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网眼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6月23日 08:32:56 星期五 |
网剧告别粗制滥造进入黄金时代 《欢乐颂2》刚刚播完,创下了全网播放总量超过220亿次的收视纪录,成为目前为止网络播放量最高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该剧出品方之一、正午阳光影业董事长侯鸿亮,近日现身上海电视节。他带来的新消息是,继由他担任制片人、孔笙执导的《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创造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后,《鬼吹灯》其他7部,都已经确定了“掌灯人”。 电影《老炮儿》导演管虎执导的《黄皮子坟》已经拍摄完成,并将继续拍摄《南海归墟》和《怒晴湘西》;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导演张黎,将执导《龙岭迷窟》《云南虫谷》《昆仑神宫》。而侯鸿亮自己,将和孔笙再度合作另一部大戏《境外组》,讲述的是境外追捕的热血故事。以上这些剧集,都是纯正的“网剧”。 根据制作和播出方式的不同,在互联网视频平台播出的剧集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版权剧,买来电视剧版权,跟在电视台之后播;二是定制剧,制作方根据平台的需求量身定制内容,播出方式一般是“先网后台”;三是自制剧,IP和制作都是平台的,往往是独播。一般后两者,被视为真正的“网剧”。 从诞生之初的“粗制滥造”,到如今不缺大IP,不缺大导演,更不缺忠实观众,数据研究机构“骨朵传媒”发布的《2016年网生内容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接近5.5亿人次。 企鹅影视CEO孙忠怀说,现在腾讯视频的用户超过3亿,付费用户规模在2016年11月的数据为2000万会员;而从目前的市场局势来看,可能需要年均3000万才是不被行业淘汰的基准线。 影视公司参与网剧IP开发,也越来越往“上游”走,可能一部网络小说还没写完,影视改编就介入了。方芳说:“比如,《剑来》是‘烽火戏诸侯’的新作,南派三叔的《藏海花》已经出过实体书,江南的《龙族之龙王》还没有写,无论哪一种情况,我们的影视开发都可以进行。” 写过张纪中版《天龙八部》《中国式相亲》等电视剧作品的编剧白一骢,后来更为人熟知的作品是网剧,包括《盗墓笔记》《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等。2013年,当他最初做网剧的时候,别人表示怀疑;到了2014年,别人开始羡慕,“你真好,这么早就做了网剧”;现在,他再去谈项目的时候,对方会问,“这是网剧还是电视剧”,如果是电视剧,对方会接着说,“能不能拍网剧”。 正午阳光影业凭借《琅琊榜》《欢乐颂》等制作精良的电视剧,成为“国产良心剧”的代名词。侯鸿亮说:“我们一直都在探索电视剧的方向,包括网剧的方向,可能一度我们会向美剧学习,但其实中国应该有中国的形式。对网剧的探索,我们一步步走来,从《如果蜗牛有爱情》,到《鬼吹灯》,再到《境外组》,我们一直会总结前一部的经验和教训。” 那什么才是优质的网剧?孙忠怀说,可能有人觉得收视率最高就是优质,其实这是个误区。网剧发展到今天,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爱好的细分用户内容,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如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没看够,它的续集《三生三世枕上书》在等着你,继续讲述凤九和东华的爱情传奇;如果喜欢青春版历史,可以看马天宇和韩东君主演的《三国机密》;如果喜欢游戏,《穿越火线》也将改编成网剧;此外,几位老牌网络文学作家作品,匪我思存的《景年知几时》、南派三叔的《沙海》《藏海花》、江南的《龙族》系列、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等,也将陆续进行影视开发。
刷单害了谁 朋友在网上看中一款不粘锅,评论区里好评滚滚,但收到以后,不仅没有不粘的效果,质感也很差。网上的评论为啥不靠谱?事后,这位朋友了解到,网上不少商户的“好评”都是花钱买来的,就是所谓的“刷单”。刷单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给商户带来很大的伤害。 每一次消费,人们总是希望尽量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在线下消费中,受制于技术手段和购买方式,评价信息很难共享。互联网时代的评价分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些年,网购、外卖、短租、网约车……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互联网化,人们开始享受到在信息更透明的环境中做决策的消费体验。 然而,被刷单操控的评价,伤害了消费者,也让互联网经济繁荣的信任基石被动摇。刷单已经遍布互联网经济的诸多领域,无论是好评还是差评都可能是刷出来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时候不敢相信评论,否则很可能被坑。类似的担心,让网上的评价正在丧失提供有效信息的功能。 刷单的危害有目共睹。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旦上当受骗,一般不会再次选择该商家,甚至可能放弃整个电商平台,这也是平台客户流失的一个原因。通过刷单,商家虽然暂时提升了排名,但如果商品和服务质量不过关,“刷”出来的人气只能是短暂的虚假繁荣,其结果是既浪费钱,又浪费精力,害人害己。 刷单的实质是造假,如果守不住诚信,虚假信息泛滥造成新的信息不对称,电商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刷单过程中,貌似商家获利了,可长远来看,刷单对商家的伤害更大:电商平台对刷单商家施行降级惩罚,消费者对商家信任感下降……其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危及整个互联网生态。 遏制刷单,不让刷单透支消费者对互联网的信任,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监管方式。眼下,随着刷单的“智能化”“隐蔽化”,计算机系统越来越难以自动识别刷单。“刷手”经过培训,完全模拟真实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些商家甚至将快递包裹的重量也用填充物伪装成真实商品的重量。面对数量庞大的商家和“刷手”,单纯围追堵截,杜绝刷单在短期内难度很大。铲除刷单的土壤,关键是改变网络平台的搜索排名展示机制以及流量分配机制,运用大数据工具以网管网。目前,大部分店铺的主要流量来自平台,监管平台治理刷单,不妨引导平台研究更科学的流量算法,让专业“刷手”的伎俩难以奏效。 今年6月1日,我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今后,越来越多的上网活动将设立实名认证,留给刷单公司的操作空间越来越小,人们看到了从根本上解决刷单问题的希望。无论是网店店主还是个人买家,都要对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坚守诚信底线,珍惜网络信用,让刷单行为无处遁形,让消费者更容易分辨出真正受到好评的网店,享受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
原标题: 一周网眼 |
作者: 记者 李雯 整理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