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杭娟 站在“小戏台”上的越剧名家
http://www.tlnews.com.cn/2019-06-19 16:38:26 


       王杭娟,1968年出生,江南镇横山埠村人,黄龙(杭越)剧团演员。她从艺40年,是越剧戚派花旦,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在浙江越剧界,她算得上是一位“大咖”级人物。她师承越剧大师、戚派创始人戚雅仙,在秉承戚派韵味淳厚、缠绵委婉的艺术形式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深受观众喜爱。她虽然来自基层的民营剧团,却凭借自己出神入化的演技,在越剧舞台上大放异彩:多年来,她先后荣获中国“映山红”戏剧节第四届、第五届表演二等奖,第七届优秀表演一等奖,省青少年戏曲“明星奖”,第一届中国越剧节“金奖”,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表演奖,杭州市新剧目汇演优秀演员奖。通过评选,她被选入“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

  刚刚过去的“五一”劳动节,杭州西子湖畔黄龙洞圆缘民俗园内的禧园大戏台前人头攒动,人气爆棚,由黄龙(杭越)剧团名角王杭娟主演的《梁祝》《血手印》《王老虎抢亲》等戚派经曲折子戏,让游客看得如醉如痴。更有趣的是,观众席上除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外地游客外,还有不少是本地专门赶来看戏的老戏迷,她们笑称自己都是花旦王杭娟的“铁杆老粉”。

  黄龙(杭越)剧团是一个民营越剧团,每天面对的是南来北往的游客,也没有流光溢彩的大舞台,但王杭娟却痴迷这方“小戏台”三十多年了,她说:“我18岁就来到这里,我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黄龙剧团就是我的家!”

  农家女孩迷上越剧

  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王杭娟在越剧舞台上曾演绎过无数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而她与越剧结下的不解之缘,却也恰似一出“好戏”。

  出生于1968年的王杭娟,从小爱说爱笑爱唱。她父母年轻时都在农村文宣队演过样板戏,家里有着浓郁的文艺气息。受父母影响,王杭娟不知不觉迷上了戏曲。记得小时候农村放映《红楼梦》、《碧玉簪》等越剧电影时,她和一批小女孩跟着电影队跑,曾创下过一个晚上“追”四个村的纪录。“那时候《红楼梦》等越剧电影中每个人物的唱腔、台词我都会。”说起小时候看电影“追星”的疯狂经历,王杭娟满脸是笑:“那时候我对越剧就喜欢得不得了。”

  她说,那时村里的广播每天都要播放越剧《红楼梦》和戚雅仙的《婚姻曲》,这些优美动听的旋律,常让她和村里的小女孩听得如痴如醉,尤其是戚雅仙那朴实无华、韵味醇厚的唱腔如“红太阳,照四方……”更是好听,她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戚派唱腔,常常上放学路上唱,回家做家务时也唱。

  1980,窄溪公社越剧团招聘演员。13岁的她听说后打定注意要去应聘并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她顺利通过了文化馆考试,成为该公社越剧团中年纪最小,个子也最小的一位学员。她练功很认真,每天5点钟起床,在老师的指导下压腿、练嗓苦练功,从不叫苦喊累,是所有学员中最努力的一个。

  剧团开始排戏了,由于王杭娟个子太矮小,演花旦和小生都轮不上,剧团于是分配她去跑龙套。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

  不过,即便是“跑龙套”,王杭娟也拿出了当主角的劲头。

  那年剧团排了《巡按斩父》一出戏,她在剧中饰演的是一个小兵。虽然在这出戏中她只有一句台词,可她天天苦练不止。该戏正式上演时,她精气神十足的一个亮相一开腔,便让人眼前一亮。评奖时,评委们不约而同提起剧中演“小兵”的演员,最终为她“量身定制”颁发了一个“龙套奖”。

  在当“龙套演员”的过程中,王杭娟苦心学习。她在剧团见什么学什么,学什么会什么,学花旦,学小生,学唱念做打…… 三年下来,她功底扎实了,个儿也长高了,剧团开始试着让她演主角,她扮相光彩照人,水袖翩然如蝶,第一次演花旦便获得了“满堂彩”,慢慢地,她成了剧团主要演员。

  1985年,王杭娟进入新成立的桐庐青年越剧团。凭着出色的演技,一年后她又考入杭州越剧团。对她这样一个农村女孩,能完成从公社越剧团、县青年越剧团、杭州越剧团的“三级跳”,实在太不容易,这标志着她今后拥有更大的平台,更多的专业学习机会,更多的演出机会,王杭娟别提有多高兴了!

  可慢慢地,王杭娟的心失去了平静。省城的专业越剧团,虽然有流光溢彩的大舞台,有美轮美奂的舞美,可这里名星云集,“大牌”众多,属于她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少。这让深爱舞台的她,内心感觉越来越茫然,越来越苦恼。

  终于,她下定决心离开,为自己寻找一方舞台!

  “牵手”黄龙越剧团

  1988年,经越剧老前辈的介绍,18岁的王杭娟告别杭州越剧团,来到了位于杭州黄龙风景区的黄龙(杭越)剧团。这是一个与旅游牵手的民营艺术团体,舞台就搭建在西湖风景名胜黄龙洞的山林间,是一个仅有24人的小剧团。

  听说王杭娟“跳槽”,许多人感到不解。有亲友直截了当地问她:“都说人往高处走,考入专业剧团多不容易啊!为何要从‘米箩’跳‘糠箩’?你图什么呢?”王杭娟回答很干脆:“我什么也不图!我图的就是可以天天上台演戏!”她还说:“人们都说演员吃的是青春饭,我不能辜负自己的青春!”

  王杭娟说的是真心话。与杭州越剧团相比,黄龙越剧团舞台虽小,却有一项最令王杭娟心动的优越条件,那就是——这里每天都有上台演出的机会,这对热爱舞台艺术的王杭娟来说,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就这样,王杭娟在景色秀美的黄龙景区落了脚,每天粉墨登场“穿行”在各式各样的角色中。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她很快成为剧团的“台柱子”。

  “铁打的剧团,流水的观众”是黄龙越剧团的特色,演员更吃苦。

  常言道“热死的武生,冻死的花旦”。即便是盛夏,武生在台上演戏也要身穿靠,头戴盔,穿厚底靴,手拿各种长短兵器,矫健敏捷地表演,忍受的是常人不能忍受之热;花旦演员正好相反,即便是寒冬,她们也要穿着薄如蝉翼的衣服在舞台上表演,那种寒冷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黄龙越剧团的舞台,就在林间风景区,这里的剧场是开放式的,夏天、冬天没有空调,每到寒冬季节,作为“当家花旦”的王杭娟,每天在冷风中演唱,就显得更加美丽“冻人”,可王杭娟从不叫苦,下雪的时候,雪花飘在脸上,她依然声情并茂地演唱。

  在景区唱戏,王杭娟还经受住了另一种考验——流动的观众。

  这里的观众是游客。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台上演员演出正入佳境,只听不远处拿着小旗子的导游一声喊:“各位出发了,快跟上!”刚才还兴致勃勃的游客“忽拉拉”地站起身全走了,接着又涌来一拨游客驻足观看,不一会又走了……

  起先,王杭娟很不习惯,甚至会在舞台上走神,可慢慢地她习惯了。不管场子里挤满了观众,或者只有寥寥数人,她一样在剧中嬉笑怒骂,真情演绎。记得有一年大雪天,台下只有一个观众,她照样把戏一丝不苟演完。

  几十年来,无论是严寒酷暑或刮风下雪,王杭娟只要一踏上舞台,就会进入角色,完全到达忘我的境界。她不仅能演多个流派的越剧大戏和经典折子戏,而且会唱歌、跳舞,实现一专多能。就这样,她在这方小舞台上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演技日益精湛,成为深受戏迷喜爱的优秀青年演员。她一年的演出达到1000多场,即便2003年SRES肆虐的时候,演出也一场不少。

  就这样,王杭娟在黄龙越剧团迅速地成长起来!

  与戚派艺术“结缘”

  与“偶像”结缘,是王杭娟从艺生涯中的经典时刻。

  1994年9月28日,由省文化厅沈祖安、黄龙越剧团朱燕燕团长牵线,她和另外一名演员拜戚雅仙和毕春芳为师,这实在令她感到大喜过望。

  戚雅仙老师手把手地教她《庵堂认母》《血手印》两出戏。

  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王杭娟原本从小就喜欢戚派唱腔,如今得到恩师真传,她对戚派艺术的认知很快就有了质的飞跃。她不但在唱腔音色上很像戚雅仙,就连说白也像。她扮相端庄大方,唱腔韵味醇厚,表演真切细腻,娴熟自如,很快就成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戚雅仙老师的得意门生。

  就这样,王杭娟与戚派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天才、勤奋和机遇的结合对越剧艺术酷爱、执著、精益求精,使她在越剧表演艺术上进步神速。多年来她曾在《玉蜻蜓》《血手印》《王老虎抢亲》《雷峰宝塔》《蔡锷与小凤仙》《杜十娘》《白蛇传》《玉堂春》《梁祝》等大戏中饰演主角。在师傅的引领下,她真正走进了剧中那些善良真诚、美丽可爱的古代奇女子心灵世界,把她们不同凡响的爱情故事,在舞台上用戚派艺术表现得栩栩如生、楚楚动人。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杭娟学习戚派艺术并不仅仅满足于“像”,而是着意于在传承中升华。她的演唱秉持了戚派韵味淳厚、缠绵委婉的艺术风格,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特色,如她在《玉蜻蜓·庵堂认母》中饰王志贞的唱腔,充分地发挥自己嗓音比较亮的优点,唱得舒展流畅,富有激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公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使台下的观众过足了戏瘾。

  作为“越剧悲旦”的高徒,王杭娟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众多的悲剧人物,如为了爱情“化蝶”的祝英台,如为捍卫爱情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的白娘子,又如为惩罚负心郎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等等, 她把那些感天动地爱情故事演绎地淋漓尽致,越剧编剧傅骏先生在一篇“漫谈戚派花旦王杭娟”的文章中,曾称赞王杭娟“有才力、有魅力、也有潜力”。他写诗赞美王杭娟的表演艺术道:

  “戚调雅歌满江南,喜闻杭州有杭娟;

  莫道黄龙洞水浅,异军崛起见真传。”

  就这样,守着景区内的一方小戏台,王杭娟不断成长,如今她不但是杭州黄龙越剧团当家花旦,而且已成为浙江地区戚派艺术的代表人物。

  丰硕的艺术成果

  继承经典、发展经典、创造经典。

  怀着一份对观众的真诚、对事业的执着和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王杭娟在黄龙洞景区那方小戏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广阔天地。40年在舞台上的跌打滚爬,辛苦耕耘,使她在越剧表演艺术上硕果累累。

  ——1996年,她在《玉晴蜓·庵堂认母》中饰演王志贞,参加中国第四届“映山红”戏剧节比赛,获演员二等奖。

  ——1998年,她在《龙凤花烛·四季衣》中饰演梅红参加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比赛,获“越剧新十姐妹”称号。

  ——1999年,在《庵堂认母》中饰演王志贞,参加首届国际越剧节比赛获金奖。

  ——1999年,在《血手印》中饰演王千金,参加中国第五届“映山红”戏剧节比赛获演员二等奖。

  ——2002年参加中国第九届映山红戏剧节大赛《雷锋宝塔》饰演皇妃获表演奖。

  ——2003年,她在《玉晴蜓》中饰演王志贞,参加中国第七届“映山红”戏剧节比赛获优秀演员一等奖。

  最令人振奋的是:2003年,她凭借一台大戏《玉蜻蜒》,还有一台折子戏专场的演出,最终一举摘下中国戏曲最高奖——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8年,王杭娟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2018年4月,王杭娟参演越剧电影《钗头凤》,与影视“链接”的她,有了一方更大的展示才华的平台。

  小戏台上走出了越剧名星!随着黄龙(杭越)剧团声名日响,王杭娟脚步越走越远:2004年她随团赴美国旧金山演出;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次赴新加坡演出,且曾有多部音像制品出版发行。这些年,她还赴韩国及香港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她行云流水般的人物展现,还有潇洒飘逸,委婉动人的唱腔,深受中外观众喜爱,获得掌声与喝彩无数!

  “曲终人散落幕后,锣鼓敲响又开头”,这是属于王杭娟的生活常态,春来冬去,日出日落,一晃就是几十年。如今的她,依然认认真真守护着那方挚爱的小戏台,每天认真演绎着古代那些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俗大雅的爱情故事,依然在全力冲剌越剧艺术的巅峰!

  (记者 方赛群)

      

       记者感言

沉下心来,静待花开


       ■ 方赛群

  采访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杭娟,看着她浅浅的笑意,听着她几十年来在一方小小的舞台上辛勤“耕种”,最终获得“大丰收”的故事,记者不由感慨万千,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出现八个字——沉下心来,静待花开。

  对一位心怀梦想的演员来说,谁不渴盼流光溢彩的大舞台?可王杭娟为了获得更多在舞台上磨练的机会,偏偏选择来到黄龙风景区民营越剧团落脚。这方舞台很小,但演出机会很多,她每年的演出量为1000多场。即便是寒冬雪花扑面之时,即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在看戏,她也认认真真地把戏演完。凭着这种对事业无比热爱的精神,她最终让自己成为誉满浙江的越剧名家。

  对事业的热爱,成就了如今的王杭娟。记者还了解到,除王杭娟之外,黄龙(杭越)剧团的孟科娟,也是一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个民营越剧团能“双梅并开”,在全国可说是绝无仅有。王杭娟与孟科娟两位从“小戏台”上走出的名角,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小岗位也能成就大梦想。

  常言道“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者看来,王杭娟的成功奥妙,是因为她看准方向,沉得下心,受得起苦累,守得住初心。试想一下,如果她当年满足于在专业剧团稳稳当当地领工资;如果她吃不了“小戏台”的苦累转行干别的;如果她有了名气后又去投奔其它大剧团,那么还有现在的王杭娟吗?

  人生在世,谁不希望自己能有个“大戏台”呢?可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默默无闻地从事普普通通的工作,不同的是,有的人心怀沮丧,怨天尤人,工作得过且过,最终的结果是“戏台”越来越小;有的人则是兢兢业业,致力于在平地上掘一口“深井”,在平凡的工作中出彩,最终为自己搭了个“大戏台”。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要把简单的事做好,需要沉得下心。我们不仅仅要在本职岗位沉下去,更要在沉下去的时间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王杭娟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沉下心来做事,一定会有“花开”的一天!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上一篇:郭少军 为了生命中的那只“红色的蚂蚁” 下一篇:戴雯:一位信访干部的“剑胆琴心”
 


浙新办〔2004〕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桐广许2008001号 浙ICP备09006080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3012202330142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未经允许,请勿将刊发内容传播 

策划:韦伟 丁丽   网页设计:丁丽 俞俊 吴晓斌 周叶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