完成。所以,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会非常独特,与当地又有非常深刻紧密的联系。

  北川富朗是我非常尊敬的国际策展人,大地艺术节超越了传统的艺术范畴,重新解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桐庐可以与北川富朗结缘做大地艺术节,对桐庐乃至中国都是非常好的事,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可以解决当前村庄建设同质化的问题,通过借鉴别人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大地艺术节引进桐庐,会成为一个具有桐庐本地特色的艺术节,大家都会看到大地艺术节的革新性,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让中国乡村看到个性、特点。我很高兴来桐庐这座山水城市,用建筑创作为这个地方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当然,乡村建设需要顾及整体性,不同区域应该有自己的能工巧匠、自己的设计师,做出自己的特色。


朱哲琴

  朱哲琴

  中国内地女歌手、跨界声音艺术家

  去年应邀到大地艺术节观摩学习,身临其境让我很震撼,有了很多思考。大地艺术节走向乡村,它重新定义了人和艺术的关系。我认为艺术是人类发明的最独特的东西,但如今有一些被学科化、城市化、交易化,而大地艺术节把艺术拉回了人的身边。同时,它在生成艺术过程中是非常整体的,它与当地的文化很好地融合,这也冲击了我们对艺术惯常的思维与理解。

  我原先只在富春江上做过声音的采样,我是第一次来桐庐,这真的是一个很美的地方,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当和谐,也让我对大地艺术节在桐庐的落户充满了期待。原先其实还是有点担心,因为很多国外方式的引进,在本土的尝试未必能取得长久和成功。但是到了桐庐这个地方,我发现天时地利已经具备,需要的就是不同的人来。而我们现在有北川先生艺术节模式、城乡建设的探索作为强有力的指导和参照,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桐庐的参与方、艺术家们,也将把艺术节做出具有桐庐特色、具有生长性的文化。这是对时代的一种挑战,如果做成功也将会拥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将探索出一个新的关于城乡、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大地艺术节本身的体量非常大,涵盖了不同的艺术,我想在这个艺术节启动之后,不同领域的人都可能会参与其中,这很让人激动。我也很高兴能够参与其中,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在美丽的桐庐、富春江畔做艺术创造。

李 晖

  李 晖

  上海风语筑展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桐庐大地艺术节的共创之路,关键是情怀,不论是领导、艺术家还是社会各界人士,都要有情怀、有热情。我是一名建筑师,非常喜欢设计,同时也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带着双重身份来做桐庐项目,也是充满情怀的。2015年,桐庐城市规划展示馆项目,让我对桐庐有了新的认识,桐庐与其他地方真的不一样,有山有水也很现代化。后来,一次机缘巧合,参与青龙坞项目,之后又接触到大地艺术节,觉得桐庐特别适合。2018年,我与北川先生一起到桐庐来参与大地艺术节这个项目,成功将大地艺术节落户桐庐,走上桐庐大地艺术节的共创之路。

  当然,有了情怀、激情、热情后,还要把情怀落地,形成商业模式。做青龙坞项目时,我一直在思考,不能简单纯粹地做民宿,而要把情怀落地,把人流量引到乡村来,而且不仅仅是周末。所以,我们打造的青龙坞是一个乡村文化综合体。

  桐庐大地艺术节的共创之路刚刚起步,艺术节可以是政府主导支持,也可以是企业主导支持,只要找到艺术共通的背景,一定能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王 旭

  王 旭

  SMART度假产业专委会秘书长

  对我来说,大地艺术节更是一种信仰,它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参与,并形成了一种气场,它不仅仅是艺术品,不仅仅是环境,而是个整体,它的人、村落、建筑、饮食、起居等东西构成了大地艺术节。

  我们希望去策动一千个艺术家、一千个文创人士、一千个建筑师以及所有领域的精英人士或者优秀人才能够投入到桐庐未来的文化、旅游、乡创去,这样的人才密度能把我们这个地方的建设、产业激发起来。

  短期来说,来自全国的专业人士聚集到桐庐,我们有各种的脑力激荡与头脑风暴,引发了对桐庐的许多想法与思考以及未来可能会发展的一些契机。中期来说,桐庐大地艺术节将有长达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有大量的人才来到桐庐或者远程关注桐庐从而创作作品,那么他们的粉丝也会因此而关注这个地方。长期来讲,当地人通过与专家的对接,与创客的交流,对于艺术、乡建、产业等方面引发了一些新的认知提升和思考实践,这都将推动桐庐本地人才的提升。

  我们通过大地艺术节确定了桐庐区别于其它地方的特点,它是非常完美的全域旅游的实践。通过艺术家、优秀人才的介入提升了这个地方的内容并且形成产业链,游客会来到桐庐和本地人交互,大地艺术节在未来必将会带领桐庐形成一个非常独特的IP,从而创造出属于我们本地不可被复制的、具有差异化的优质产品。

邹迎晞

  邹迎晞

  袈蓝建筑、袈蓝文化创始人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地艺术节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三年一届貌似还很长,但事实上,我们要连续举办五届、十届,像北川先生一样要坚持20年以上的努力。如果没有一个这样的思想准备,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工作实际上往往会犯错误。 

  当我们有了一个长期准备的心理状态以后,我们还得意识到一个更可怕的问题——世界转变得太快。所以从共创的角度上讲,我认为如何把握科技、众创、艺术和情感这些共同发展的合力十分重要。我们虽然意识不到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但至少我们知道可能未来十年什么不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不变的东西,然后再去拥抱变革,这可能是未来我们规划20年大格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态。 

  更深层次而言,要想通过大地艺术节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与“组织振兴”是最重要的路径。“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毋庸置疑,但是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需求相比,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人才的规模、素质、结构、效能等都存在巨大差距,没有“新农人”推动的“人才振兴”与“组织振兴”为路径,产业振兴就像无根之木,建立在产业兴旺基础上的“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更无从谈起。因此,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产业的关键是人。乡村振兴的运营,实际上要做的就是服务,服务“新农人”,让他们到桐庐来,更要让他们住下来、干起来、有未来。

  记者 应致远 何 晓 邓晓忠/文 单佳铭/摄


作者: 网络编辑:吴晓斌
 
上一篇:桐庐大地艺术节正式启动 下一篇:在光影中追寻桐庐成长足迹
 


浙新办〔2004〕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桐广许2008001号 浙ICP备09006080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3012202330142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未经允许,请勿将刊发内容传播 

策划:韦伟 丁丽   网页设计:丁丽 俞俊 吴晓斌 周叶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