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经济开发区:厚植新优势 制造新“跃迁”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07月24日 08:47:11 |
从传统制造走向高新制造 桐庐经济开发区:厚植新优势 制造新“跃迁” (图片由桐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供) 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近日,杭州首次发布城市机遇,一改传统招商模式,政府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通过主动释放资源要素,推动城市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这其中,开发区(园区)作为产业发展主阵地,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今年2月,杭州发布了关于促进开发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开放创新引领发展、要素资源统筹发展、产城融合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发展,全面提升开发区(园区)核心竞争力。由此,开发区迈向发展新阶段。 当下,桐庐县正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力实施三个“一号工程”,牢记“做大做强、强化特色、拓展空间、城乡联动”重要指示,加速桐庐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以产业培育、平台提升、项目招引、产城融合为跃升路径,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 重塑产业空间 拓宽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如今,走进总规划面积49.39平方公里的桐庐经济开发区,总部大楼、高新制造项目等建设“如火如荼”,一座未来产业新城的模样,逐渐清晰。 大大小小开工建设场景的背后,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集中体现。据最新统计,截至今年5月,桐庐经济开发区已完成签约项目11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亿元以上项目7个,招大引强成效明显,对桐庐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75%,一跃成为桐庐经济发展主平台。 鲜有人知的是,过去的桐庐经济开发区对桐庐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足50%。成立之初,作为省级开发区的桐庐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针织、制笔、箱包等传统产业为主,产业格局沿“一区三城三镇”展开,产业集聚度较低。 到2022年初,桐庐实行产业平台改革,将富春江科技城、富春未来城、富春山健康城等平台和园区进行整合,空间面积拓展了近3倍,逐步构建起“三横六纵、九区五心、一城七镇”的总体布局。 产业空间的优化提升,催生着产业体系重塑。近年来,桐庐经济开发区在打好“龙头引领、园区集聚、低效整治”组合拳的同时,重点发展视觉智能、磁性材料、新能源、医疗器械和快递物流五大主导产业,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桐庐从县域经济向城区经济转型。 “一子落而满盘活。”明确产业方向后,桐庐经济开发区坚持招大引强、招链引群,持续发挥龙头企业引领辐射作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我们通过全力招引头部项目,在产业布局上进一步建链、强链、补链,将经济增长动力向依靠大企业、科创型企业转变,加快产业发展模式向智力支撑型、技术支撑型转变,推动桐庐经济发展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桐庐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引入“源头活水” 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于产业而言,招商引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活力源”。今年一季度,杭州各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中,桐庐以6.7%的增速位列第一。上半年,桐庐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13.47亿元,同比增长8.4%。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桐庐不断壮大的招商队伍和持续完善的服务机制。在桐庐经济开发区,招商部门聚焦其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链主企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深化驻点招商,加强内部挖潜,精准招引一批具有产业竞争力的补链、延链、强链关键项目。 同时,开发区充分挖掘企业、商协会、乡贤等资源,推进上市公司在桐庐扩大投资,形成制造业招商的良好局面。今年,开发区主要领导还多次赶赴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开足马力“拼招商”。 此外,桐庐经济开发区积极探索基金招商,对接社会资本,组建产业基金,进一步发挥专业化资本招商作用,助推开发区招引优质产业项目。据统计,今年1—5月,桐庐经济开发区产业基金投资项目4个,主要方向为半导体产业、元宇宙全息技术和新材料产业,总投资1.9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6.8亿元。 打造企业落地“强磁场”,需要招商与服务“双向发力”。桐庐经济开发区通过构建“准入、供地、报建”三步走模式,做到“拿地即开工”极速审批,高效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比如,落地开发区的吉利动力电池项目在24小时内就完成了施工图审和“五证齐发”。自2022年8月开工以来,项目方通过抢工期、抓进度,推动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预计今年底可实现部分生产线投产。 纵观桐庐五条产业新赛道,依托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愈来愈多深耕细分领域的优势资源在向桐庐聚拢,成为推动其未来产业发展的一大新增长极。 即将开工建设的海康机器人智能制造(桐庐)基地,就是其中之一。未来,海康机器人项目将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技术运用到汽车、新能源、电商、快递、第三方物流、食品药品等行业中。这种多领域跨越式合作,将推动桐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并吸引一批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在周边入驻。 在桐庐,五大主导产业并非只是在单一赛道奋力前进,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跨越。比如,位于开发区内的浙江艾罗网络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桐庐新能源龙头企业,积极发挥以商引商的优势,打破桐企之间的信息壁垒。目前,杭州科德磁业有限公司为其提供设备所需的磁性材料,推动桐庐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加快前瞻布局 蓄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城市兴。当下,桐庐经济开发区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城市建设。 “开发区以低效工业用地盘活为基础,坚持空间腾拓、平台提能、项目引落、产业转型;与此同时,全面统筹要素资源,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以产促城、以城兴产,致力打造产城人融合新标杆。”桐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是提升城市综合能级的重要保障。对一座潜力巨大的产业新城来说,具有前瞻性的产城融合“路径图”尤为关键—— 在加快空间拓展、有机更新上,开发区将确保新增盘活用地2000亩、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76%;加快江南片区产城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产业东延;深化特色小镇建设,确保智慧安防小镇通过验收、快递科技小镇新增快递关联企业20家、健康小镇产业辨识度和项目高端化得到显著提升。 在深化一体化运行机制上,开发区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持续迭代企业急需、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出台新一轮“春风”政策;优化“县乡一体”投资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拿地即开工”模式扩面。 在培育企业梯度上,开发区积极推动特色行业、小微企业集聚化发展;建立企业进阶动态培育体系,支持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深度融入市级五大产业生态圈,推动海康威视、艾罗能源、象限科技、千芝雅、富江能源等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强链补链延链,支持中小企业嵌入产业链发展。 在做强主导产业上,开发区深入实施“快递回归”战略。聚焦总部经济、研发制造、数字物流、后市场服务等全产业链,推动快递物流业全链发展;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多元发展。以健康小镇为核心区,大力发展医疗康养、细胞生物、互联网医疗等产业,强化康基医疗等龙头企业引领,打造微创外科器械产业集聚地;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新风口。聚焦未来网络、人工智能、元宇宙、氢能与储能等重点未来产业,鼓励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科技、新产业,形成制胜未来的产业新优势。 发展“硬”实力,需要一流“软”环境作为支撑。平台整合后的桐庐经济开发区早在规划之初,就着手为产业发展构筑“放眼皆是花草色”的生态环境。 沿着梅林路往南,至洋洲南路交叉处,对外开放的富春未来湖和金竹溪公园成了桐庐市民的休闲好去处;国际会展中心、桐庐县人民医院、新城中心学校等公建配套建设进度加快;叶浅予建兰学校建成启用,学军中学正式落户…… 可以预见,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正加速崛起。这座城以产城融合为核心,以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为牵引,以实际行动践行“八八战略”,持续引领着桐庐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来源 浙江日报 娄晓涵 许蔓菲/文 金黄璐敏 整理 单佳铭 摄 谋深做实“产、城、人”三篇文章 ■ 金黄璐敏 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报告中再次提出“坚持全县统筹、条抓块保,供需协同、内外发力,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动力、产业发展模式转型”,还提到了“做大做强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产城人文景融合高地”。 城市要进步、产业要振兴、人口要聚拢,“融合”是最科学有效的战略手段。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产旺则城兴。从城镇化发展进程来看,城市的兴起必定始于产业的兴旺,产业的更新迭代也将促进城市的长久繁荣。 还有一组数据:过去一年,实现本县户籍(再)就业4423人、省外来桐人员就业8838人,引进35周岁以下青年人才5760名。 三者的关系是:“产”能释放更强的发展潜力,“城”能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人”能获取更高层次的需求。 我们要发挥开发区主平台主引擎作用,为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以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为牵引,高标准推进特色小镇、科技孵化园建设,加快主导产业强链、新兴产业拓链、未来产业建链;紧盯主导产业,紧盯世界和国内500强、央企、行业领军型民企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盯提升城市能级、推动共同富裕的项目,形成“百亿领航、十亿带动、亿元支撑”的项目方阵;放大人才比较优势,优化人才政策,走出去、请进来,多维度引育双创团队和高端人才。 我们要发挥区位和资源的综合优势,为城市更新注入强劲活力。富春未来城板块,炊烟袅袅的农家村舍变成了鳞次栉比的现代楼宇,学军中学桐庐学校、市一医院桐庐医院正加快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15分钟都市生活圈”逐渐形成,呈现出一座集教育、医疗、消费、娱乐、生活于一体的现代新城。可以说,富春未来城作为城市新中心,将会给一切来桐投资、创业、生活的人创造更生动更惬意的感受。 我们要挖掘人文历史底蕴,为现代新城铸魂塑形。从城市实力构成角度来看,硬实力要数一数二,软实力要独一无二。“新城”一词,似乎给人太多浓郁的“工业风”味道,缺少情感的维系。我们常说利益留人,情感留人,事业留人,还要文化留人。把外来人才从“在地化”变成“本地化”,文化建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妨从心灵的归属、本地化融入、家庭生活需求等方面入手推进。如果这三个感觉都有了,那么人心也就留下了。 |
原标题: 桐庐经济开发区:厚植新优势 制造新“跃迁”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