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文化舞动亚运旋律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09月26日 09:10:00 |
2020亚运会即将进入“杭州时间”,坐标我县瑶琳镇的杭州亚运会马术项目主场馆也已经正式开建。桐庐有幸举办亚运项目中高雅、专业的“贵族运动”项目,全县上下深感振奋、备受鼓舞、十分自豪。其实,在我县还有不少和“马”有关的非遗文化,让我们一起感受桐庐“竹马”文化的独有魅力,喜迎2020亚运会的到来吧! 父子山竹马阵势繁多 这些天,城南街道仁智村西坞里自然村异常热闹,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声,空地上10多名演员身着戏服,头戴冠冕,手挥马鞭,随着竹板有节奏的敲击,在排练走队形。前来观看的村民们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沉寂20年了,年底就要正式演出,大家别提多激动了。”一旁,村民们满脸自豪地说。 “一般一个节目要排练3个月呢!”本次活动组织者袁志富说道,今年12月村里将举行首届馒头文化节,大家正抓紧准备道具、配乐,努力排练着。“二十年过去了,重新组织这个活动可真是不容易。”他说,以往跳竹马的都是10多岁的孩子,现在孩子周末也比较忙,因此这批演员就从村里跳排舞的妇女中挑选。 虽然年近60岁,袁志富看上去精神头十足。为了重组父子山竹马队,振兴乡村文化,担任网格书记的他勇挑重担,一方面找来小时候跳过竹马的老艺人担当顾问,一方面组织人员参与制作、表演竹马,忙得不亦乐乎。 “老袁说表演缺人,我第一时间带着姐妹们来报名了。”此时,竹马表演者叶巧玲早已跳得满头大汗,她笑着说,很荣幸能够参加这个活动,希望这个竹马文化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父子山竹马这个传统非遗节目背后又有何故事呢? 西坞里父子山竹马,相传起源于南宋年间。金人入侵中原,赵构迁都临安(杭州)。袁绍、袁术的后裔从河南南下避难,定居桐庐。后人为了缅怀祖先,特制作竹马,模仿先辈跨马横枪、驰骋沙场的情景。每年的父子山庙会(农历二月十四日),上至金华、兰溪,下到杭州、绍兴,三教九流、巫医、百工云集于此,烧香拜佛、物资交流,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届时,民间艺人制作西坞里父子山竹马、石墙里锣鼓亭、鲍戴家龙灯和天井坞露台(抬阁)等等,纷纷登场献艺,热闹非凡。而父子山竹马则名传四方,堪称一绝。 表演时,竹马成双成对,鸣锣开道、大旗引路,黄罗伞高照。旗牌上写有与“马”有关的联句,如:马不停蹄实现四化;马到成功万事如意等。先有二位马夫登场,表演滚钢叉和牵马动作。而后竹马队出场,有分有合,先分后合。二、四、六、八成双搭对,分别表演走马、跑马、跳马、战马和挡马等抬式动作。其表演的阵势有梅花阵、连环双阵、双开门、剪刀阵、长蛇阵、铁索阵、天门阵等12套阵法。阵式有序、变化多端,使人看了赞叹不绝,全阵表演约需半个小时。 父子山竹马表演造型精美,动作优美,节奏多变,热情奔放。在老一辈民间艺人的指导下,父子山竹马曾多次参加全县民间艺术展示活动,在当地小有名气。 “作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把祖辈留下的东西传承下去。”今年已有86岁的袁樟弟被邀请担任父子山竹马表演的顾问。原来,在10多岁时,他被村里选中表演,在那时看来,跳竹马不仅能强身健体,还是一个家庭的荣耀。在当时,无论是平时排练,还是元宵节等重要节庆时节正式演出,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会赶来观看,沾沾福气。 今年6月以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父子山竹马的排练正稳妥地进行着。目前表演团平均年龄约为50岁,新演员们担负起表演和传承的重任。这些天,只要有机会,袁志富便和演员们聚在一起,带上特制的道具,穿上精致的戏服,为村民彩排表演竹马舞。 排练之余,袁志富还不忘向年轻的村民讲解父子山竹马的故事,为孩子们讲述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如何生存、如何在竹马舞的韵律中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亚运会马术场馆‘踏马而来’,届时我们也将组织表演竹马,用最质朴的方式迎接2020杭州亚运会的到来。”袁志富满脸憧憬地说道,跳竹马不仅仅是一项康体健身的活动,更是助推农村产业兴旺、乡村文明的文化力量,希望这项非遗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 陈庄竹马眩目奔放 铿锵的锣鼓声声响,跳动的竹马步步行,五色油彩的脸谱,古代英雄的人物……在时隔十余年之后,陈庄竹马再次再次出山,成为非遗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今年77岁的陈文农老人,家住江南镇窄溪村陈庄自然村,他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起这事,他就打开了话匣子,兴致勃勃地说起了陈庄竹马。 陈庄竹马表演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有了,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说是村里的一位高祖,在娘舅家走亲戚,看到他们在做马灯,于是就用心偷偷学。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学做,终于技艺学成,回到村里后就叫人一起帮忙开始制作,并增加了自己的特色。每到逢年过节或遇喜事,陈庄村老百姓就要制作竹马以表庆贺,一来是增加节日喜庆气氛,二来是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竹马制作精细,先用竹篾扎成马头和马尾的两节骨架,然后用桃花纸糊面,再用彩纸剪成毛状粘贴其上。马头能上下起伏。辔头、缰绳、马鞍和马蹬十分精巧,贴有寿字、八结、双钱、双喜等吉祥图案。表演时将马头和马尾扎缚在演员身前身后,作骑马状,马肚长毛下垂,将演员双腿覆盖,马鞍两边挂有一双假腿,表演时观众看不到演员走动的双脚。 陈庄竹马列队阵容庞大,共由120余人组成,分为鸣炮队、彩旗队、锣鼓唢呐队、竹马4个组,尤其是竹马组的骑者由8个10~13岁扮相俊美的少年男孩参与表演。整个表演炫目热闹奔放,可看性极强。 “在13岁那年,我就有幸参与表演‘跳’竹马。”说这话时,陈文农的神情中有着掩饰不住的自豪感。1956年,县里邀请陈庄竹马参加表演,这也是他们在解放后的第一次演出。当时桐庐文化馆希望通过竹马表演为送新兵仪式“助兴”,而他有幸成为8名竹马小演员中的一员。 当时,陈庄竹马队100多人浩浩荡荡进入剧场,艳丽的服装,炫目奔放的表演获得了观众的赞赏,不少人表示从来没有看过如此新颖又富有时代感的演出。 延续了数百年的热闹情景,曾一度“灰飞烟灭”。 直到1985年,因县里邀请参加元宵活动,陈文农和师傅陈根良才开始重新制作竹马到各地进行表演。当年,陈庄竹马再次来到县里进行演出,不少人都慕名赶来“一睹芳容”,将整个演出场地围得水泄不通。五年后,陈庄竹马还受邀参加了桐庐第二届华夏中药节展演。 1991年,陈文农就将这些年听到的看到的记录下来,撰写了一本《陈庄马灯传》,这也成为竹马目前唯一系统的一本总结材料,它记录了竹马演出的年份,以及一些重大活动的组织策划。 在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努力下,就这样,陈庄竹马终于“重出江湖”了。2017年,陈文农和村老年协会会长发起巡回展演活动,竹马扎制的指导、服装采购、道具制作、阵形排练……每一个环节,陈文农都亲力亲为,还为这次演出撰写了《白虎堂》回荆州》《寒江关》三个剧本。 “希望有机会能为大家演出,喜迎2020年亚运会的到来。”陈文农道出了心声,每当空闲时,他都会跑到仓库,将精美的道具、表演服整理一番。他说,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需要更多新的元素注入到传统文化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重现昔日陈庄竹马的风采。 岭源竹马祈盼福运 大家是否还记得,刚刚闭幕的首届桐庐·生仙里半程铁人三项赛开幕式上的“古战马”?它的步伐有力、跳跃优美,那便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岭源竹马。 马,似乎桐庐这两年已经绕不开马了。两年后,来自世界各地的骏马将驰骋富春江畔;而这边,合村乡岭源村的“竹马”已经跳了200多年。看来,桐庐与“马”,甚有渊源。 咚咚、铛铛、嚓嚓……推开岭源村文化礼堂的雕花大门,宽敞明亮的大厅纤尘不染,熟悉的打击乐声传来,村民们又在练习跳竹马,准备开幕式表演。只见10只红、绿、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竹马在锣、鼓、镲等打击乐器和唢呐的节奏下,又跑又跳,不停地变换队形。 说起竹马,绕不开睦剧。睦剧源自淳安,淳安过去称睦州,因岭源与淳安地缘相近,睦剧慢慢传到岭源,距今已有200多年。而睦剧又称三脚戏,演出时伴有跳竹马,马在百姓心中又有“马到成功”“马到吉祥”的寓意,加之竹马表演节奏快速、场面宏大,深受当地百姓欢迎。慢慢地,跳竹马成为岭源村的习俗,逢年过节都要跳,庆贺来年福运连连。岭源村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竹马之乡”。 岭源的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是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分别系于表演者身躯前后,远远一看,仿佛一个人稳稳地骑在马上。竹马有红、绿、黄、白、黑五种颜色,其中红色代表关羽,绿色代表刘备,黑色代表张飞,这三种颜色的马称为“古战马”。 竹马表演以跑、跳为主,有“双进门”“四门斗”“水溜溜”“绕八字”“蛇脱皮”“十字靠”“剪子股”等多种队形,20人是最佳表演人数,因为这样队形编起来才最好看、最丰富。演员们一路走街串巷,到了一块儿空地,就开始表演,演完继续走,再到下一处空地,又接着演,沿路的村民都会跑来看热闹。虽然现在我们看到的竹马表演经过了多次艺术改编,但仍旧保留了老底子韵味,也赋予了时代精神,一直以来都是村民过年的必看节目之一。 岭源村文化礼堂大厅里有个小房间,展示着地方非遗文化,一排排憨态可掬的五色竹马陈列在此,一逢过节或重大活动,就被拉出去“遛遛”。童秀英是岭源村文化礼堂的管理人员,也是竹马项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次看到演员穿戴上竹马“装备”,就是她最兴奋的时候,但随着时间推移,童秀英忧虑也越来越重。 “秀英,我老伴儿生病了,这回没法过来了。”“秀英,我儿媳妇生孩子,要去县城住一阵子。”竹马队有不少演员跟着童秀英跳了10多年,年龄越来越大,表演强度又高,不少人吃不消就慢慢退出了;还要不少老人忙着抱孙子孙女,参与表演的频次越来越少。人之常情,童秀英虽感到遗憾,但也理解。 竹马之所以称之竹马,在于马的骨架均由毛竹编织而成。“毛竹要砍来进行加工,然后开始编织,样式复杂、耗费时间长。”童秀英说。这批竹马已经用了10多年,损耗程度高,裱糊的布也旧了,亟需重制一批,可岭源村最后一位会编织竹马的手艺人方振兴也已经80多岁了。 也许以后,塑料会逐渐代替毛竹,机器加工会代替手工制作,但不能代替的是非遗传承人的心中的精神遗产。“跳竹马在我们岭源跳了200多年,我们是‘竹马之乡’,竹马一定不能在我这一代断掉。”童秀英说。即便现在演员难找、装备老旧,但她仍在每天奔波,积极组织人员,参与县乡重大活动,努力让岭源竹马跳出杭州、跳向全国。 新合大马极尽工巧 前有刘备、后是关羽,浩浩荡荡的竹马队伍随着激昂的鼓声陆续进场,祠堂点烛、烧香、接水、开眼,一系列的程序就像是一本历史的书卷翻开在眼前,随着仪式的进行,大马开始行进,犹如千军万马在奔腾。 “大马”一般数十匹一队,多的二三十匹一队,队伍前有旗、锣、伞、铳开道,队尾有锣鼓队压阵,甚为新奇壮观,场面宏大令人惊叹,这就是新合大马的表演现场。 在新合乡大马传承人钟为良的印象里,最近的一次大马表演是在2014年马年,新合大马来到县城,与其他乡镇的板龙、草龙顺利会师,为桐庐人民奉上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表演。 “那次我们10多个人舞了10多天,算是规模比较大的一次了。”钟为良介绍,新合大马又叫湖田大马,起始于清朝(公元1616—1911年)初期,民国年间曾一度兴起,解放后也开展过几次活动,文革时被迫停止。 20世纪80年代后,在县、乡及领导部门的重视下,在当地百姓高涨的呼声中,新合群众文化活动进入旺盛时期,新合乡民间艺术活动相当活跃,湖田大马再度得以复出。 后来许多村庄也积极参与,组建马灯队,并多次到浦江、诸暨、富阳等地表演,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桐庐的《乾隆志》桐江风俗中还有记载:“娶嫁之日行亲迎礼间用彩轿花灯鼓吹前导”“人日前后,競以纸糊各种龙灯及竹马极工巧”,说的就是新合大马了。 新合大马曾盛极一时,1985年、1986年、1999年、2001年参加桐庐县民间艺术展示活动;2002年代表桐庐县,参加了杭州市西博会狂欢节,获表演一等奖,后续又被杭州市列为民族民间保护项目。 新合大马制作精湛,它有五彩大马、狮子、大象、犀牛、麒麟、老虎等吉祥动物,形成双列队。有狮子捧球,万象更新,虎虎有声,万马奔腾等。其制作均用木头、竹篾和铅丝扎成骨架,比实体略小。各种动物的骨架外全身用桃花纸糊面,再用彩色纸剪成毛须,按动物的毛发生长规律顺势而贴。头上缀以五彩杨梅球,以红色为主,披红戴绿,色彩艳丽,马铃叮铛。 新合大马体大如马,一般多装在特制木架上,架子底盘下有四个轮子,平坦的地方,可推马滚轮前行;山路崎岖处,可两人抬扛前进;凹凸处,可提扛前行。 每只“大马”的背上都骑一木雕人偶,这些人偶均为传说中的古代历史人物,如刘备、张飞、关羽等,形态各异,参与表演的吉祥动物有二三十匹,表演时两面开锣开道,五面长旗随后,紧接着是大马队,再后依次是鼓乐队、旗牌队、火铳队。 表演时,大马要按照一定的阵法,这样表演起来才更具观赏性。作为目前仅存的2名会走阵法的表演者,钟有良的这套本领都是从他父亲那里学来的。“阵法分为双门阵、梅花阵、游湖阵、元宝阵,这些阵法也是很讲究的,如果走错了一步,看起来就会乱糟糟的。”熟稔的步伐都是从经验中摸索出来的,钟有良的父亲在舞大马时,年幼的他常在一旁观看,久而久之,自然也记住了其中的秘诀。“马放南山,刀枪入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新合大马所蕴藏的吉祥寓意。”钟有良说。 “新合大马已经好多年没有表演过了。”钟有良话语中藏着对新合大马的惋惜以及对非遗文化没落的感慨,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乡里的年轻人纷纷走出了深山,甚少有人愿意再学习传承祖辈留下来的东西。“希望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这不仅是钟有良的期盼,也是诸多非遗文化所面临的困境。 |
原标题: “竹马”文化舞动亚运旋律 |
作者:记者 叶晶 李雯 金黄璐敏/文 图片由各乡镇街道提供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