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军:用情怀守护“红色记忆”(四)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10月14日 08:39:19 |
让郭宝军萦绕于心的,不仅仅是新合的红色文化,还有新合板龙。为了让沉寂已久的新合板龙重新舞起来,郭宝军既花费精力,又花费财力,可他内心的感受只有三个字“太值了”!他说希望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能永远保存下去,希望新合乡贤们对家乡的深切眷恋,能感染到下一代! 今年6月8日上午9点,由桐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桐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共同承办的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及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桐庐东门码头非遗馆小广场隆重举行。那天,郭宝军以红色文物捐献者和县非遗传承代表的身份参加活动。活动中,县文化部门领导向他颁发了捐献荣誉证书。 原来,郭宝军心系红色文化的同时,心中还牵挂着一条“龙”。 新合板龙发源于北宋年间,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合板龙极富地方特色:全长200余米,由100多个花灯和上百条板凳连接而成,每节灯板上均有各种不同的造型灯,内容多为《三国演义》《西游记》《八仙过海》等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也有生肖动物、楼台亭阁等内容,集花灯、剪纸、绘画于一体,造型美观、栩栩如生。 郭宝军回忆起板龙来一脸兴奋:“我从十多岁开始,就参加舞龙队的表演了。那时我扛着旗子走在队伍前面,长大后每当过年回家,就跟着村民们一起舞板龙,别提多带劲了!”他还说:“春节舞龙,是我们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新合板龙渐渐“风光不在”,2005年之后更是销声匿迹,随着老一辈的逝去,这一非遗项目面临即将失传的窘境。由于板龙制作工艺复杂,并且需要一大笔资金,因此尽管村里几次三番下了“重振新合板龙”的决心,但终因困难重重而导致计划一次次搁浅,只留下一声叹息! 钟为奇老人是目前松山村最年长的板龙制作手艺人,近两年他接连送走了好几位同做板龙的老伙伴,他为此三分伤感,七分焦虑:村里会做板龙的人越来越少,坚守了一辈子的手艺很可能就此失传。他于是与村里几位尚健在的老伙伴商议,便向村里和乡里提出让新合板龙“复出”的提议。 得知这消息,郭宝军心里很不平静,儿时舞龙的欢快记忆历历在目,如放电影一般重现眼前。他明白,像他一样对“新合板龙”牵肠挂肚的乡贤其实有很多,这条龙牵托着四方游子的乡愁……他于是积极响应,且用实际行动支持新合板龙的复出:除个人捐款外,他还牵头发动大众捐款,最后终于凑齐了近30万元的板龙制作费,村里得以对新合板龙的制作技艺进行重新发掘。 除了筹集资金,郭宝军还积极向村里的老工匠学习制作技艺。 他平时忙于企业经营管理,可只要钟为奇老人一个电话“这几天要做龙身的关键部分了,你得回来学学”,他就会立马放下手中的事,驱车回新合当“学徒”,一丝不苟地跟着老工匠们学习板龙的制作工艺。 在郭宝军和大家的齐心努力下,新合板龙终于制作完成。新制作的板龙在制作技术和材料方面有创新,如以前用的是那种皮纸,在阴雨天气是不能舞的,新制成的板龙用了新的材料反光纸,哪怕是阴雨天气,舞龙可以照常进行。2018年农历年除夕夜七点十八分,新合板龙正式“开眼起灯”!这一刻,郭宝军和村民们内心很激动。 2019年春节期间,沉寂了十多年的新合板龙重新欢腾舞动。 听说村里春节要点龙灯、舞板龙,许多乡贤纷纷选择带着妻儿回家过年,村里显得格外热闹。看见自己的儿子玩得很开心,郭宝军好像看到了童年的自己。为了新合板龙,郭宝军既花费精力,又花费财力,可他内心的感受只有三个字“太值了”!他说希望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能永远保存下去,希望新合乡贤们对家乡的深切眷恋,能感染到下一代! (记者 方赛群) |
原标题: 郭宝军:用情怀守护“红色记忆”(四) |
作者: 网络编辑:吴晓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