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中应 三十年矢志不渝的“三农情”
http://www.tlnews.com.cn/2019-06-19 16:46:15 

2018年10月17~18日,瑶琳镇大洲畈粮食生产功能区很是热闹,原来是全省农业“两区”土壤污染治理现场会正在这里举行。是日参加现场会的共有各市、相关试点县(市、区)耕肥业务站长和技术支撑单位代表等共80余人。期间,倪中应代表桐庐县农业和林业局在会上作了典型交流发言,现场参观考察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桐庐农田土壤污染治理试验示范情况,并观摩了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改良试验示范区、农田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模式、污染修复改良产品和新型农机具操作使用等。我县“两区”土壤污染防治试点工作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受到了上级领导及与会代表一致肯定。此刻,倪中应内心既激动又自豪。


1966年出生的倪中应,是我县农业和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他在土壤改良、配方施肥和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试验示范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是我县一位名符其实的“土”专家。他在我县农村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综合培肥、“肥药双控”、有机肥使用、秸秆综合利用和土壤重金属修复治理等6项技术,负责组织实施我县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等补贴项目和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省级沃土工程等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他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中,被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评为“全国先进个人”;2013年度他获评浙江省农村能源办“农村能源工作目标考核先进个人”;2016年度他获评“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当好土壤污染治理的“马前卒”

我县的农业“两区”土壤污染治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这是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分不开,其中更有倪中应和同事们付出的努力。整整三年,倪中应的心始终围着土壤两字“打转转”,他跑田头搞试验,伏案头做研究,甚至连晚上做的梦,内容也常常与土壤有关。

2015年6月份开始,我县作为全省十个试点县之一,启动了农业“两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此举旨在切实保护全县土壤环境,防治和减少土壤污染,改善并提升我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农业“两区”)土壤质量水平。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身为土肥站站长的倪中应,义不容辞地当起了“马前卒”。

土地污染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如何推进这项与桐庐农产品安全息息相关的试点工作?倪中应面临极大地挑战。不过他心里很清楚:要打羸这一仗,摸清我县农业“两区”土壤“底子”是关键!

他与土肥站的同志一起,用三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全县农村,对我县粮食功能区、现代示范园的土壤污染现状,开展了一次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这是一项繁琐而艰苦的基础工作,可倪中应偏偏还要给自己“加码”:他在全省146个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布点普查的基础上,又自行新增采集土壤污染监测点样品192个,确保全县各村均有1个以上的土壤污染监测分析数据,以确保能够基本掌握全县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的现状与情况。

与此同时,精选试验示范区块。由于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抓好试点示范区是提升工作实效的有效途径。因此,多次邀请省市有关专家现场考查和论证,综合各方因素考虑,最后把“试验田”设立在了位于瑶琳镇大洲畈粮食生产功能区。他又带领土肥站的同志在确定的试验区,采集了139个农田土壤样品和134个水稻样品,分析了土壤和糙米重金属含量,了解了试验区土壤污染的情况。为了加强农业两区源头防控。他又组织采集化肥样品、商品有机肥样品、灌溉水样、地表径流样等,以分析了重金属含量。

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后,倪中应又在“试验示范”上花大力气。

他以瑶琳镇大洲畈为污染治理试验示范核心区,逐步扩大到江南镇莲塘畈、凤川街道新亭子畈,试验示范面积也有逐年扩大,从2016年的100亩,扩大到2017年800亩、2018年的1100亩。

倪中应“摸着石头过河”,用心探索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在这片试点示范区内,倪中应和同事们分别在小麦、油菜、水稻、玉米和蔬菜等多种作物上进行试验,3年共在5季农作物上累计开展90个次试验,共设立试验小区1100余个次,示范累计面积2000多亩次,千方百计通过试验示范研究土壤污染治理有效途径。

在此过程中,他和同事们累计采集分析土壤样品约1500个,植物样品3000余个,对试验示范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分析,他坚持土壤修复与培肥相结合,做到边生产、边试验、边修复,努力在试验示范过程中,积极探索研究农田土壤污染治理最为“经济有效”的技术模式。在浙江大学、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浙江省农科院、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等单位的技术支持下,我县的试点工作得以稳步推进。

经过三年多的试点项目建设,我县农业“两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示范区内农产品中镉污染水平明显下降,农田土壤质量有一定的改善;通过30余个水稻品种、10余个玉米品种、9个小麦品种、20余个油菜品种的多品种对比试验,我县初步建立了一批镉低积累农作物名录。试验区内有一片酸化明显的农田,在试验初期种植小麦出现生长不良的现象,而通过施用碱性钝化剂后的2017和2018年,小麦生长正常。另据试验地当地农户评比,2018年试验区内的小麦、油菜是瑶琳镇大洲畈产量最高的,水稻连年获高产,亩产在650公斤以上!油菜增产10%。

更令人高兴的是,通过三年的试验,土肥站已经摸索出了4套适用于我县中轻度镉污染农田土壤安全利用的技术模式,并可供杭州乃至全省推广应用。这为今后提升全县农产品安全系数,推动全县土壤改良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当好测土配方施肥的“土”郎中

倪中应在采集土壤样本

为让农田庄稼长得更茂盛,多年来倪中应把推广农田测土配方施肥当成工作“重头戏”。所谓测土配方施肥,就是对土壤的肥力指标(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酸碱度等)进行取样分析,评价土壤肥力状况,然后结合农作物的需肥量,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施肥,简单地说,就是给土壤“把脉”,为农民施肥“开方”。

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也并非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常言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可过去农民“盲目施肥”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增加产量,不少人乱施、滥施化肥,这不仅加大了种地成本,并且导致土壤板结、恶化,地力下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倪中应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奔走在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农民科学施肥。

分水镇上种桑养蚕的农户特别多,倪中应有一次下乡时,看见路边一位大嫂正在用复合肥在为桑树“补充营养”。他说:“大嫂,你这样给桑树施肥太浪费了。”那农村妇女笑着说“肥料放得多,桑叶才能长得旺!”“大嫂,给桑树施肥也要讲究科学。”倪中应告诉这位大嫂:复合肥的氮磷钾配比成份为15:15:15,而桑树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对磷肥和钾肥的需求并不大,尤其是磷肥需求不高。他说:“大嫂,你这样给桑树施肥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容易对土壤造成破坏……”这位大嫂听得频频点头:“你说的有道理!”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倪中应此后专门为分水片的桑农引进推广一种蚕树专用肥,农民使用后效果非常好,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增加了桑叶产量。

那年有一次,倪中应来到百江镇联盟村,有一位农民拉住他反映情况:“倪同志啊,我家种了几亩地油菜,叶子长得很好,花也开得很旺,可就是不结籽,怪事啊!”这位农户还说,当地农户家的油菜地,情况差不多。

听说这事后,倪中应很重视,他取了一些土壤进行检测后发现,百江当地油菜发生“花而不实”的现象,是由于当地土壤中缺一种叫“硼”的微量元素所致,而这也是我县许多地方油菜减产的重要原因。

原因找到了,倪中应专门研制了一款加硼的油菜专用配方肥,并且交由农资公司组织生产和推广。农资公司很给力,推广速度快,面积大,效果好。农户用了我县自己研发生产的专用肥后,通过对比发现油菜增收5%以上,达到了省本、施用方便、高产、增效的效果。从此之后,我县农民种油菜,基本上都使用这个配方肥,农田里油菜“花而不实”的情况彻底解决了。

近年来,倪中应研制开发了桐庐县水稻、油菜等作物专用配方肥4个,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5.1万亩、亩节本增效达5%以上,为降低农田成本,提升农产品产量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测土配方施肥”,也获得了农民的欢迎。“土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肥料管用了,土地有劲了,作物长得壮实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农民的腰包鼓了。

为加大力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肥站在全县创建窗口,树立样板,全面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近年来,倪中应把培训班办到了田头地角,累计进行各类土肥新技术培训共授课18期850余人次。

2010年开始,倪中应又在“测土配方智能化”上下大力气。

为了做好使智能信息化测土配方基础工作。倪中应和土肥站的技术人员在全县取土样2370份,分析化验土壤肥力指标26070项次,全部录入到桐庐县域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并委托省农科院,开发了测土配方施肥触摸屏专家咨询系统,专家根据不同土样,土壤肥力、不同作物的需求,提供科学施肥建议卡。

经过上下共同努力,我县成功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触摸屏专家咨询系统。农民该如何施肥,在这个系统上点击一下,便可看见一份专家开出的“方子”,该怎么施肥一目了然。如今已在全县14个乡镇(街道)、2家大的农资公司都安装了测土配方施肥触摸屏专家咨询系统。测土配方施肥实现智能信息化,真是又好又快又方便!这已成为桐庐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此项工作,我县目前已走在杭州市前列。

与此同时,倪中应近年还根据我县土壤实情,大力推广新型肥料。如2013年,他通过先期的对比试验,发现“绿聚能”缓施肥十分适合我县土地实情,肥效利用率特别高:普通肥料利用率30%,这种肥料的利用率可达到50%以上,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他于是通过搞试验、办培训、面对面指导和农资公司推介等举措,做到由点到面,向全县推广。

刚开始的时候,许多农民将信将疑。如瑶琳一位种粮专业户说:“我种粮一辈子了,了解粮田就像熟悉自家的孩子,该施什么肥就不用你教了。”可他还是答应倪中应“试着用用看”结果这一“试”让他喜上眉梢!2017年这位种粮大户试用300亩,结果增产效果非常好;2018年他把新型服料施用面积扩大到1000亩,结果稻谷增产达到10%以上。如今“绿聚能”缓施肥已在全县推广。

多年来,倪中应和同事们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综合培肥、“肥药双控”、有机肥使用、秸秆综合利用和土壤重金属修复治理等6项技术,负责组织实施我县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等补贴项目和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省级沃土工程等项目建设,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受到了领导的肯定,更获得了我县广大农民兄弟的点赞!

做一名守护田园的“土”专家

“脚踩土地扎实做学问”,这是倪中应给自己提出的要求。

几十年来,他奔走在田间地头,一边指导农民,一边开展试验研究分析,还要撰写专著和发表论文。多年来他在《土壤学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和《中国稻米》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其中第一作者有23篇。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由他主编《杭州市桐庐县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共19万字,系统分析了我县耕地地力状况及不同农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户科学施肥,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并填补了我县土肥发展史上的空白,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些年,倪中应和同事们在科技推广方面也取显著的成效。由他主持或参与农业科技推广项目获得丰收奖和技术进步奖,可谓硕果累累。

由他主持的《桐庐县单季晚稻"肥药双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荣获2010年度省农业丰收奖三等奖;由他主持的《太阳能在农业生产中的示范与推广》项目,荣获2013年度市农业丰收项目奖二等奖;由他主持的《粮油作物智能信息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获2014年度杭州市农业丰收项目奖三等奖,并获2015-2016年度获桐庐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参与的《杭州市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13年度浙江省农业厅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时还获得杭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参与《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项目,获2017年度浙江省农业厅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参与《商品有机肥的安全利用模式研究与推广》项目,获2015年度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

一本本红艳艳的获奖证书,给倪中应这位脚踩泥土的“土”学者带来了成就感,然而最让他感到有成就感的,还是田野里茁壮生长的庄稼,还有农民在收获季节中喜笑颜开的样子!他说,其实当一个农技人员很幸福!

记者感言

一片深情藏沃土

前不久,采访了我县农业和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倪中应。这是一个与“土”打了30年交道的农技人员,他对田园有着炽热的情感,常常是手里攥着土,包里装着土,连走路乘车都在考虑土壤的问题……在他身上,笔者强烈地感受到了农技推广人员对事业的执著,对农业的热爱。

笔者不由想起了我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朱占善。记得有一次笔者陪她一起去合村乡走访科技大户,那天下午一共走了三个村,她一路上为农户解决了十多个难题。每到一个村子,她都熟门熟路地像到家一样,而农民见了她就像见了亲人一样,生拉硬拽地要拉她到家里喝茶吃点心,每到一地总有一大堆人围上来,拉着她的手问长问短……从朱占善身上,笔者强烈地感受到了桐庐的农技人员与桐庐农民之间,那种浓得化也化不开的的深情。

倪中应和朱占善,只是我县农技人员、林技人员中的普通一员。这老少两位技术人员身上折射出的,正是我县农林业人才队伍的一种集体人格:一种“一心为农”的精神品质。他们的办公室在田间地头、农家果园,他们的周末和节假日基本上都是工作日,他们不遗余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他们殚精竭虑做学问,心里的目标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为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和农业农村人才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时代对农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对他们有更多的期许,他们面临的是更大的挑战和机遇。他们不改初心,不忘本色,心里想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

他们是农民心中的科技财神,也是农民眼中的“家人”和朋友,他们把一生的激情洒在这片热土上,用汗水和心血书写了大写的“担当”,他们将一片深情藏于沃土,是我们身边最值得尊敬的一群人。


作者:记者 方赛群 网络编辑:俞俊
 
上一篇:江志标:一位“点竹成金”的林业专家 下一篇:用奉献书写平凡人生
 


浙新办〔2004〕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桐广许2008001号 浙ICP备09006080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3012202330142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未经允许,请勿将刊发内容传播 

策划:韦伟 丁丽   网页设计:丁丽 俞俊 吴晓斌 周叶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