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守艺人的匠心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11月09日 09:34:19 |
守住传统手艺的意义何在?具象来看,它承载着一个地方的诗意与乡愁。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张月明,这位乡村里的“野生”守艺人,不过是提供了一个角度,带人感受与体验传统手艺的魅力,也逐步让人们看到“来时的路”。 (一) 沿着碎石小路,穿过亭子,绕过照壁,“木石樱缘”就在茆坪村中的老街。 秋日夕阳倾泄,透过木格窗,坐于工作台前的张月明全神贯注,两手把弄着刻章,像是一幅定格画,融成老街的一部分。 静心篆刻、安心书画,抑或喝茶会友,此处更像是主人兴趣的安放地。 “这是我第一个根雕作品,如今看起来不够细致。但守艺之路不就是这么笨拙地一步步前进吗?”指着工作台一角的根雕作品,张月明笑道。放眼环视,屋内的各种大小物件几乎都为张月明的手作。 他是一位大自然的伯乐,也是一位从乡村走出来的“野生”艺术家。他以根雕、国画、篆刻、木工、编织等传统技术,将身边平凡的事物转化为充满趣味且吸引眼球的艺术小物。 室内最多的是根雕,有小巧玲珑的,也有大气磅礴的,但无论是动植物或人物都栩栩如生。 平日一得闲,张月明就往山里跑,半天或一天的成果,就是抱回一堆的枯树根。他总能根据树根的各异形态,形成独特创作之路。 待腹稿胸有成竹之后,便专心开始雕刻。而在刻刀的一划一刻间,枯树根也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 比如,一块有着自然凹陷褶皱的树根,纹理非常难得,张月明本想依势刻成包着头巾的老翁。但最后,他还是不舍得破坏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另一端雕刻了弥勒佛,褶皱反面就变成了随风飘荡的衣摆。近看,似乎有风来。如此顺势而为,很好地保留了原有肌理,也留有了创作空白。 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张月明解释,也就是在根雕创作中,还是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人工处理修饰只能是辅助。所以根雕的创作需要将匠心与创意融合,注重作品的自然材质美感。 其实,不着一刀,也是作品。这也是张月明的创作法之一。正门左侧便是一尊“大象”,四根象腿,一根仰天象鼻惟妙惟肖;书画桌一侧,棕色树根上的节疤犹如朵朵盛开的牡丹,花瓣层次丰富而分明;那边还有仙翁仙鹤,这两物也是张月明间隔了好多年才“配上对”的。 这一个个曾被遗弃的树根,在张月明的手中,依根势,顺纹理,只寥寥数刀,活灵活现的形象就跃然而出,妙趣横生。村人称奇之余,进山也会留意起树根来,看到长得“奇怪”的,便会想方设法地带回来给他,张月明也很感恩,报以酬劳。秋日的午后,时间也总是在这两方笑谈中倏忽而过。 (二) 其实,在“木石樱缘”中有很多惊喜。 老式鞋床上挂着一双手工编制的草鞋。“用龙须草编织的草鞋鞋带非常结实,编草鞋也是个技术活,年轻人几乎都没怎么见过,更别说会编了。” 一旁扎染桌布上展示着一溜排的拇指长木工刨。“要变成一个好木匠,首先要做好工具。但这些工具年轻人肯定不喜欢,日常也用不到。”于是张月明就颇费心思地做了一套微型工具,按照老工具样式等比例缩放,选材小叶紫檀,用传统手艺手工制作,他还细致地特意加上了一块垫片,“跟原来的木工刨一模一样,很耐用。你看,这是真正能刨的实用工具。”说着便演示了起来,而工具一侧用绳子一穿,就是一个小挂件。 很多充满趣味的作品往往是不经意产生的,有些原材料还是捡回来的。比如被人丢弃的画框,张月明就随意画个小画重新裱上。 刻有渔樵耕读图的四方印章,可组装的鲁班锁,自然疤节的茶折,形状随意的干果盘,手工耳环、手镯等首饰……“手作的东西,很多时候一个小细节就要花上很大的功夫。”但张月明硬是靠着爱好,一路坚持“玩”了过来。 当被问及师傅是谁,张月明打趣回应,如果一定要有个师傅,那就是网络。也正由于他这种“野蛮成长”的状态,也形成了其不拘俗成、自成一体的艺术手法。 另一边,张月明的艺术灵感,更多地来自他扎实的生活底蕴。出走18年后,最终听从内心指引,回到家乡“静”了下来。 年少,靠着一股冲劲,17岁的张月明从水晶工艺的学徒工做起,他在手工这块特别有天分,也学得勤奋,仅仅3个月的练习时间,手艺就能与3年老员工相媲美。 工厂解散,调整好心态后,他又转而学起了木工。还清晰记得当时每日5:30起床,跟随师父骑半小时自行车去工作。一月之后,师父就将他用得顺手的榔头和锯赠予他。但不想,这第一锤下去却砸到了自己的大拇指,这激动样把大伙儿都逗乐了。 1999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月明踏上前往江苏宝应的大巴,站了整整12小时才到,重新做回了水晶工艺,由于手艺出众,没多久就做了“师傅”,月工资高达3500元。尔后开始从商,办过水晶工艺品厂,做过蔬菜经销商,大起大落之后,发现生活早已蚀了生活的初心,他开始重新规划自己。 进入一所学校任教,每日面对着孩子们天真的笑靥,张月明的心也逐渐摆脱浮躁,找寻到自己想要的方向。在一趟丽江的旅行中,古城的一米阳光下,一位画者正在作画,张月明被其吸引,怔怔地看完他画完一幅画。只一刹那,豁然开朗,他想要的不就是这么一份简单的宁静吗? 他需要内心的精神归宿,这种归宿是他熟悉的,带着最长久的味道与记忆。 也就是在2014年,家乡茆坪村以其独特的古村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情,让乡村旅游热魅力开始初显。 张月明也当即决定回归,而这一脚的回来,也就不走了。 (三) 回乡后,他依据现有资源,首先做起了户外拓展和民宿。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宁波一位画家施坚强,亦师亦友,并在他的鼓励下,拾起画笔,静心绘画,心也瞬间安定下来。 由书画延伸,张月明开始迷上根雕,常常对着一堆形态各异的枯树根,花上几小时,甚至一整天进行练习、打磨技艺,由于之前的水晶工艺、木工和绘画基础,他入门非常快,很快就能独立做出作品来。 他痴迷根雕艺术的创作,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题材以人物、动植物居多,而任何一个树根到他手里,他都能根据上面的纹理、根瘤、疤痕、树洞等形态,赋予其新的生命。 但同时,拿起刻刀的几年间,也在他的双手留下了无数深浅不一的刻刀疤痕。“一双粗糙的手,一颗工匠的心。”每日练习,刻刀很快,伤痕难以避免,但刻苦雕刻的日子在记忆中并不苦,他反而为其中的一点点进步而高兴不已。 他一直坚守手工制作,尽管手工做不到机器制作的精工,但手作有温度、有故事,还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质感。 区别于流水线的统一作业,手艺作品固执地保持着其独特性,也让人更加珍重每一个工具与物品的生活态度。 张月明似管中窥豹的竹管,找寻一个角度,带人们感受与体验传统手艺的魅力的同时,也逐步让人们看到“来时的路”。 在“木石樱缘”的一角落,挂满了木工刨、锯子、尺子等传统木匠工具,若来访的孩子们对此有兴趣,张月明就会“开课”。从去年开始,张月明在每月都设置不同主题的手作课程。 其中,“给妈妈做一把木梳”已经是每年母亲节的固定节目。一把开好梳齿的檀木DIY木梳材料,依据自己的喜好,可以打磨成圆弧、卡通等形状,还可在上面进行传统雕花等修饰。现场,孩子们做手作时专注的表情和作品完成后独特的造型,都是无可比拟的。两三个小时的努力后,孩子们将亲手打磨好的木梳给母亲梳上,让这个节日很温暖。手艺人的生存并不易,这样一堂课的费用只是98元,张月明说,够成本就行。 锯、刨、锉、磨……数道工序之后,一把精致的手工木勺就在木屑翻飞中诞生。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一位年轻的父亲特意驱车赶往店里,做足4个小时,为女儿亲手打造了一把木勺。并在最后的成果上刻上独特的印记,带回家送给女儿。“做半日安静的匠人,做一件温暖的手作。”这份礼物,即使粗陋,也是一份独一无二的父爱。 由于手作素材习性的千奇百态,手作者都尽力尝试着让这些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也便是作品独一无二的缘由所在。“手艺作品都是带着温度的。”张月明深以为然,其终日埋首磨练技艺的过程,是为了自我的提升,同时也是为了那些物件的使用者。 (四) 张月明是个“80后”,算是年轻的手艺人,未曾得到专业培训,但出于对艺术的狂热,无师自修通,众多艺术领域中都有探索与尝试。 “也许一个人最好的样子就是静一点,哪怕一个人生活,穿越一个又一个城市,走过一条又一条街道,仰望一片又一片天空,见证一场又一场别离,最终依旧可以坦然说,我终于还是那么执着。守艺,我是认真的。”就像张月明在朋友圈中所言一致,缘起回乡守艺,他想以原创木雕、篆刻为主,打造茆坪第一家以当地特色原创手工艺工作室和营造茆坪千年古村的文化氛围。 晨迎朝霞,暮送斜阳。做了手艺人之后,张月明在古村里“做回俗人”,他每日与太阳一同醒来,关心粮食和蔬菜,也让他时刻拥抱到茆坪美丽的四季变替,春天的菜花梯田、夏季的浓阴覆盖、秋季的稻浪翻滚、冬季的雾凇雪景尽收眼底。 他善于连结人与自然的关系,鼓励人们守护身边自然环境;他善于连结人与传统的关系,鼓励人们拾起被遗忘的记忆;他善于连结村人之间的关系,倡导共享共赢的发展模式。 捕捉到他谈话中的一个小细节。在茆坪村,张月明的民宿生意挺不错,但他家从来不备酒水,客人总要去左邻右坊购买。面对客人的“埋怨”,他只笑而不言。“可不能一人把钱都给赚了。”话很实,这种自发的共享细节挺难得。 茆坪的乡村旅游热悄然兴起之后,如何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也是张月明的思考点。 “木石樱缘”时刻开门纳客,任何人随时出入,闲坐品茗聊手艺,或者也能亲手体验做一些小东西。所以,近年来,张月明为适应市场,其作品逐渐从“大”转向“小”,细节上也颇费心思。 张月明的“和谐”观,犹如一个容器,将他与乡邻们放在了一起,依靠着相互的渗透,让各自的成长都有了对方的“味儿”。民宿之间如何打通客源?张月明还想在村中设置一块公众墙,以这种免费的、传统的方式,让游客对村中现有余房一目了然,不至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让到访的游客流失掉。 张明月开心的是,去年,在富春江镇第六届乡村慢生活体验季上,他的“木石樱缘”文创馆,与洒秀咖啡艺术空间、叶子农场、荷花塘等农业、文创、旅游资源进行了抱团融合。他也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合伙人,他们一同在乡村找到了施展本领的舞台,并群聚形成了“乡村艺术的星火集市”。 “乡村艺术的星火集市”中的乡村创客们,以他们的新理念、新技术,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创新乡村旅游产品,进而重塑乡村生态、文化与产业价值。 |
原标题: “野生”守艺人的匠心 |
作者:记者黄蓉萍/文黄强/摄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