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荷芳:匠心传承 新合索面香飘万家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12月27日 08:32:02 |
人物名片 61岁的朱荷芳是土生土长的新合乡引坑村人,儿时就看着母亲做索面长大。那时候索面做的量少,主要供自给与馈赠亲友为主。但如今,随着新合索面走出“深闺”被人识,索面就供不应求了。对于朱荷芳来说,制作索面不仅仅只是一份营生,更是一份割舍不了的情怀。 眼下,正是新合乡手工索面制作的黄金时间。走进引坑村,可以看到许多农妇都在赶做索面,细长的索面晒在庭院和村道两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上面、分条、拉条……”见到朱荷芳时,已是上午10时,她正忙着晒索面。只要天气晴好,朱荷芳都会做这样的“必修课”。用传统技艺加工索面,她已坚持了近三十载。 “儿时就跟随妈妈加工索面,三十几岁时已能独挡一面。”朱荷芳介绍,引坑村手工索面已拥有近千年传承,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过去,当地农户都是自做自吃,后来才慢慢发展成产业。 朱荷芳的家是一幢自建的四间三层小洋房,两个儿子对半分,但目前他们都在外面做自己的营生,靠西的一间就被独立用作索面操作间。屋里头的一处放满了面粉,各类制面工具一应俱全。有了这些工具,朱荷芳便能经营自己一直钟情的“事业”。 靠着小门的一侧,是一张大板桌,朱荷芳平时就在这里揉面团,摊圆饼,用圆弧钩刀将其割成一条螺旋形面条。在盆里发酵8小时左右,朱荷芳便会拉出面团搓成手指粗细的圆面条,尔后将索面“插杖”后,架在专门定制的木头“面柜”里,醒透后方可上架。如此,普通的面粉就在盐、外力、阳光和时间的多重作用下,经反复搓揉、挤压、切割、拉伸,变成细如发丝的索面。 细细长长的索面看着简单,却饱含匠人们的汗水和心血。制作索面是一件既费力又辛苦的事,其传统的手工制作流程相当繁杂,主要包含和面、索面、盘面、熟面、晒面、收面等六道手续,制作时间长达25小时。 “每天凌晨1点30分起床把前一天做好的索面进行拉面,然后再睡到4点30分左右起床开始晒面以及准备新一天的索面制作材料,下午还要收面,晚上再继续和面……”朱荷芳坦言,索面的配料很简单,但过程却很繁琐,时间“战线”也长,需要手艺人在当天晚上和面,翌日早晨拉面,日上三竿晒面,日差三竿收面,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她还表示,做索面,温度和湿度太高都不行。所以制作的“黄金季”是每年的霜降至开春这段时间。一年中只有5个月的开工时间,10月是每年的“开面”时节。“自今年10月‘开面’以来,我平均每天都要制作50余斤索面。” 这么多年来,朱荷芳靠加工索面,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如今,儿子们已相继成家立业,早已不再需要她继续靠加工索面赚钱养家,也曾多次劝她可以放弃索面制作,安心在家颐养天年。可她却坚持说,制作索面这么多年,已经成为一种爱好与责任。 “不管怎样,老一辈流传的技艺不能丢!”朱荷芳一边收着面,一边告诉记者,如今坚持制作新合索面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大多是老年人,手艺的传承需要更多“新鲜力量”。“趁自己现在身体还硬朗,我想再多干几年,多增加点收入,减轻子女负担,也希望新合索面的传统手工技艺能得到发扬光大。” (记者 邓晓忠) |
原标题: 朱荷芳:匠心传承 新合索面香飘万家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