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红柳绿待春归 |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03月09日 08:39:10 |
| 自我县援鄂小分队驰援武汉以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家乡人民的心,心疼他们脸上留下战“疫”的痕迹,敬佩他们舍弃小家为大家的无畏精神,担心他们在武汉的衣食住行……在武汉的这一个月里,他们来不及欣赏这个城市的美景,来不及品尝这个城市的美味,每日医院宾馆两点一线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只为赢得这场战“疫”的最终胜利。 忙到起飞是家常便饭 从宾馆出发到医院、交接班、穿脱防护服、清洗消毒……这些工序看似简单,但对每一个援鄂小分队的医护人员来说,却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一天4个小时的班,但真正准备的时间却远不止4个小时,而在这4个小时中,更是没有一刻空闲。 在武汉的第7天,徐新记录下了每天工作的日常:打开水、发药、发盒饭、修门把手、收垃圾、打捞护目镜、更换消毒水、处理医嘱、打针、输液、测量生命体征……所有想得到与想不到的活一一被护士承包。“当额头、鼻梁、脸颊被护目镜、口罩压得生疼时,终于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压力性损伤。”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徐新的脸已被挤压得变了样,一道道又红又深的压痕,是过去4个小时与病毒交锋所留下的痕迹。 汪婷婷在听闻病区一名护士上班期间闷热不适、恶心呕吐,却只能强忍时,难掩心疼。“厚重的防护服让撕胶布这样简单的动作都变得异常艰难,更何况复杂的操作,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休息片刻、深呼吸是自我调整最好的方式。”汪婷婷说。 而作为病区少有的男丁,汪承志的工作则要复杂的多。有一天晚班进入病区后,护士长给他分配的第一个任务是修门把手,第4室到隔离病房的门把手坏了,修理的工具只有起子和螺丝,作为男同志,汪承志当仁不让接下了工作。所幸,在同事的帮助下,这个任务顺利完成。 自诩可爱女人的97年护士王丹第一次面对如此大阵仗,第一次穿防护服,一整天高强度地学习、熟悉工作、投入抗“疫”前线,让她切身感受到了“前线”的辛苦。虽然穿着防护服会有多种不便,但王丹却始终给自己加油打气。“疫情发生以来,驰援武汉就是我心之所向,全国各地的同行克服了重重困难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我也会努力让自己不掉队的!” 战“疫”之路偶尔也会有提心吊胆的时候。 “上午有一个护士直接戴着隔离病区的口罩跑出来了……”在听到这句话后,钭杰脑中警铃大作,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我发现里面的流程肯定存在问题,所以要进去查看,顺便对47个病人进行查房及采集病史。”因为工作量太大,第4组的组长、萧山中医院大内科主任边铁群与他一同进入病区。 3小时后,他们才吃上午饭,一边吃饭一边整理在隔离病房发现的很多细节问题。此时的钭杰已经非常疲惫。进入病房的时候,他穿了消过毒的病号服,出来的时候衣服裤子湿透了。“这不仅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我们的对手——病毒是看不见的敌人!一定要随时保持动脑状态。” 宋晶特别喜欢下班路上的宁静。一天的工作下来,大家都已累到不想说话,车厢里偶尔也会有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她也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小憩,闭着眼睛假寐,享受这一刻难得的安宁。 医患之间暖意涌动 一边是武汉逐渐降低的气温,一边是病房里的感动与暖心,这样的“冰火两重天”只有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才能真切感受。 “祝贺你成功出院!”2月23日,在第二批援鄂小分队抵达武汉的第15天,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县援鄂小分队负责病区的首例患者成功出院,大家的心情是激动且兴奋的。 在冰雪消融的武汉,比病毒传播更快的是爱与暖。 只因9床阿姨无意中的一句想吃水果,米金燕就记在了心上。在上下班途中与姐妹们商量后,她们从驻地带了面包和苹果分给病人。当9床阿姨如愿吃到苹果时,她满心感谢,执意要与米金燕一起做“爱心”手势,更说了一句让米金燕感动的话:“苹果寓意平安,希望你们都能平安回家。”而另一位70多岁患有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病史,伴随病毒性肺炎伴咯血的大伯在入院时则乐观地表示,住进来就不怕了,你们都是我的救命恩人。 常成对一位积极配合治疗的年轻女患者印象颇深,在和她谈及她的家人时,她几度哽咽,十分担心和思念隔离中的家人。患者们此时内心是万分煎熬的,既要独自面对病痛,又要担心家人的健康。常成明白只有拿出最好的状态毫不吝啬地给予她鼓励,才能让他们增加战胜病魔的信念与勇气。他说:“比起患者,医护人员更应充满能量与勇气,这样才能带给他们希望。” “谢谢你们,太感谢了。”赵丽艳在病房给病人打胰岛素时刚好遇上病人与家人在视频聊天,视频里的丈夫连声道谢。打完针,她又特别交代了常见低血糖反应的症状、预防及处理,病人的眼里充满了感激之情。“我想,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赵丽艳说。 一位使用无创呼吸机的大伯让汪承志印象深刻,当时他氧饱和度在83,汪承志为他调节了呼吸机参数,指导他如何更顺畅有效呼吸后,大伯颤巍巍竖起大拇指夸他们。这是肯定,更是鼓励。汪承志顺势握住了他的手,嘱咐他安心休养。“此刻相握的双手传递着战胜疾病的力量,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心中的暖。”汪承志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你们全体医务人员是英雄,好样的!”2月20日,一位患者代表同一间病房的其他患者们一起写了这封感谢信,送给杭州医疗队的队员们。信中列了5件需要感谢的事情,一笔一划写满了真诚。“感谢”“温暖”“无微不至”“开心”“加油”,每一个美好的字眼,都像是一针强心剂,让援鄂小分队的队员们感动之外,更添信心和动力。 武汉的暖,我们感受到了 桐庐与武汉,本是隔着千山万水的两座城市,却因为援鄂小分队的驰援而血脉相连。 不止一位医护人员动情地表示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收获了满满的感动。这些感动来自于一同在战场上奋斗的伙伴,来自于素昧平生却又心怀大爱的好心人,来自于每一个为他们加油鼓劲过的你和我。 自从援鄂小分队进驻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医护人员100多双工作鞋和生活鞋的存放成了大问题。得知这一情况后,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护士们连夜用纸盒子动手做鞋架,给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原本凌乱不堪的鞋子都找到了‘家’,光谷院区的护士们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郑莉激动地表示,从陌生到熟悉可能就是一个鞋架的距离。“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这场战‘疫’才能早日胜利。” 这一双鞋的故事,还在继续…… “感谢浙江!你们一定会平安凯旋!谢谢你们每一个人!请一定做好防护!感恩!感恩!感恩!中国加油!”不久前,龚玲主任的大学同学听说杭州医疗队的医护人员缺鞋穿,想办法联系上了一家鞋店的老板,鞋店老板一听说这事,立马二话不说将鞋子免费捐了出来,一同送到医院的还有一封情意满满的感谢信。当医护人员收到这一双爱心鞋时,这双鞋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温暖。 谁也没有想到,最终这一双双鞋辗转到了病人的脚上。当得知隔离病房没有拖鞋时,护士长心急如焚,病人洗澡、洗漱时若不当心就会出现跌倒的风险,但特殊时期,购置拖鞋也是一桩不大不小的难事。这时候,援鄂小分队的队员们在杭州医疗队大队长李志会主任号召下,大家你一双、我一双,瞬间捐了50多双,拖鞋的难题迎刃而解。“我们不穿没事,病人不穿风险太大了,他们比我们更需要。” 汪婷婷在上下班时都会对接送他们的司机大叔点头鞠躬,向他们表示谢意,然而没想到的却是司机大叔脱帽向他们致敬:“我们不辛苦,你们都是为了支援武汉来的,为你们做点什么应该的。”这一天,汪婷婷在日记上写下: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感谢马爸爸不远万里送来的温暖牌奶茶与亲情牌烤翅。”这是2月25日楼笑燚在朋友圈内中写下的一段话。这一天,所有援鄂小分队的队员们都收到了来自马云的问候,一封写着“医之大者亦士亦侠”的贺卡,一份暖心的餐,有人在忙着发朋友圈将这一份幸福与朋友共享,有人则在吃着这份温暖餐时不觉红了眼眶,这一份带着家乡味道的饭是他们吃过最好吃的饭。 你们是我们的骄傲 离家万里,牵挂的始终是父母与子女。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的妈妈名叫胡霞,是一位美丽的白衣天使。她是桐庐中医院一位护师,当疫情来袭之时,妈妈毅然放弃春节假期,报名到抗疫第一线。我和弟弟已经有很久没有见到妈妈了,我们很想妈妈。妈妈,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长大也要成为一位和妈妈一样勇敢的白衣天使!”胡霞的女儿在对妈妈诉说的信中透露出自己长大后的愿望,妈妈在她的眼中是勇敢与坚毅的代名词,她要向妈妈一样成为白衣天使。 “你去武汉我哭了,但我不是因为你去武汉而哭,而是为我有这么勇敢坚强的媳妇感到骄傲……”在给胡霞的家书中,婆婆一改往日的内敛,爱意流淌在字里行间。 从2月9日驰援武汉以来,钭杰儿子每日都为爸爸画一幅画,每一幅画的主题都是打跑病毒,获得胜利,这一副副画中不仅流露出对爸爸深深的思念,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说:“我会画到爸爸回来的那一天……” 孩子是父母的软肋,也是父母的盔甲。 徐哲锋7个月大的宝宝还不会说话,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去干什么了,但是他每天咿咿呀呀嘴里都无意识地喊着“baba”。“他刚刚学会爸爸的发音,但爸爸却一个多月没有见过面了。”看到儿子无意识地喊着爸爸,宝宝的妈妈有些心酸,作为母亲与妻子,不愿夫妻骨肉分离,每天只能靠视频缓解思念,但作为一名医生的家属,她却又明白丈夫身上的担子与重量,国之大难,只有守住大家才能呵护小家。“不知道他要去多久,但是不管多久,我都是他坚实的后盾。” “你们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是奔赴一线的勇士,是桐庐的骄傲,向你们致敬,期待你们平安健康归来。”“向白衣天使致敬!一定要好好地回来!家人在等着你们,亲友在等着你们,家乡百姓在等着你们!”“你们是桐庐人民的骄傲!”“向英雄们致敬!祝你们早日凯旋。”“你们是最美桐庐人,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平安归来……” 你们听到了吗?在你们身后,是全县人民,他们都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他们都在等待你们的归期,请你们务必平安归来! (记者 李 雯) |
| 原标题: 桃红柳绿待春归 |
| 作者: 网络编辑:吴晓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