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 推动转型升级”主题演讲比赛获奖作品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08月17日 09:14:15 |
为助推加速开创潇洒桐庐转型跨越绿色崛起新境界,打造浙江大花园“耀眼明珠”奋力展现“重要窗口”桐庐风采,由县委宣传部、县社科联主办,县委党校、县融媒体中心协办“践行两山理念 推进转型升级”主题演讲比赛,声情并茂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在我县的生动实践。 桐庐,我的第二故乡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周烨锋 (一等奖) 作为一名新桐庐人,我将通过我眼中看到的桐庐来讲述“两山”理论与潇洒桐庐转型跨越,绿色崛起新境界。 第一次知道桐庐,是跟着姐姐看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第二季,当时就被里面这个美丽的小县城彻底迷住了,秀丽的青山,碧波如玉的湖水,极具江南特色的小屋,加上层层叠叠的梯田,面对这番美景,内心只有两个字:想去! 去年7月,带着对桐庐的向往,把“想去”变成了“去”!第一次自驾来到桐庐,从G25长深高速桐庐出口下来,首先看到的是中国最美县城——桐庐的石刻。紧接着一个华丽的360度转弯,一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中国快递之乡的石刻撞入眼帘。 有人说,登上严子陵钓台就是进入《富春山居图》的现实版,所以第一次到桐庐目的地非常明确,直奔严子陵钓台。立于游船船头,富春江上风光,淡淡的远山,绿如蓝的春水,两岸风景倒退有致,远处画卷徐徐展开。船行靠岸,拾级而上,长长的碑廊,让我了解到桐庐不仅有中国最美县城,更是诗乡画城。登上严子陵钓台远眺,青山拥春江,简直就是一幅画卷,山上雾气缭绕,天然一处仙居之地。 离开钓台,来到晚唐诗人方干故里——芦茨村,左侧是苍翠山坡下清澈的溪水哗哗流过,右侧是整齐划一的民宿一字儿排开,望着三五成群的游客,职业习惯让我禁不住与村民攀谈。旁边一位陈老板说“一边是绿水青山,另一边是‘金山银山’,这就是我们名副其实的‘两山大道’!” 第一次的桐庐行,让我在感慨绿水青山赋予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之余,更让我看到了“两山论”在桐庐的完美实践,内心又蹦出了两个字“留下”。 今年4月,第二次来到桐庐。有生活,有事业,作为一名新桐庐人,我真的留了下来。第一次来桐庐,觉得她美;第二次来桐庐,带着新身份的我,发现桐庐不止于美,还是个富有“远方”的小城。工作之余,同事带我去到了环溪村,村口被誉为“夫妻树”千年古银杏,安澜桥上缠满了绿藤,两棵参天的古树分站桥两头,桥下清水潺潺。 一旁农家乐的老板说,有这样的美景,多亏了村里的“清水治污”工程。从2010年开始,环溪村先后建立生活污水池9个,全村600多户人家的污水全部纳入管道,流进池中,层层滤净。说是污水处理池,但在我眼里就是长满了荷叶的绿池。 而在距离环溪不远的另一个充满了浓浓文艺气息的古村荻浦村。万亩花海,在四月的春风里开得正艳。在这里,牛栏变成了咖啡馆、猪圈成了茶吧,荻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仿佛都在告诉我,这里就是人们向往的江南。 把整个县域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如今,桐庐县城和182个村俨然已变成183幅图画,而这些图画早已有别于千百年前文人墨客笔下的山水画卷。坐拥绿水青山,更因绿而美、因绿而富。 桐庐,是“两山理念”的先行实践者,直接受益者。以生态为发展根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守护绿水青山,发展美丽经济。无论是我去过的芦茨、荻浦、环溪还是没有去过的合岭、莪山等等美丽乡村,桐庐就是一个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盼得到远方的人间仙境。更是一个让大伙儿愿意留下,并为之奋斗的第二故乡! 绿水青山在桐庐大地生根发芽 桐庐县百江镇人民政府 沈齐超 (二等奖) 我们都知道,“两山理念”起源于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考察时提出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观点。彼时,正值21世纪之初,中国在经济上不断创造着“中国速度”,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甚至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下,仍然可以做到“风景这边独好”,而与之相对应的,部分地区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却截然相反。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先污染后治理成为了部分地区的选择,比如山西的煤炭发展黄金十年的地下水破坏,我们省内的太湖蓝藻泛滥问题等等。而在这样的国民情绪下,习近平同志的提出“两山理念”,不得不说是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如今“两山理念”已经提出了15年,不断的有新的表述和内涵,成为了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十五年来,我们桐庐紧跟总书记的步伐,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那么就跟着我的讲述一起来看一看,“两山理念”是如何在桐庐桐庐生根发芽、蓬勃生长的。 第一,绿水青山一直是桐庐人的选择。我相信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对这几句话无比熟悉,“山清水秀民富县强的美丽中国桐庐样本”“奋力开创潇洒桐庐转型跨越绿色崛起新境界”,这是历届县委党代会的口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以来,“绿水青山”既是桐庐优越的禀赋,也是桐庐人从不放弃的选择。尤其是“两山理念”提出以来,桐庐在“绿水青山”的建设上从不吝惜花费力量。对政策有记忆的同志也一定记得“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三江两岸”等等词汇,可以说桐庐对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绿水青山,就像自己的眼睛一样的在保护,近年来,桐庐县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超过72%,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超过340天,十多年富春江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所以我们仍然非常有底气地去吟诵“三吴行尽千山水,尤道桐庐更清美”。 第二,绿水青山变成了桐庐人的财富。作为一名同饮一江富春水的隔壁富阳人,天然有着跳出看桐庐的视角。2014年春天,还在山西太原读书的我朋友圈被荻蒲花海刷爆了,似乎一夜之间所有年轻时尚的富阳朋友都去到桐庐荻蒲打卡。而从那时候起,桐庐在我的朋友圈中的曝光率越来越高,而且不再是瑶琳仙境,子陵钓台等传统景点,而是一个又一个新兴的邀约。去荻浦看花海、去环溪逛古村、去芦茨湾游泳、去合村乡漂流、去莪山住民宿,去百江摘水果,去过向往的生活。就像一阵风一样,所有的同学都不再秀草原大海,都开始往桐庐跑,2017年,我来到了桐庐工作,不仅更加了解了这片山水的魅力,还深深感受到了这片绿水青山的创造力。 2019年,桐庐全县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社会旅游业总收入230多亿元,并带动了数亿元农产品销售。美丽经济最终化为了桐庐人民的美好生活,休闲观光业与乡村旅游也成为桐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三,绿水青山本就是桐庐人的灵魂。“两山理念”的表述,有三个要点,一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便有了“两山理念”最有历史担当的第三个要点: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种善于扬弃,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高风亮节,从“山高水长”的子陵气节开始就是桐庐人血液里的精神。作为杭州人民的后花园,与淳安不同,我们桐庐仍然有着工业数据的考核,但即便如此,为了把“美丽生态”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桐庐打出一系列的组合拳,加大城市绿化覆盖范围,关停大批高污染低效能企业,为杭州西部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我们桐庐绝不引进高污染的企业,绝不允许环境的破坏,标准也越来越高,尺度也越来越严,用一次人大报告里的话说,叫将生态理念拓展为“不采一块石、不挖一粒砂、不毁一口塘、不砍一棵树、不损一厘田”“五不”意识。这种“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态度是桐庐人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历史的担当。 桐庐的美在于清清悠悠的富春绿水,桐庐的俊在于层峦叠嶂的富春青山,勤劳的桐庐人民一定会保护并依托好优越的山水生态禀赋,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潇洒桐庐的内涵。让我们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紧扣一个中心,扛旗五面大旗,奋力开创潇洒桐庐转型跨越绿色崛起新境界! 我为绿水青山放歌 桐庐县文广旅体局 张玲伶 (二等奖) “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1998,那年我18岁,怀揣着对戏剧事业的挚爱,告别亲人、老师、同学,从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桐庐。初到桐庐,一切那么陌生:领导,新的;同事,新的;朋友,也是新的。唯一似曾相识的是这里的山山水水。 我的第一故乡是嵊州,那里是世人向往的“唐诗东路”,我沿着唐诗东路走到举世闻名的唐诗西路桐庐,桐庐独特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盛,让谢灵运、孟浩然、白居易等文人墨客情醉于此,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词,使桐庐成为中国山水诗发祥地之一、全国现存古诗词最多县。来到桐庐,多年的送文化下乡演出脚步走遍了每一个自然村的山山水水,我看见一座座青翠的山峦,重重叠叠,犹如扇扇的画屏;一湾湾碧绿的流水,淙淙悦耳,犹如张张弹奏不停的乐琴。我看到我们桐庐人像保护眼睛、对待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碧绿的山峦,汇聚成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画卷。 这令人陶醉的无声诗与百看不厌的有声画啊,让我爱上桐庐,爱上了桐庐人,成了桐庐媳妇。 与其说我选择了嫁给桐庐人,不如说我嫁给了桐庐!作为一名越剧演员,我有幸主演《春江月》、《桐江雨》、《花溪情歌》、《白云源》等本土题材的越剧,参演了《春江花月夜》等地域文化主题舞台剧。带着这些洋溢着桐庐山水人文的作品,我们走出桐庐、走出浙江,甚至走出国门、来到法国、瑞士等地,为各地观众送上精彩演出的同时,宣传着桐庐的山山水水,展示着桐庐人的精神风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情不自禁地告诉他们,我们来自桐庐——中国最美县! 近年来,桐庐以生态为优势,对接长三角,落实“拥江发展”, 提升美丽城乡,探索“两山”通道,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转型发展之路。桐庐的山水养育了我,桐庐的发展激励着我。这些年,我多次在省市汇演中获奖、参演剧目获优秀剧目奖;得到了第二故乡人民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了叶浅予文艺奖提名奖、“杭州市第九批文艺青年骨干”、县“三八红旗手”等鼓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们当秉承坚韧不拔、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桐庐精神”,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中国梦、民族梦。 我们当心系桐庐发展,立足本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携手扛起五面大旗”,戮力同心,放声歌唱! 绿水青山不负人 桐庐县税务局 金子琳 (三等奖)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桐庐因山水而生,因山水而美。“两山”理念提出这15周年来,桐庐不负绿水青山,坚定扛起“美丽生态”大旗,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斗志,走上了转型跨越、绿色发展的征程。 我们向绿水要活力。泱泱江水,奔流着“潇洒桐庐”隽永的古诗韵律与生生不息的文化血液。3年前,刚来桐庐工作的我,对桐庐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中读到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后来我才知道,作为全国县级城市中留下古诗词最多的县,桐庐浸润在千年诗歌的“美丽文化”中,并且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看,充满诗韵的城市建设,“诗路”旅游体验专线,新整理发布的《桐庐古诗词大集》,还有各类精彩纷呈的文创产品……我们“诗乡画城·潇洒桐庐”的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我们向青山要金山。在各类应用上搜索“桐庐”,最先跳出来的就是“民宿”,随着“打卡”网红地越来越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方式,节假日供不应求的网红民宿也有力撬动了桐庐“新消费”市场的一隅。周末假日,我也常往桐庐的深山里走一走,家家有民宿,户户有特色,乡野间可能隐匿着最美书店图书馆、牛栏猪栏也能弥漫着咖啡茶叶的香气,农田趣味、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现代生活、森林康养与青山融合成了“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这不仅是向往的生活,也是最美的经济。 我们向天空要纯净。在我的印象里,水泥产业应该是粉尘漫天、空气灰蒙,但是当我跟随“讲税团”走进南方水泥的生产园区时,却惊讶地发现放眼之处空气清朗,俨然一副花园工厂的模样。企业人员非常骄傲地告诉我们:“水泥窑里藏着绿色发展的法宝。”脱硫、脱硝、收尘、环保封装、窑头窑尾实时在线检测等技术实现了生产低排放,今年即将完成的节能技改还将为企业一年节约用电2000万度。县内像南方水泥这样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还有很多,“灰色”水泥、生活垃圾、工业废物也能成为绿水青山的强大卫士,绘好经济发展的绿色蓝图。 我们向土地要答案。夏天到了,红烧小龙虾无疑是我们食堂里的“人气C位”,它们外壳薄、肉质鲜嫩,来自结对的潘联村,是“虾稻共生”的新鲜货。小龙虾为稻田吃掉了害虫、生产了肥料,稻田为小龙虾提供了庇护、提高了产量,闲置土地摇身一变成为拥有双倍效益的生态良田。无独有偶,沈冠村发展的“稻鱼共养”使原本亩产不足五百元的水稻田,变成了“万元亩”。挖掘土地的绿色价值,不仅农民稳粮增收,也走出了现代农业的乡村振兴之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生态环境带来的美丽蝶变,给我这个“新桐庐人”带来了切身的体会与震撼,也相信给在座各位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前朝历代青峰在,谁聚金银惠子孙”,绿水青山是桐庐发展的根基,也是桐庐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建设山青水秀民富县强的美丽中国桐庐样本、打造“浙江大花园”耀眼明珠的道路上,我们不负绿水青山,必得金山银山! 不负青山 桐庐县城南小学 舒玲慧 (三等奖) 2005年8月习总书记来到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从此,余村这一名不经传的江南山村,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模范生”。十余年来,桐庐也不忘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践行“两山”理念,打造出了绿水青山的“金名片。”春天,漫步在世外桃源阳山畈,静看十里桃花,遍地烂漫;夏天,畅游芦茨湾,闻鸟语花香,看碧波荡漾;秋天,踏步江南镇环溪村,感受江南独有的水乡风情;冬天,在暖阳中喝牛栏咖啡,逛胶囊书店,在清幽浪漫的民宿中看漫天白雪。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位“两山”理论忠实的践行者——钱万强,1998年已在城里当老板的他,回到分水新龙村承包荒山创业,通过十八年的艰苦奋斗,他在猪粪中挖出了“金元宝”,把千亩荒山变成了“花果园”,创办的万强农庄成为实打实的“金山银山”!在桐庐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风景”变成“产业”、“美丽”转化成“生产力”,青山绿水培育出经济新业态! 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深刻地意识到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应从小落实。随着全县垃圾分类活动的开展,教育系统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每一位师生都成为了垃圾分类的践行者,两山理论的拥护者。课余时间里,党员教师反复查看学校垃圾分类情况,站好每一班垃圾分类志愿岗。炎炎烈日下,同学们走上街头,分发垃圾分类宣传单,一道道红马甲成为了这个夏日最迷人的色彩。在我的班上有一位孩子,每天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着垃圾桶。有一天她跑来告诉我:舒老师,我要坐到垃圾桶旁边。”“为什么呀?”“这样就再也不会有同学丢错垃圾了”。在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写进党章的“两山”理论看似是多么宏伟,但落到实处,它却是孩子眼中扔好垃圾的一个坚持,保护一颗小草的一份坚定。 最后我想向大家分享一个关于“美丽”的故事。大学期间的一个寒假,我在家休息,手机里突然收到了一条消息,“嘿,我从金华一路骑行,现在到了桐庐。”“什么,怎么来桐庐了?”“哈哈是呀,听说桐庐山美水美人更美,我想来看看。”听完这句话,我的内心突然一阵感动,我所感动的不是“人更美”,而是那句“山美水美”。我想,如果说我有一份秀美,那是流淌的富春江赋予我的灵秀;如果说我有一份豁达,那是兀立的桐君山给予我的潇洒;如果说我有一份淡然,那是隐士严子陵传承至今的淡泊。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身上早已根植着桐庐大地的精神与血脉。尽管后来我们也再无联系,但他那句“桐庐山美水美人更美”一直烙印在我的心中。 每当有人问我,你来自哪里时,我的回答不是杭州,我都会自豪地告诉他,我来自桐庐,来自那个山川秀丽、经济腾飞的最美县城!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桐庐的青山绿水,我们定不负你! 诗意不止在远方 桐庐县财政局 章家欢 (三等奖) 我想,在座的各位应该都有听到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是今天啊我想说的是:诗意不止在远方。 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视察浙江安吉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如今,桐庐在“两山实践”理念的指引下,埋头苦干,先后荣获了“中国最美县城”“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美丽乡村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无法出门旅行的日子里,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去看一看桐庐在践行“两山理论”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如此静谧美好的场景,正是当下莪山乡西金坞村的写照。可是谁能想到,几年前这个小山村还是村民们外出打工之后都不愿回来的家呢?2018年浙江省财政厅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试点村其中之一就是西金坞村,这个试点项目坚持“两山理论”的指导,在改善人居环境中,优先整治“脏、乱、差”等环境突出问题,提升公共服务,发展特色产业。如今,以“中国畲族第一乡”为支点,西金坞村吸引上海投资商投资3千万元前来开办民宿,原来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乡创业,游客因为山美、水美、人美而纷至沓来,西金坞村俨然已经成为我县新的网红景点。记得我刚来农业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西金坞村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试点项目,当时西金坞村的村民指着展板告诉说我们通过试点项目的建设,西金坞村这几年的变化是有多大,村民们眼神中透露出的那份欣喜与自豪,我是永远不会忘的。 说起难忘的景色,不得不说到百江镇联盟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的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象可以在百江镇联盟村得以实现。说起百江,你会想到什么?是一片山清水秀的明朗之地,是微风拂过时的稻香麦浪,还是成片的颗粒圆润玛瑙似的樱桃?百江,总能让我们联想到一片优美的田园风光。去年百江镇的“稻香樱语”更是成功入围了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获得省财政厅1800万元补助资金。而这笔试点项目补助来的并不容易,这背后是县财政局与百江镇的工作人员三天两头跑省厅对接申报要求,是一次又一次地对实施方案进行头脑风暴,项目申报的那段时期,会议室的灯总是亮到很晚。如今的联盟村,村旁的荒地变成了田地,村庄从“拥挤”变成了错落有致。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 想要远离城市的喧嚣,体验乡村慢节奏,芦茨村是很多人的不二之选。是的没错,第三站我们来到的是慢生活体验区--芦茨村。在芦茨村,路的一边是清澈的溪水哗哗流过,苍翠的山坡让人心旷神怡;路的另一边,则是整齐划一的民宿,真真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这座因鸬鹚众多而得名的小山村,它的蜕变也非一朝一夕。2017年,桐庐县在全省率先设立了美丽乡村发展基金,由县财政每年出资5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基金的第一批项目就瞄准了芦茨村,收储了包括芦茨村、茆坪村、石舍村在内的慢生活体验区97处闲置房屋作为资产入股,每年预计可为村集体创收80万元,完美地将美丽乡村转变为美丽经济。 我在县财政局工作的4年时间里,见证了一个个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的财政涉农项目从昨天到今天的蜕变,也憧憬着它明天的美好。美丽乡村,如在画中,你寻找的远方和诗意,也可以近在眼前。让我们深入实践“两山”理念,打造浙江大花园“耀眼明珠”,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桐庐风采! |
原标题: “践行两山理念 推动转型升级”主题演讲比赛获奖作品 |
作者: 网络编辑:吴晓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