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情缘牵桐榕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07月03日 08:54:02 |
富春江畔,桐君老人采药结庐,山名“桐君”,郡曰“桐庐”。 都柳江边,月亮山下榕树成群,“榕江”县名由此而来。 桐庐和榕江,天生有缘,携手脱贫让两地结下了更深的情谊。 六年多来,桐庐县和贵州省榕江县并肩作战、攻坚克难,聚焦产业扶持、消费扶贫、人才支援、劳务协作、社会帮扶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协作,谱写了“榕江所需、桐庐所能”的动人篇章。 特别是2018年以来,桐庐共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47亿元,安排帮扶项目40余个,利益联结贫困户超1.2万人;选派109余名专技人才到榕江帮扶,开展榕江干部人才专题培训班28期;建设贫困村卫生室20个、学校5所。 组合拳下成效累累:截至2019年底,助力榕江县16个乡镇减贫摘帽、137个贫困村出列(其中深度贫困村94个)、27861户126262名贫困人口脱贫。 相距千里,“馆”搭桥梁。 在桐庐县城,榕江特色产品馆独具特色、琳琅满目的手工产品时常被市民念叨着。而手工产品的来源,正是千里之外的榕江县扶贫车间。 这些天,杨再姣带着十几名榕江妇女正在加紧赶制一批蓝靛布莲藕香囊,“一个月挣两三千,离家近,带娃也方便”。 原先,杨再姣家年收入不到万元,从未想过自己的手艺还能挣钱。到扶贫车间上班后,当年家里就脱了贫,自己也从一个家庭妇女成长为扶贫车间的骨干。 扶贫车间的“活力”,贵在产品开发巧妙结合了榕江民间基础较好的刺绣、蜡染、草木染、手织布等传统手工艺,贵在不定期组织开展的针对性培训和一系列引导鼓励的“微”举措。 随着就业脱贫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不仅年轻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连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妈妈也到车间上班。200多人的队伍,仍在不断扩大。 别具匠心的手工产品代表着“指尖上的榕江”,而地道的农产品则彰显了“舌尖上的榕江”独有的味道。 榕江葛根、月亮山黑毛猪、寨蒿麻饼……一一进驻“扶榕乐购”网购平台,通过“线下体验+线上预订+配送上门”模式,源源不断地走进桐庐百姓家中。 今年以来,我县已帮助榕江销售农特产品超千万元,带动贫困户2000余人,“黔货出山”的文章正越来越有味道。 既要把“馆”建在桐庐,也要把“项目”扎根在榕江。 “培训期间,月工资1600到1800元。熟练转正后,月工资有2000到3000元。”工人石陆环说。 石陆环全家五口人,老人年事已高,孩子在上学,家里缺乏经济来源。去年,一家搬进了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并在翌扬鞋业有限公司实现了就近就业。 “车间通过‘以工代训’的方式,帮助贫困群众早日实现就业。”扶贫工厂负责人陆慕宗说,等到新工厂开业,就可提供500人的岗位。 翌扬鞋业是由桐庐旭日鞋业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在榕江成立的子公司。自去年3月投产以来,订单稳定、用工需求量大,光是鞋梆生产线就招了80多人,吹响了扶贫车间里的就业号角。 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桐庐相似,榕江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特色农业自然成为产业扶贫的重点。 出榕江县城,一路向北,忙碌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土地一马平川,一排排钢架大棚鳞次栉比,一畦畦翻新的黄土望不到尽头…… 在这大名鼎鼎的车江坝区,桐庐投入1200万元帮扶资金,助推红薯种植加工项目。如今,3700亩红薯种植基地和4000平方米加工厂房生机勃勃。 这些年来,围绕榕江“果、蔬、药、菌、猪、鸡”六大主导产业,桐庐或是“输血”,或是帮助引进市场主体,不断助推产业强链补链。 衡量小康的标尺,乐业与安居密不可分。 千百年来,月亮山区百姓处于“人畜混居”状态,环境脏乱差先不说,生火做饭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小。 两年前的夏天,城南街道、桐君街道、分水镇等发动辖区商会、企业认领“人畜混居”改造帮扶项目,自愿承担每户2.5万元的改造费用,近千万元改造资金迅速筹集。 月亮山区深度贫困乡镇随后掀起了一场“人畜混居”改造革命,不仅拓展了生活空间,而且空气清新、地面平整、卫生整洁,整个村子大变样。 这一改,不但改出了新面貌,而且一系列好做法被作为样板推广至黔东南州,为有效缓解“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奠定了扎实基础。 环境美起来,“钱袋子”鼓起来,“志”与“智”同样越来越高。 桐庐派往榕江的挂职干部盛春霞走遍了榕江19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每次下乡进村,她总要去学校看看。 计埃小学44名孩子住在有隐患的木质宿舍楼,水盘村40多名孩子要到20公里外才有书读……深深触动了盛春霞和她身后的桐庐人。 一心动,就行动。选派退休校长,组建教师“帮扶”团,开展结对助学活动,筹集社会资金捐建村小、校图书馆……一位受助孩子这样说:“我会好好学习,成为像您这样优秀的人。” 两千多个日夜,桐庐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足迹,已遍布榕江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也让两地凝聚起跨越千里的亲情,书写出脱贫攻坚的精彩答卷。 (记者 滕晶晶 何晓) |
原标题: “两江”情缘牵桐榕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