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红星 摄




叶少波 摄
秋色尽染,英才汇聚。第八届杭州·桐庐“君山引凤”科技人才周在收获的秋季如约而至,展示美丽桐庐重才爱才尊才惠才的良好环境,再次邀请天下英才来桐创业创新,成就梦想。
自2012年以来,一年一度的“君山引凤”科技人才周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七届,成为桐庐又一张“金名片”。这张“金名片”,彰显着桐庐一直以来广纳英才的真挚诚意,也见证着近年来招才引智工作的成效。
今年7月,桐庐县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门听取桐庐人才工作及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项目评审汇报,充分体现了桐庐对人才工作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求贤若渴”。
水积鱼聚,木茂鸟集。如今的桐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正越来越浓厚,一批批饱学之才、实干之才、创新之才不断涌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一幅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画卷,在桐庐大地上徐徐展开。
揽才 搭建干事创业平台
得人才者得天下。
自桐庐率先成立杭州地区首个招才局后,经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讨论,桐庐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桐庐县人才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路线图”。
更快一步、更进一步,“两个率先”彰显的是担当。而将人才工作纳入党建“百分制”考核,制定实施人才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和重点任务清单,压实的是责任。
翻开桐庐干货满满的新政,处处可见桐庐广纳英才的气魄和决心。
近年来,桐庐始终把人才挺在发展的前面,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深刻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既要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越的人文环境引人留人,更要以优良的创业创新环境引人留人。
参与创业创新的事项更多更重视了,尤其是各地各部门的“一把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更加强烈,在“抓发展必须抓人才、抓人才就是抓发展”上日益达成共识,带头招揽人才。
“桐庐不仅自然生态环境好,而且营商环境一流,决定将项目放在桐庐,把家安在桐庐。”海外高层次人才、光华国际精准医学中心创始人杨光华已在富春山健康城扎根。
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盯”上了桐庐。
以张泽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温合金研究所,为桐庐抢占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提供智力支撑。
俞梦孙院士工作站在健康小镇启动,为构建人才与项目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提供新平台,健康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中科院院士吴祖泽在“双创大会”上签定2100万元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投资项目,助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搭建平台,筑巢引凤。
桐庐不断做优富春江科技城、富春山健康城、迎春商务区等产业平台,建设富春未来城;统筹推进健康小镇、智慧安防小镇、微创外科医疗器械小镇、“春江渡口”双创中心等特色平台建设,为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聚焦大智造、大健康、大旅游和文化创意、生产性服务、现代农业等产业,大力引进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高层次人才,不断激发“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做强一家企业甚至催生一个新兴产业”的链式效应。
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必然要求。桐庐在硅谷设立美国桐庐创新中心,将“招才驿站”的牌子挂到了英国、德国等地,聘请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专家学者作为“招才大使”。
今年为深入贯彻县委“项目季”决策部署,以主题教育为载体主动出击抢抓人才,以走亲走心走实的姿态、以求高求精求尖的诚意谋划“锻铸季”人才工作新业绩。桐庐县领导带队赴工信部、科技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敲门招才引智。
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要引进,也不放松桐庐本土人才的培育。近年来,桐庐大力开发培育本土人才,在优化人才存量、提升人才质量上狠下功夫。
来自“桐君堂”的申屠银洪和世界技能大赛冠军蒋应成,获得了“杭州工匠”荣誉。
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农创客、新农人。鼓励行业主管部门以大赛大会的形式开展优秀人才评选,制定人才认定标准,将田秀才、土专家纳入人才政策保障范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进一步发挥“三通一达”民营快递优秀企业家作用,促进“政府-产业-智库”三方联动,为人才培育、快递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依托杭州商学院、杭州技师学院等院校,以校企合作、院企合作等模式为本土人才成长提供新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留桐融桐”计划,让大学生在桐庐扎根成长。
广开进贤之路,夯实人才之基,良好的人才生态为桐庐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发展后劲。
聚才 撬动科创实力提升
人才聚,产业兴。
发展一个产业,能集聚大批人才,人才的集聚,又可以引领产业快速发展。
去年科技人才周期间,20位院士齐聚桐庐探讨发展之计;今年8月在桐庐科技孵化园召开的“2019使役条件材料结构与性能学术研讨会”中,有6位院士前来进行学术研讨,你会发现院士来桐庐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研讨已然成了常态。
张泽院士是桐庐的“招才大使”,也是科创新材料研究院的发起人。“国外的高端研究院很少放到繁华的都市,都是在环境优美的地方。而桐庐就是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一个能让人静下来做研究的地方,所以我们选择在这里成立浙江省科创新材料研究院。”
张泽院士深深为桐庐政府高效的办事效率和热情周到的为企服务态度点赞。他希望新材料研究院是块‘磁铁’,把这个领域更多的专家聚集起来。
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推动一个产业。
张泽院士不仅自己来了,还将自己身边的资源带入桐庐,成功引进三个高层次人才项目落户桐庐。
先期在桐庐落地的项目也结出丰硕的果实。
胡志远博士的肿瘤捕手项目1年内投入使用;杨光华博士的新型纳米粒子靶向核素治疗实体肿瘤技术产业化项目,2018年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并获优秀奖;李来风博士的超导污水处理项目样机开始对外销售,并得到最高科技奖得主赵忠贤院士的认可。
桐庐通过建立浙大高温合金研究所、浙江省科创新材料研究院等重大研发平台,集聚大智造产业核心技术人才。
统筹推进凤栖生命港、中国微创外科器械小镇等园中园建设,为人才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干事创业平台。
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平台建设,新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推动科技孵化园、星创天地等双创平台建设,新增市级众创空间1家,培育储备众创空间5家,孵化器1家。
按照杭州市统一布局有序推进“三名”工程,加快中国微创外科器械小镇、凤栖生命港建设,为科研院所引进提供平台支撑。挖掘浙大高温合金研究所、浙江省科创新材料研究院等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在人才集聚方面的突出作用,吸引国内新材料领域相关研究院所来桐开展合作研究。
惜才 构筑温暖安居港湾
如果说事业发展的广阔平台是吸引人才的“硬实力”,桐庐营造的服务人才、爱护人才、尊重人才的发展环境,则是更具感召力的“软实力”。
桐庐要为广大人才提供的是“家庭式”温馨服务。
从传统“我有什么、提供什么”向“你要什么、提供什么”的服务理念转变,桐庐精准发力,建立全方位的人才服务体系,让各类人才在桐庐安居乐业、创新创业。
开展县领导走访人才,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佳节契机看望人才,画大全民兴县同心圆。2018年,全县共计联系走访企业和人才1382次,面向人才优惠开放31个“君山引凤·人才之家”联谊场所。
桐庐还通过“我们的早餐会”“我们的篮球赛”“走亲连心三务”等爱企关心人才的活动,收集和解决了一些企业的难题。
在后勤保障上,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不断优化“店小二”人才服务机制,为人才创业创新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发放人才精英卡,开通人才子女入学“绿色通道”,按照《关于加快落实“关心关爱企业家、助力强企增活力”春风12条的通知》要求,制定人才子女入学章程,规范和简化人才子女入学手续,形成保障人才子女入学的长效机制,让人才留得安心。
在优化人才安居环境上,打造“梧桐居”公共空间,经常性组织包饺子、读书会、篮球联谊赛等活动,丰富人才生活,让人才住得开心。
成立“君山引凤”人才联谊会,开展“我们的夜生活”桐庐青年人才活力提升计划,无论是书法、国画、古筝的清音雅韵,还是街舞、桌游的热血嘻哈,或者是沿着江边一场酣畅的夜跑,让人才8小时外的生活也可以绚丽多彩。
“引凤来栖”更要“引凤长栖”。
炎炎夏日,有着桐庐县招才局干部忙碌走访企业的身影,除了为人才送去清凉,还第一时间向人才介绍杭州市《关于服务“六大行动”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意见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最新出台的人才政策,解读其中创新平台建设、优秀人才引进、柔性人才合作等人才较为关注关心的条款。
在自身建设上,不断提高人才工作国际化水平,加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举办人才工作者培训班,利用周末时间充电,举办人才英语秀,发掘语言专业人才,造浓人才国际化氛围。
桐庐一方面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项目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另一方面严格把控项目审核,依照有关规定做好资金拨付工作。对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项目的资助是该县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有力举措,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桐庐实践。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的同时,人才不断集聚,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实现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和桐庐经济发展双赢的良性互动。
文/陶元 宋立鹏 图/桐庐县委组织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