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7月以来率先筛查杭州三个街道 发现968位高危人群 最终确诊肠癌33例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10月27日 09:47:48 都市快报 |
大肠癌的早诊早治 对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尤为关键 浙江省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浙江省结直肠癌死亡病例数为0.9万,占所有癌症死亡数的9.54%,位居癌症死亡数第4位。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增长特别迅速。 肠癌的死亡率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早期生存率很高,晚期迅速下降。因此,早诊早治对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尤为关键。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浙大二院大肠外科的奠基人郑树教授就在浙江海宁、嘉善主持开展了大肠癌的早期筛查工作,并提出了中国的《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在海宁24.4万的大样本人群中,筛查到高危人群4076人,随访筛检干预20余年,使该地区大肠癌不仅死亡率下降17.56%,且直肠癌发病率下降31.4%,证实了对高危人群的随诊价值,为建立我国大肠癌早诊早治指南提供了基础。 目前,由张苏展教授任结直肠癌筛查专家组组长,将郑树教授课题组建立的“数量化高危因素序贯筛查技术方案”在全国13个省市区34个项目点进行推广,并对技术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共完成154011人结肠镜检查,覆盖人口近200万,共检出进展期腺瘤和大肠癌合计8123例,其中7459例为早期病例。在各级政府推动下,已在各筛查点进入常态化工作,并在天津、上海等地列入民生工程。 《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50岁以上最好每隔两三年做一次肠镜 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明确的,可以说它是一种为数不多的可防可治的恶性肿瘤。 因为大部分的结直肠癌都是从肠息肉演变而来的,大肠癌的发病往往经历“息肉→腺瘤→大肠癌”三部曲。不过,这个过程很漫长,至少需要5-10年,甚至二三十年。只要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息肉切掉,炎症控制好,就能把癌症扼杀在摇篮里,为早期预防提供机会。 流行病学调查和专项筛查显示,大肠癌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有以下高危因素的:男性、有长期吸烟习惯、有大肠癌家族史、有肠息肉的,有肿瘤病史的,以及有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精神高压、慢性胆道疾病史等。 要注意的是,如果同时合并有两项以上高危因素的,则是肠癌的高危人群。 2018年8月,在全国大肠癌年会上,由浙大二院郑树教授制定并出台了《中国大肠癌筛查专家共识》,结直肠癌早筛的“浙二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 目前,由浙大二院副院长、大肠外科学科带头人丁克峰教授牵头撰写的《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已经顺利完成并在《中华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为推动我国结直肠癌事业的早诊早治事业做出了贡献。 “我们一般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最好每隔两三年做一次肠镜;如果合并有两项以上高危因素的,则建议每年定期做一次肠镜检查。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筛查,阳性率可达20%左右。” 丁克峰教授说,除了早期筛查,还要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结直肠癌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大便习惯或性状的改变。比如,大便突然变细,便血;原来大便一直是正常的,突然便秘了;原来经常便秘的,突然开始拉肚子了;大便突然有黏液,或是颜色发生改变,都是不正常的,千万不能忽视,最好的办法是及时去大医院的专科门诊就诊。 |
原标题: 浙大二院7月以来率先筛查杭州三个街道 发现968位高危人群 最终确诊肠癌33例 |
作者:首席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王健 陆丽芬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