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播撒革命的种子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3月09日 08:46:24 |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薄雾,照在分水镇玉泉村的纪念碑上,那铭记着的历史明亮了起来。86岁的老党员吴关庆站在碑前,轻轻抚摸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张张亲切的脸庞在脑海中渐渐清晰。 这里是吴关庆生长的地方,也是桐庐第一个党组织成立的地方。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四·一二”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受党组织派遣,陈祖舜(毕浦方吴村人)回分水开展建党活动。回到分水后,陈祖舜很快与共产党员李莹和陈策取得联系。同时,在进步青年中培养和物色建党对象,先后吸收濮岩、濮立人、何爱华为中共党员。在此期间,尚在杭州医专读书、时任共青团浙江省委常委兼秘书长的曹仲兰也利用学校放暑假的空闲时间,先后两次来分水指导党建工作。 1927年8月一个晚上,桐庐县历史上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分水支部在东梓坞濮立人家中诞生,成立大会由曹仲兰主持,参加会议的有陈祖舜、李莹、陈策、濮岩、濮立人、王太玄等七名党员。会上曹仲兰指定濮岩为中共分水支部书记。分水支部直属中共浙江省委。 “濮立人是我的岳父,在我印象中,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共产党员都既有知识、又很无私。”看到岳父的名字,吴关庆的眼中闪烁起光芒,流露出满满的思念。虽然党支部成立时,他还没有出生,但当时的情景,他却多次听长辈们讲起。 支部成立后,李莹、陈策、何爱华三人利用在国民党县党部工作的合法身份,组织农民协会,创办农民夜校,对广大贫苦农民进行反剥削、反压迫和反土豪劣绅的宣传教育,想人民群众灌输革命思想。同时,发动开展“二五”减租和减息运动,并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忱。 10月,中共浙江省委遭到国民党破坏,国民党当局根据搜查到的名册,到处搜捕共产党人。李莹、何爱华被捕入狱,濮岩避往上海、青岛一带,陈策转移至安徽,陈祖舜、濮立人隐蔽于他乡及亲朋处。党的活动遂告停止。 中共分水支部虽然被敌人的魔爪所扼杀,但革命的火种并未被扑灭,1928年2月后,党的活动又重新逐步恢复、发展;1929年4月,隶属于中共杭州中心市委领导的中心区委成立,是桐庐县建立的第一个基层委员会,至1930年秋,发展了7个党支部,有党员79名。 “他们那一代的党员,心里装着都是这个国家和人民。”吴关庆回忆说,那时候,岳父和其他党员为了躲避追捕,私下还不忘传授先进的思想。面对困难,他们从未放弃与退缩。正是有了无数像他们这样的共产党员,中国才能崛起壮大,而这样的精神,也激励着他不断向前。“希望相关部门能把桐庐第一个党组织成立的遗址保护好,把老党员的故事讲述好,让更多党员、群众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 (记者 陈艺琨 史料提供 县委党史研究室) |
原标题: 在逆境中播撒革命的种子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