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尝桐庐无旁骛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11月28日 09:05:00 |
桐庐的美景总让无数人感叹,不远千里来此目睹此景。同样你也会在桐庐发现,原来这里也是一座美食之城,特别是那些土色土香的“桐庐味道”,让人念念不忘。 酒香不怕巷子深 当好杨梅遇上好酒,碰撞出来的杨梅酒也一定是人间美味。这些年,桐君街道梅蓉村杨梅酒以其独特的口感、浓郁的香味、香醇的口味,直叫人流连忘返。 “这酒可真香啊”“看上去如玛瑙一般亮泽”……寻着酒香走进梅蓉村,村民舒雪明拿出自家酿的杨梅酒招待客人,刚打开酒坛,浓郁的香味满屋子弥漫开来,让人忍不住倒上一杯小酌一口。 是什么让梅蓉的杨梅酒独“醉”四方?“上佳的杨梅原料与独特酿造工艺酿制的高粱酒以1:1的比例浸泡,梅蓉杨梅酒保留了丰富的营养价值,汤色澄澈,又红又亮,果香四溢。”作为今年“杨梅王”获得者,舒雪明满脸自豪地说,正因为原料好所以酿出的酒味道特别赞。 梅蓉的杨梅为什么这样鲜甜?说到底还是“水土”的关系。梅蓉杨梅大部分种植在梅蓉村北部的九里洲山上,这里是沙质黄土,土层深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质环境和气候特点,非常适宜杨梅生长。 可是梅蓉杨梅的命运,也经历了“起起落落”。“大年杨梅‘扎堆’上市卖不起价,小年杨梅价高,杨梅产量很低同样赚不到钱。”村党委书记吴方云介绍,梅蓉人放不下世代相伴的杨梅,通过成立民办、民管、民享的九里洲杨梅专业合作社,果农“提篮小卖”、靠天吃饭的现状得到了彻底改变,果农们从“一盘散沙”拧成了“一股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在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梅蓉杨梅逐渐改善了雨期掉果、不宜存放等弊端,果大味甜的优势显著提升,这样的好杨梅,酿制的果酒自然更胜一筹。好果配好酒,梅蓉人用最好的杨梅配上最合适它的高粱酒,经过时间的融合,这对最佳CP以杨梅清甜为引,包容万般滋味,用光阴酿出温润的情谊,经统一包装后,成为馈赠亲友的首选。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以莲为精神图腾的江南镇环溪村,来自重庆的桐庐媳妇李富把莲子加工成莲子酒,远销到西藏、云南、新疆等全国各地。 2013年,李富将环溪村原本分散经营的土地统一流转,种起莲花,建起300多亩的“水上莲花海”。后来,在村干部的建议下,李富把莲子加工成莲子酒。和种莲花一样,做酒她同样是外行,但她有股不服输的精神,前前后后一共拜了七八位老师,一点一滴学习酿酒技术。 用了一年多时间,李富掌握了酿莲子酒的技术。“莲子酒要用老了变黑的莲蓬子酿,大约100斤莲子能酿10多斤酒。”她说,经过一段时间筹办,爱莲酒坊成立了。目前,酒坊里的莲子酒每年的销售额在100万元左右。 如今,不管是李富种植的莲花,还是酒坊酿制的莲子酒,俨然成为环溪村旅游的一张金名片,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游玩品尝。 旧县的桂花酒、莪山畲族乡的红曲酒……桐庐人特酿的各类美酒,拉出了多条产业链,借助飘香的美酒,吸引游客的脚步,让百姓致富增收。 软糯香甜秋日味道 如果秋天有味道,应该是弥漫着香甜、软糯的味道。在桐庐,如果说有一种味道代表着秋,那就是番薯干。 秋天是番薯收获的季节,香甜可口的番薯产量高,村民们将吃不完的番薯削皮蒸煮,或炭烤或日照,制作成香甜弹牙有嚼劲的番薯干,民谣“爬山当棉袄,辣椒当油炒,薯干当蜜枣”更是点出了番薯干的甜。 合村乡蕃薯干因制作工艺独特,选料、造型讲究,加之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一块合村番薯干,要经过糖化预处理、清洗、蒸煮、去皮、切分成型、高温重烤着色、中温适烤定色、回潮、低温轻烤、真空包装、高温灭菌等一系列工艺,才能成为香甜软糯的美味零食。 如今,合村番薯干早已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另一路径。作为我县最偏远的山区乡镇,近年来,合村乡以村集体经济创收和低收入农户增收为扶持重点,积极探索“农旅融合”的整乡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发展“合村实践”。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连散成片”,种植番薯为村集体创收,解决部分村民就业。免费提供番薯种苗、农药化肥和土地流转费用,产品统一收购,通过“订单式”“跟单式”种植,引导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参与到番薯种植中。目前,合村乡共种植番薯千余亩,亩产近4000斤。合村乡农产品龙头企业益乡源统一收购、加工、销售,带动低收入农户和村集体经济增收。 当番薯经过研磨、水洗,又会成就另一种美食——龙须。从番薯到龙须,要经过多道工艺。首先将蕃薯洗净、用机器碾碎,淘洗成脱渣的白色淀粉,这就是制作龙须面的原料。随后用水将淀粉稀释,充分搅拌,调制成汤水状液体,再将液体一层一层舀到蒸笼里,蒸熟定型为淀粉饼。之后还要用特制木架固定淀粉饼,用特制铁刨根据客户粗细需要刨成丝。然后把丝折好放在竹篾排上或烘箱中,晒干或烘干成型,即为成品龙须。 在横村镇,大多数农户都有自晒番薯龙须面的习惯。从10月底开始,农户家陆续忙碌开了。蒸汽腾腾的厨房,蒸出一笼笼淀粉饼,家家户户晒着已成型的龙须。 富有弹性,又美味营养的龙须,既可煸炒也可入火锅,是冬季必备的美味。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要数莪山畲族乡的炒龙须。肥膘肉切成小块、猪瘦肉切丝、豆腐切小片,佐以葱花、酱油、黄酒调味,最后加入龙须,边炒边在龙须上撒加鸡汤,翻透炒散至熟即可装盘。此菜系莪山畲族农家特色菜肴,色泽红润,入口软滑,味道鲜美,非常考验厨师的技艺,火候把握不好就容易坨在一块。在农村,过时节、办嫁娶这绝对是必上的菜色。 “摇钱树”种出安定生活 白露到,竹竿摇,满地金,扁担挑。每年白露节气,就是山核桃成熟的时候,一颗颗裹着黄绿色外壳的核桃藏在绿叶里,只待竹竿摇动,就扑簌掉落。 在我县,合村乡的岭源村、钟山乡的歌舞村、分水镇的塘源村和朝阳村、百江镇的翰坂村是山核桃产区,那几天村里的山核桃林里总会传来“噼噼叭叭”的竹竿敲打声。 山核桃采摘季是林农最为忙碌的日子。一大早,百江镇翰坂村林农方志龙就忙碌开了,吃一顿丰盛的早饭,穿上迷彩服,带上竹竿进林。打山核桃要用巧劲,细长的竹竿瞄准核桃,借用腰部和手的协调,用力打下,成熟的山核桃就会掉落。带着黄绿色的山核桃落在草丛,犹如撒落满地“黄金”。刚刚从枝头掉落的山核桃还不能食用,要经过脱壳、晾晒、蒸煮、炒制等多道工艺才能变身成“奶油”“椒盐”等多种口味的美味小核桃。 山核桃好吃,但树难种。从树苗到结果,约需10年,在山核桃树成长过程中,不时得给土壤通气、保湿,还会遇到许多病虫害。但是,山核桃的经济效益却有目共睹。为了提高山核桃产量以及经济效益,2004年底,百江镇邀请时任浙江省山核桃产业协会秘书长黄坚钦,请他到翰坂村为当地群众进行山核桃栽培培训。当年秋天,翰坂村山核桃产量实现前所未有的增产:当年全村山核桃收入超过60万元,是前一年收入的4倍,山核桃真正成为该村的“黄金果”。 被称为“摇钱树”的,除了山核桃,还有香榧。在新合乡,香榧还被当地村民当成“养老树”。 10年前,在自家地里抱着试试看心态种下香榧树的新合乡引坑村村民钟丽华一定不会想到,这小小一棵香榧树竟然成了她的“养老保障”。 香榧盛果期长,花实连年,千百年盛产不衰,素来有“一年种榧,千年飘香。”“一人种榧,百代受益。”等说法。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香榧种植并非易事。一棵香榧从苗开始长成,大约需要十年才会挂果。漫长的培育期、香榧种植技术的受限、未来销售的渠道……种种条件限制了香榧树的推广。 新合乡瞄准香榧树寿命长、抗病虫能力强的优势,积极探索“党建+合作社+零星种植”发展模式,依托合作社推行“你托我管、年年分红”理念,大力推广发展香榧种值,以此促进村民增收。 只要种植了香榧,就可以委托给合作社管理、培育,等到有了收益,合作社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榧蒲,既方便了农户,又保障了他们的收益。钟丽华就在这样的趋势下开始种植了100多棵香榧树。从前年开始,她种植的香榧开始挂果,但是产量不是特别高,今年产量有1500多斤。今年70岁的她,看着香榧开始有了收益,犹如吃下“定心丸”,合作社的“你托我管、年年分红”模式,让她实现了“以树养老”,坐在家中即可享受“分红”。截至目前,新合乡种植香榧4000余亩,已建成两个香榧基地,其中一处成为省级香榧示范基地。 这种味道就是家乡 早晨,来一碗炒粉干,配上热气腾腾的豆浆,这样的绝配能让桐庐人幸福一整天。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因此也就有了一方的口味。这种带有地域性的口味,便催生了独具本土风味的特色,这特色到了游子眼里就成了家的味道,久久不能忘怀,横村镇的“板头粉干”就是这样的存在。 年长一些的桐庐人都知道,20世纪70年代,“板头粉干”就已经小有名气。作为我县传统小吃之一,“板头粉干”是优质大米经过精细加工制成状如丝的一种食品,其表面洁白细纤,条丝如发,入口滑爽味美,松韧而不碎,风味独具特色。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分水江,山乡便热闹起来了。走进横村镇板头村绿鼎农产品有限公司,农家传统粉丝加工开始忙碌起来。该公司采取“电商+公司+农户”模式,利用当地产业优势,将农民种植的优质大米加工成粉丝,供应全国市场,帮助农户拓宽致富增收渠道,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新“丝”路。 精选优质大米,研粉、压榨、蒸粉、制粉、晾晒,纯手工制作,不添加任何物质,这才是传统的板头粉干。或许是得益于桐庐的好山好水,再加上粉干的原材料——大米,比其他地方的更为优质,所以做出来的粉干米香浓郁,令人百吃不厌。 山里人朴实,待人也真诚。在板头村,你还可以跟着农户去地里采摘新鲜的蔬菜、小葱,鸡窝里现捡几个土鸡蛋,无论是炒煮还是干拌,只需简单几样佐料,就把粉干的松软爽口衬托得淋漓尽致。 “好吃的炒粉干不仅颜色漂亮,而且口感绝佳,不油不腻,吃起来清爽,粉干不断不粘,不硬不软,一切都刚刚好。”家住县城的徐青经常购买“板头粉丝”,她说,不仅自己爱吃,每年她都会买一些寄给上海的亲友,让他们尝尝专属家乡的味道。 这些年,村里创新做法,推出“七彩粉干”,既有美味又有颜值。“我们的七彩粉干就是在原有的谷物基础上添加有营养的杂粮,如果添加了玉米,那么粉干就会变成金黄色。”桐庐绿鼎粮油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森洪介绍,还有以红米、黑米、荞麦等杂粮为原料的粉干,不仅口感独特,更比一般大米制作的粉干营养更加丰富,正因如此,板头粉干的附加值也随之上涨,销路不断打开。 品尝完粉干,当然不能忘记声名在外的新合索面,一碗萝卜焖索面下肚,那才叫是真正品尝过正宗桐庐的味道。 这些天,正是晒索面的好时节,走进新合乡引坑村,家家户户把索面架抬出来晾晒。“其实索面的配料很简单,但过程却很繁琐,时间‘战线’也长,需要手艺人在晚上和面,翌日早晨拉面,日上三竿晒面,日差三竿收面,这其中的辛苦也自不必说。”只见陈文元奶奶两手拿着系着索面的面筷,将上筷插入上横梁孔,下筷在下梁,就这样,两手一伸展,一下子将索面从一米长抻到逾两米。 正是因为这项传承了上千年的匠艺,新合乡如今开始有了新的畅想。近年来,新合乡通过举办索面文化节,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和农产品文化创意博览会,索面的产品销量、品牌价值及文化影响力显著提高。靠着这碗“索面”,新合乡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百姓生活也更加有滋有味。 |
原标题: 遍尝桐庐无旁骛 |
作者:记者 叶晶 金轶润/文 黄强 单佳铭/摄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