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桐庐战“疫”先锋致敬(十二)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03月18日 08:47:15 |
物资采集小分队开辟战“疫”生命线 “圆通公司捐赠的口罩明天凌晨两点钟到,要及时去取货,晚上我去,还有谁?”“我去!”“我也去!”……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县疫情防控指挥部专业物资保障组物资采集小分队在县财政局局长孙叶华的带领下,连续作战,挖掘渠道、全面动员,积极采购储备各类防疫物资。 “虽然这一天没能去结婚登记,却是我最难忘的日子,因为和大家并肩抗疫更值得纪念。”1994年出生的县财政局干部金鑫说,今年2月2日原本是他和女朋友结婚登记的日子。同样,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拿到防疫物资,县政府办几位年轻小伙子驻夜值守,在寒风冷雨里“抢”回了一批又一批防疫物资。手机、微信、钉钉……面对满天飞的信息,县政协办抽调来的魏萍成了信息员,不知打了多少陌生人电话、加了多少陌生人微信,及时收集有效信息、追踪物资情况,为我县储备充足防疫物资争分夺秒。 他们在雨天来临前及时将帐蓬送到卡口,在驰援武汉医护人员出征时送上暖心礼包,制作捐赠宣传图片让抗疫爱心持续接力……防疫物资储备从告急到库存最低保供量达10天,从“保医疗、保一线、保明天”到“保复工、保民生”,他们从没让防控一线出现物资短缺情况。“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这是物资采集小分队的战疫誓言,也是他们的心声。 夏雨面面俱到的多面手 自正月初一加入县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夏雨一直在物资保障组负责防疫物资采购、接受、调配等工作。 在人们眼中,他是面面俱到的多面手。他是物资抢运的“急先锋”,每天都是最晚离开指挥部办公室,只要有防疫物资到货,总是冲在最前。不知多少个夜晚都在防疫物资的卸车、清点、装运中度过。他是物资配送的“及时雨”,赶在降雨前完成管控区域内7个县级卡口的14顶雨篷送达,后续250顶也全部分发到位,保障了卡口雨天正常工作。他是数据核查的“金算盘”,每天对县卫健局、物资保障组接受和采购物资账目进行清点、统计分析日消耗量,研判库存可用天数,为领导决策和全县物资统筹“一盘棋”做好数据支撑。他是信息跟踪的“活雷达”,通过微信等多种渠道对采购和捐赠防疫物资的信息进行甄别、对接、跟踪。他和后勤保障组累计对接、跟踪信息百余条,保证医用防疫物资库存可用天数稳定在一周以上。他发挥县政府办综合协调的优势,对卡口组、督查组、复工组涉及的快递物流人员及车辆通行、单位人员全报告、企业复工车辆通行等问题进行协调推进。 方一超防疫路上监督不缺位 方一超(中) “好的,马上到!”大年初一晚上,接到单位的紧急电话后,他第一时间就直奔办公室,连夜起草印发疫情防控工作督查等通知。自疫情发生以来,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方一超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纪检监察干部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全程为防疫工作提供强有力监督。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此刻必须冲在最前面!”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清晨至深夜,从披着星光出门第一个进单位,到戴着月光最后一个离开回家,方一超连续工作超过一个多月。14个乡镇(街道)、136个村(社)、58家企业、49个公共场所、227个居家隔离观察点、13个集中隔离观察点。白天,他马不停蹄对部门、企业、乡镇(街道)、留观隔离点进行督查。起草下发《疫情防控督查问题整改通知书》25份,制定专项督查方案18个,印发通报5份,编印《每日动态》26期,受理纪检信访3件,参与13起疫情防控工作不力的问责调查,问责20人。黑夜,他争分夺秒拟定通报并制定次日督查方案。 防疫路上,监督不缺位。这一串串数字,精准督查的背后,正是方一超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也正是他,用每天一步一步脚印,筑牢了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王科用镜头讲述战“疫”故事 王科(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王科从未退缩,他带领团队,克服人手少、工作强度大等诸多困难,连续作战,第一时间出现在疫情防控最前线,全景式地记录下我县抗击疫情实行严管的决策过程和多项重要工作。20多天来共拍摄了近百个小时的素材。连日来,他多次冒着大雨严寒、起早摸黑,来到卡点、小区、村庄等地拍摄公职人员坚守一线的视频素材。还深入县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科大楼,进入大家都惧怕的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记录下一线医务人员奋战疫情的动人场景。 为了让广大受众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疫情防控消息,整个春节他都一直坚守在岗位上默默付出,不辞辛苦。他还利用新媒体优势,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主动制作并及时发布了《致敬战疫第一线》系列短视频。他带领团队深入乡村、企业等第一线,采访复产复工情况、纪录桐庐人民积极应对疫情的点点滴滴,推出十多个《春天来了桐庐加油!》系列短视频。在这场疫情中,王科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履行着一名记者的神圣使命,为营造我县防控疫情良好的舆论氛围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何小华用新闻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作为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宣传信息组的一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小华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中来。白天,他提早一小时上班,梳理当天对内对外宣传内容,联系中央省市媒体;晚上,他积极对接部门和乡镇,收集和采访资料。为了保证新闻的及时、有效性,还经常加班至凌晨。尽管宣传工作十分忙碌,但他依然坚持卡口的志愿服务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传统媒体全面报道,新媒体全速传播。2月16日晚上10点,当得到村民做饺子送给卡口志愿者的新闻线索时,何小华一方面联系中央省市媒体,一方面做好新闻采编对接。零点21分,《2380只水饺送给桐庐“守夜人”》的新闻在浙江新闻客户端第一时间推送,一经推出点击率就达5万,当日总阅读量达20万+,一时间桐庐疫情暖心故事激起了涟漪,全国数十家媒体积极转发,阅读量达100万+,为全民抗“疫”营造出浓厚氛围。 在何小华的组织策划下,我县对外宣传新闻被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共报道1179篇(条),报道条数创单月历史之最。其中,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网、中国网、中国报道网等央媒共刊播报道348篇(条),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浙江在线、钱江晚报等省级媒体334篇(条),杭州日报、杭州电视台等市级媒体267篇(条),腾讯、网易、今日头条等新闻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体推送报道230篇(条)。 物资调配小分队当好战“疫”红管家 物资调配小分队是专业物资保障组的“红管家”,如何科学分配物资,做到物尽其用是小分队的主要任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疫情,小分队来不及“战前练兵”,就以决然的姿态加入了战斗,在新冠肺炎防控的战场中英勇作战。小分队有“物资精算员”王垚、“仓库保管员”戴新隆、“账目登记员”盛晓丹、“物资检验员”王小琴,他们各司其职、齐心协作,做到了物资保障程序化、系统化、条理化和流水化。 一个多月来,小分队通过上级调拨、社会捐赠、自主筹措共收到口罩、手套、额温枪、酒精等29大类80小类70万余件。面对如此之多物资,小分队成员严格按照产品的种类、规格、等级分区堆码、对产品进行标识,为精准调配、发放零差错提供了有效保证。其中属于医疗物资的第一时间调配至县卫健局用于一线医疗;普通口罩、额温枪等重要物资重点保障乡镇、街道、卡口等;收到降温预报后第一时间将羽绒衣、军大衣等防寒物资送至卡口、环卫、疾控中心等一线防控人员手中;水果、牛奶、奶粉等物资及时发放给敬老院老人和社区工作者,真正做到防疫物资物尽其用,保障了前期防疫工作物资保障的顺利周转,让大家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战胜疫情的必胜决心。物资保障工作还在继续,他们一如既往、同心共向,为我县的疫情防控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何智华战“疫”前线的钢铁侠 何智华(中) 在防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县委组织部部委、公务员局副局长何智华连续30天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以更高的“硬要求”、暖心的“软服务”,软硬兼施,为大奇山居小区居民筑起了一道疫情防控的“隔离墙”。牵头成立大奇山居临时党小组,把小区的40余名党员志愿者分成巡查、后勤保障等4个组,引导他们有序参与巡逻执勤、文明劝导、代购物品、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工作。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在守护大奇山小区的日日夜夜里,人们都能看到他穿着红马甲的身影。 他如同不知疲倦的钢铁侠。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代办通行证、测量额温、推广杭州健康码、交通疏导、政策解释……他成了无所不能、立叫立到的服务员。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当起了居民的“采购员”和“快递员”。夜深了,他还一个点位一个点位地查看出入口是否有漏洞,挨家挨户了解出租房、人员返乡等情况,第一时间把情况掌握在手里。通过不懈努力,大奇山居小区内疫情防控较为稳定,无确诊病例、无疑似病例。 王燕芬奔走在抗疫一线的“女强人” 王燕芬(左) 不是在检查就是在去往检查的路上,是这位最靠近医疗抗疫前线的监督员的工作常态,她就是王燕芬。疫情期间,医院、隔离点这些地方都是别人避而不及的“高风险”区域,但她却往前闯。一个口罩成了她冲锋在前唯一的防护工具,就是靠着这样简单的装备,她一个隔离点接着一个隔离点地跑,发现问题记录,并为驻在单位完善流程提供参考。 从1月20日开始她就没休息过,累计参与大小监督检查32次,隔离点检查16次,企业复工督查23家。交通管制期间城南城北来往不便,开车往返起码要一个半小时。红楼隔离点6个工作人员管理着近180名隔离对象,人员少工作量大,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为红楼隔离点送去物资。她虽是小个子,却是女汉子,每次一有防疫物资到货,她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搬运。 朴实的言语、踏实的干劲是她的标配。每次有监督检查任务,她都说:“好的,马上。”这四个字的背后是她一点点挤压个人吃饭和休息时间。每次完成检查赶回单位往往已经过了饭点,她不顾饥肠辘辘整理督查数据上报。白天奔波在检查一线,晚上加班加点收集撰写信息,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纪检人的抗“疫”故事。 滕晶晶疫情下的记录者 记录,是记者的使命和责任;图文,是记者手中的锐利武器。会场、医院,县城、乡村,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疫情发生以来,滕晶晶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宣传报道的第一线,以述评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讲好战“疫”故事,弘扬战“疫”正能量。 他聚焦时政新闻的采写,第一时间准确传达党委政府的声音;他聚焦防疫现场的挖掘,从党员干部、医护人员、志愿者、普通群众等“战士”身上寻找闪光点;他聚焦工作动态的捕捉,主动和县防疫指挥部、乡镇街道、职能部门沟通对接,寻找新闻线索、策划新闻选题;他聚焦民生关切的回应,疫情信息、交通出行、市场供应……老百姓关心什么,就报道什么。用脚步丈量、与时间赛跑,白天采集素材、夜晚伏案写稿,成了他的常态。有时,为了让新闻报道能在第一时间刊出,他经常和同事一起奋战到凌晨。 一篇篇报道,一张张照片,绘出了一幅幅桐庐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生动画卷,也记录了疫情下桐庐记者的“逆行”轨迹。 杨昕伟当好网信“雷达兵” 作为网信办负责人,杨昕伟带领网信线人员提前介入、制定预案,不分昼夜全身心投入到网信各项工作中。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他想方设法全面扩宽信息渠道,网上网下收集即时信息,1月21日以来共编发66期简报、250多条重要信息上报防疫指挥部,为县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参考。为减轻群众对疫情的担心和疑虑,他统筹协调全县60多家政务发布平台实时发布各项防控措施、健康知识和防疫动态信息,组织全县网宣人员针对社会关注话题开展网上宣传引导。针对网上出现的不实传言,他联动各平台第一时间核实,第一时间发声,共发布辟谣信息18条,转载辟谣信息67条,发动转发辟谣信息8000余条。 为了更好地传播正能量,他和几名网宣骨干用两天一夜时间策划制作出“桐庐加油”暖心H5,一天时间转发量达8.4万;在宣传部抖音号“暖城桐庐”发布“一路同行,桐庐加油”,播放量超45.2万,点赞7.3万;设计“战疫情,桐有方”桐君老人漫画H5呼吁社会坚持不懈抓防疫。为减轻同事压力,他白天在指挥部工作,凌晨又到高速口、小区值勤。他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使命。 |
原标题: 向桐庐战“疫”先锋致敬(十二) |
作者:记者 应致远 王仪楚 陈艺琨 徐文静 邓晓忠 叶 晶 李 雯 文/摄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