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百折不改报国心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11月11日 08:20:24 |
他是一位让桐庐人骄傲的乡贤,一位知识型、国际化的跨世纪人才。他学贯中西,足迹遍布海内外,而“用全球的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世界的眼光,为中国献策”是他坚定不移的行动方向,始终不变的“初心”。 他的身份令人瞩目:博士,教授,博导,国务院参事,北京市政协委员,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理事长。此外他还是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及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等。几十年来,他著有或主编的中英文书籍有《国家战略》《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国际人才蓝皮书》和《企业国际化蓝皮书》《大国智库》系列等几十种,可谓著作等身。2018年他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我的“根脉”在桐庐 1958年出生的王辉耀,老家在分水镇武盛村。 他的父亲王镇中,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铁路人,曾参加过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以及援外坦赞铁路以及其他铁路的修建工作。父亲身上所展现出的铁路人不畏艰险“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坚韧品质,深刻地影响了王辉耀的一生,他虽然在四川长大,可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桐庐人。 提到回乡探亲,王辉耀印象最深的是1969年那次。那时他还是小学生,家乡刚刚经历了“七五洪水”。南堡村在特大洪灾中被夷为一片平地,全村两百多人遇难。可英雄的南堡人灾后不等不靠,奋起自救,重建家园。他们在沙石上挑土种庄稼,当年还把最好的粮食挑去交公粮……英雄的南堡人民,从此成为他崇敬的对象,而“泰山压顶不弯腰”精神也深植于他的内心。 1976年,17岁的王辉耀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知青。当时农村很落后,他住的是茅屋,没有电灯,也没有自来水,每天要自己烧火做饭。他什么农活都干过,插秧、割稻、掰玉米、挑大粪……环境虽艰苦,他自学英语且乐此不疲,辛苦劳作一天回到住处,他总是一边烟熏火燎地做饭,一边念念有词地背诵英语单词。每天早上6点,则准时起床收听英语广播。 他没想到,此举竟然影响了他的一生! 1977年,他得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兴奋得心“咚咚”直跳,他决定参加高考!可难度太大了:一是复习时间紧,高考复习时间满打满算不到两个月;二是知识基础弱,掌握的知识十分有限。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复习,其难度不亚于攀登一座人迹罕至的险峰。再说当时决战高考的人数何止千万?那阵势可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胜出的希望太渺茫了! 不过王辉耀决心已下:为了改变命运,他要搏一次! 经过多年自学,他英语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决定报考外语!经过一番艰苦复习,当年十二月份,他精神饱满、胸有成竹地走进了高考考场。他发挥很出色,顺利地通过了高考,不久被录取为广州外国语学院77级大学生! 从田间地头到大学校园,王辉耀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突围”!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1982年,王辉耀的四年大学生活结束了!毕业后,他与几位同学一起被分配在北京国家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司任职,从事国际经济合作业务。 最初的兴奋与激动很快过去,他感觉有些迷茫。原因是外经贸部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像他这样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生瓜蛋子”不受重视。刚开始那会儿,他只能干些抄抄写写、打打开水、去机场送送客人等杂务。 可他没有陷入失落的情绪,他决心努力学习提升自己,静待施展才华的时机!此后他在干好工作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充电”,每天都把时间排得满满的,学习国家的对外政策,研究国外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在学习和实践中,他无声地积蓄着自身的能量。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那一回,世界银行有几位精英人物,应邀来华举办一场知识讲座,他被安排为候补翻译。往常在这样的场合中,基本上是没有候补翻译什么事的,可那天情形有些特别:由于意外的原因,翻译需要中场休息,作为候补翻译的王辉耀,顺理成章地顶上去,由现场翻译的“配角”变成了“主角”。 “新手”王辉耀并不怯场,他气宇轩昂地上场,神态自若地把国外精英的讲话内容,翻译得准确又生动,甚至把主讲师语言中的特有的诙谐,也完美地展现出来了。这一来,原本有些沉闷的讲座现场气氛变活跃了,听众席上不时传来一阵阵会心的笑声。 在那次讲座上,王辉耀一炮而红! 从这天开始,他彻底告别了“冷板凳”,成了部门翻译团队里的“当红小生”。各种机会接踵而来,他成了部门里最忙的翻译,甚至经贸部其他业务部门,也来请他参加同声传译工作。他还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见活动,参加政府间的双边会谈、有时还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见及起草有关的政府文件。随着实践中历练机会的不断增多,他的业务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出色的表现,让他快速成长为外经贸部最早一批负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官员之一。 在异国他乡的“人生突围” 可是,正当大家都夸他“前程无量”时,他却决定放下“铁饭碗”,自费出国攻读当时尚不为人所知的MBA。他说时代突飞猛进,自己得趁年轻外出闯一闯,紧跟时代多掌握知识和学问,以消除越来越多的“本领恐慌”。 1984年,王辉耀赴加拿大温莎大学留学攻读工商管理研究生(MBA)。 在异国他乡,各种挑战接踵而来:首先是语言障碍,上课听不懂,加拿大教授在上面讲课,他像呆子一样在下面坐着;其次是经济窘迫。那时国内的生活水平与国外差距还很大,他虽然有一些积蓄,也申请了一些对方国家的奖学金,但国外生活水平高,开支也大,不免常有囊中羞涩的时候。 每到周末,许多同学开着车外出休闲,他却总是徒步到离学校很远的一个超市去购物,因为那儿可以买到较便宜的东西。回来时,他拎着大包小包徒步走回校园,为的是省下乘公交车的那几毛钱车费。有人背后称他为“穷学生”,王辉耀得知后,一笑了之。 为了拿下好成绩,他在校持之以恒的进行MBA的训练,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强的学习能力,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他最终成为我国最早获得MBA学位的留学生之一。 1985年,他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经过历练,他思想成熟,思考问题深邃,做研究已是游刃有余。在吸收西方新知识、新理念的同时,王辉耀还积极展示“中国形象”。他专门在校园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举办讲座,介绍中国历史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包括如何与中国做生意,积极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为了融入北美主流社会,王辉耀留学期间还去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实习,他还为加拿大城市联合会工作过,并且曾参与接待了中国市长代表团。那次代表团考察活动长达一个月,考察地点横跨加拿大东西南北,他亲身感受了西方现代社会方方面面,感觉收获很大。 就这样,在国外跌打滚爬多年,王辉耀终于把自己打造成了深谙东方国情又受过西方教育,并且懂得国际商务的稀缺人才。 他的人生像抓着火箭般地起飞了! 1988年,他在全球最大工程咨询与管理公司之一的SNC-Lavalin公司工作,并且担任亚洲区董事经理;1990年,他通过公开竞争招聘,被加拿大魁北克聘用为驻香港及大中华地区首席经济代表,成为加拿大有史以来第一位出身中国大陆的华裔外交官;1993年,他创办了加拿大亚加国际集团公司。这一年他回国创办企业,后担任国际最大项目管理公司AMEC-Agra国际公司中国区总裁……短短几年,他在东西方完成了奇迹般的“三级跳”! “海归”事业的推动者 回国创业的经历,让王辉耀强烈地感受到:中国要与世界接轨,赶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步伐,不仅需要建设强有力的通讯、交通、能源、科技等方面强有力的硬件设施,更需要有一大批通晓国际企业文化和国际商务惯例,能够在国际上纵横驰骋的通才。 其实,他在海外留学时,就关注到一个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去海外留学的人员越来越多,到国外创办企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如星罗棋布般地遍布世界各个角落。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中国留学生又大批的回国创业。这些海外留学生在西方长期生活学习过,有全球性的思维模式,了解国际文化和背景,也熟悉国际市场经济,更知道该如何运作。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颗报效祖国之心。 为了融入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于1997年加入欧美同学会。1998年他被推选为欧美同学会MBA协会副会长。在这个人才荟萃的社会组织中,他展示出了超强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后来经批准,他担任了欧美同学会及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的副会长。 他把“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当成自己人生的神圣使命。 2000年至2003年,他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任兼职副教授,开设国际商务管理课程;2003至2006年,他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香港亚洲学院担任EMBA教授,教授国际商务管理课程;2006至2009年,他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获得国际管理博士(PhD)学位。 他创办的欧美同学会商会和2005委员会,都是非营利组织,但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王辉耀却乐在其中。他凝聚了一大批回国创业有影响、有成就的留学人员为国效劳,使这些组织成为中国有影响力的留学人员团体,他也因此被媒体誉为“中国海归事业的推动者”。 此外,他还担任过北京世界顶级企业首脑论坛秘书长和欧美同学北京论坛大会历届主席,并经常应邀在国内外著名论坛和学术大会做讲演。他还曾经作为首位中国大陆人员被加拿大《商业周刊》选登为封面人物。 他被国家发改委《中国投资》评为中国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被《时尚》杂志评为“中国首届时尚先生”,被《中关村》杂志评为国内“最受尊重的十大海归之一”。 一座汇聚智慧的“立交桥” 新时期发展的特征是“全球化”,王辉耀决定以“全球化”为核心,聚集“官产学”各界精英,建一座汇聚智慧的“思想立交桥”,用知识和智慧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他的想法,获得了许多国内外各界精英人士的赞同。 2008年,王辉耀正式发起创办全球化智库(CCG)。 CCG总部设立在北京,在广州、青岛、深圳/东莞成立了三个研究院,在上海、深圳、成都分别设立了上海分会、深圳分会和成都分会,还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所、世界华商研究所、华人华侨研究所、中国移民研究中心,并在华盛顿、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巴黎、悉尼和里约热内卢等设立了海外代表,是国内外研究网点最多的中国社会智库,目前拥有全职智库研究和专业人员近百人,集聚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有成就、有思想的海归和国际化人才。 CCG还邀请一批在政界、企业界、智库和学术界等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海内外知名人士担任顾问、理事和学术指导专家,很快形成了全球范围内数百人的国际专家研究网络。CCG还与国内外众多智库、学术机构、联合国和各类国际机构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官产学交流的“思想高地”。 王辉耀作为这支“智慧部队”的领军人物,从创办CCG第一天开始,他便锁定了“全球化”重要目标,并紧盯国家和社会发展最前沿做研究。 在他的主导下,CCG常年公开出版国内外权威研究成果——如CCG“企业国际化蓝皮书”和“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丛书,包括《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海归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中国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报告》等蓝皮书,奠定了CCG在中国企业国际化、国际人才、海归创业、国际留学、华人华侨和国际移民等研究领域的权威智库地位。 全球化智库CCG,受到了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王辉耀提出的《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由财政部会同人社部联合制定颁发,作为支持全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重要政策实行至今,取得巨大社会影响。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王辉耀提出了成立国家移民局、进一步提前“绿卡”发放时间、探索研究海外华人争取华裔卡等建议,得到了多位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CCG如今是财政部“对美智库研究联盟”创始理事单位,是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还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全国人才理论研究基地,并被国家授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 该智库在国际上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发布的国际上最权威的《全球智库报告2019》中,CCG再次进入全球顶级智库百强,位列第76位。CCG也是唯一进入该榜单百强的中国社会智库。 王辉耀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奋斗、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几十年来,他在东西方奔走的同时,始终情系家乡桐庐,他经常回家乡看望亲友,2020年国际人才周在杭州举行,他还带了一批各界精英到桐庐访问交流呢! 通讯员 方赛群 张琳/文 |
原标题: 王辉耀:百折不改报国心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