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赋能”织就美丽梅蓉新画卷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10月12日 08:49:34 |
20件公共艺术作品、六大主题艺术联展、一场田野公益活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让梅蓉村成为网红打卡地。自“浙里富春那么乡田”中国·桐庐山水艺术季启幕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游客共赴这场艺术盛宴,“黄金左岸”激发出新活力。 或许会有人问:这场汇聚了当今中国美术界“顶流”资源的艺术大展,为何会选择梅蓉? 正如观念艺术家、当代艺术策展人、建筑师梁克刚老师所说的那样:让艺术品放在最合适的地方。在他看来,富春江畔的梅蓉村就是最合适的地方。 落户梅蓉,因为它有颜值有内涵,更有着“黄金效益”。 千年江水流过,造就了梅蓉村“山田村树江”次第排开、层次分明的独特风土,称得上是“富春江畔醉美的田园诗画”。有山、有水、有历史、有故事的古村落,凭借“梅花洲”的自然景色,吸引了诸多文人墨客驻足,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文。 梅蓉村过去是“穷得出名”的村子。不过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梅蓉生产大队”面对洪水侵扰,开展了“战天斗地”的革命,自此,“敢叫荒滩变绿洲”的梅蓉精神薪火相传,村子开始大变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更是吸引了69个国家44批次482位国际友人前来参观访问,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红色名村”。 近年来,梅蓉村挖掘乡土文化、提升环境品质,向着打造“富春江畔第一村”的目标奔跑,已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第四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桐庐县诗歌村。 激情燃烧的岁月,为梅蓉古村落留下了一片山水新景。现今,迈入村庄,你会被幽远的“水杉大道”吸引,会驻足罗家大院倾听故事,会登高眺望“稻博园”美景。当然,还有梅蓉的杨梅,它是当地的“致富果”。 梅蓉村种植杨梅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村里现有杨梅2000余亩,去年全村杨梅产量也在50万斤以上。“一般的农户一年靠杨梅收入就有七八万元,好的有10余万元,目前我们正进行杨梅全产业链打造,在品牌、商标、包装等方面进行开发、完善。”杨梅产业的发展,让梅蓉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吴方云喜上眉梢。 “黄金左岸”要有黄金效益,更要聚焦环境更美、收入更高、获得感更强等目标,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赢共赢。 自去年4月始,梅蓉村开展土地流转工作,500多户农户将700多亩土地流转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土地流转后,320亩农田非农化作物被清理,更是邀请了“彩色水稻之父”——浙大吴殿星教授团队进行艺术水稻插种指导。如今,千亩农田已成为梅蓉田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梅蓉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打造的新亮点。 今年以来,包括“艺术季”在内的一大批项目落地,给“黄金左岸”发展带来了众多令人艳羡的机遇,而梅蓉也乘势柔性引进各类人才—— 科技人才带来新技术。近年来,市农科院选派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茶叶、园艺、农业规划、实验室检测等领域的科技人员,给梅蓉杨梅产业、农田种植等带来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帮助梅蓉成功入围桐庐县美丽乡村3.0首批综合示范村。 农旅人才挖掘新路子。在美丽乡村3.0版建设中,梅蓉确立了农文旅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子。杭州市农科院水稻专家马华升等“乡创导师”各展所长,或帮助梅蓉制定产业规划,或引荐各类文创资源。 乡贤人才凝聚发展能量。为高质量助力梅蓉美丽乡村3.0版建设,梅蓉村举行发展大会,100余名乡贤回到家乡,共商发展。梅蓉商会发起成立乡创共富基金,成员自主募集资金1000万元,作为首期乡创基金,用于梅蓉村产业发展。 如今,随着艺术季的启幕,梅蓉村每天人来人往,村民们更是喜上眉头。“环境变美了,游客多了,赚钱的机会也多了,这些天我们把家里的杨梅酒、板栗等土特产拿来卖,大家对今后在家门口增收充满了期盼与憧憬!”村民鲍培玉乐呵呵地说。 “村里将继续开发乡村民宿、乡土美食等风格独特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对于未来的发展蓝图,吴方云信心十足地说,村里将充分利用艺术季的各类资源,通过打造风景梅蓉、文创梅蓉和产业梅蓉等,让梅蓉成为乡村艺术的最佳点位,在富春江畔闪耀异彩。 (记者 叶晶/文 黄强/摄) |
原标题: 艺术“赋能”织就美丽梅蓉新画卷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