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的光阴故事(一)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09月07日 09:41:36 |
一条老街东起桐君广场,穿康乐路、狮子一弄、幸福弄、邮电路,经向阳弄与迎春路交叉,再经西湖弄、南门弄,西至富春路。这条街旧名永庆街、后街,1966年曾名东风路。老桐庐人都知道这条路曾名太平路,而今便是城北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桐君路。 说起桐君路,地道的桐庐人记忆犹新,这条路当年的热闹丝毫不逊色于隔壁的开元街,这条路上有学校、裁缝店、百货店,今天要提起的这两家有近30年历史的老店,就藏在桐君路一个毫不起眼的犄角旮旯。 漫漫时光远悠悠草药香 老店的“前世今生” 走进位于县实验小学边上的老娘三七店,浓浓的草药味道扑面而来。店主何海松正在帮顾客研磨三七粉,一台板凳高的机器轰隆隆地运作,何海松一手扶住机器,一手拿一个小刷子,一点一点把三七粉慢慢送入机器中研磨得更细腻。 “磨好按照老样子装袋哦。”“好勒,您放心。”对于老客的要求,何海松基本了然于心,哪家大伯需要哪些药材,哪个大妈习惯怎样的分量,与其说是记性好,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作为一家老店,在实体经济日渐式微的情况下仍旧屹立不倒,究其原因也不过是顾客的信任。 “来我店里的基本都是老客,不断地‘老带新’,新客变成了老客,再带来新客。”何海松笑着继续手上的工作,把研磨好的三七粉稳稳倒入袋中,最后封口交给顾客。 “‘老娘三七店’中的这个‘老娘’,是我的老婆,当时没取店名,在后来做店招的时候才临时取的名字。”说起店名的来历,何海松眯眼笑道,“之前都是我老婆在看店,买东西的客人总是老远就开始叫她‘老娘’、‘老娘’,后来我们一想,干脆就叫‘老娘三七店’吧,亲切又好记。” 就这样,因着一个玩笑的称呼,老娘三七店整整经营了26年。“原先这家店是我大姨开的,后来阴差阳错我们倒是开了26年。”作为整条街上第一家专卖三七的店,老娘三七店在开业4年后遭遇了一次易主,何海松从接手开始一直经营到现在。 从新手菜鸟到行家里手 一开始接手三七店,何海松也是有顾虑的,药材上哪进货,品质好坏如何分辨,千头万绪,只能从头开始。云南文山是三七的原产地之一,盛产三七、辣椒、烤烟、八角等经济作物,被称作“中国三七之乡”。既然什么都不懂就亲自去一趟吧,何海松二话不说背上行囊,独自踏上了去云南的路。 眼花缭乱的三七市场、五花八门的三七品种,幸好何海松在去之前做了功课,虽然对于挑选三七没有那么在行,好歹也懂了些皮毛。何海松在进货市场里认真甄选,细细比较,最终拉回了第一批货。 第一批货好不好卖,当时他心里是打鼓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市场上对于三七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何海松回忆道,“意想不到的是,这批三七非常好卖,来买过的顾客都会再次上门。” 第一批三七火爆的场景让何海松信心大增,此后,当10多吨的三七源源不断到货时,甚至隔壁店的邻居都要来帮何海松卸货,买三七的顾客大排长龙,一直排到店外好几米。 那是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年代,实体经济迎来了一波“春潮”。作为县城最繁华的路段之一,桐君路可以说是桐庐人集聚的“大本营”,这条路上不仅有油沸馒头、油炸粿、砂锅馄饨、弄堂面馆等叫得上名的小吃,更有棉布店、百货店、批发部、草药店、喜糖店,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桐君路是当仁不让的“网红街”,一天都逛不完。 市场大环境的复苏加上老百姓对于药材的需求,作为第一批卖药材的“弄潮儿”,老娘三七店自然声名大噪。“那时候药材还不能进医保报销,我们家的三七除了卖给散客外,还供货给县城的药店。”说起当时的辉煌,何海松滔滔不绝,那时候只要有药材到货,老何就要开始找小工帮忙卸货,虽然老娘三七店只有小小的4个平方,但老何的仓库却总是满满当当。 诚信经营乃是立店之本 随着生意的红火,老娘三七店药材的品种也不再仅限于三七,玛卡、西洋参、铁皮枫斗等药材被一一摆上了货架,任人挑选。 虽然老娘三七店开出了名堂,但老何也在进货时栽过跟头。 有一回,老何从温州苍南的药材市场进了一批参须,当时他在药材市场挑选的明明是上等的参须,但当拉回店里来时却发现参须里面竟然满是小虫,显然这是批以次充好的货。 有人劝老何,既然货都到了那就这样卖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退回去运费高且时间长不划算,但老何就算自己亏钱也要坚持退回去。“做生意嘛,诚信为本。”这句被老何挂在嘴边的话,也正是这家店的经营之道。 “顾客来我们店里买东西是因为信任,我们不能对不起他们的信任。”也正是老何对药材品质的追求,才有一拨又一拨忠实的老客。“有时候店还没开门,已经有顾客等在门口了。”“有一个90多岁的大伯,只认准我们这一家……”老店更要卖好货是老娘三七店的生存之道,也是老店能长盛不衰的动力与源泉。 如今的桐君路已不复当年的辉煌,这条老街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实体经济的春天已然过去,这条街上大大小小的店面几经易主,有些甚至消逝在时代的洪流中。“现在生意难做啦。”老何这一句感慨,不仅道出了生意人的难处,更成为这个时代的注脚。 他作为这条街的亲历者,见证着这条街以往的热闹。所幸,周围的邻居还是20几年前的那批人,闲暇时相互玩笑,困难时伸出援手,来往的老客会招呼问好,老街仍是一幅岁月静好的模样,而这也正是老街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这一种从旧时光中流淌出来的市井与人情味,经过时光的打磨才更熠熠生辉。 短短一尺布浓浓两代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布店、裁缝店曾一度辉煌,人们不只日常穿的衣服,就连结婚的礼服都是到布店买布做的。可随着经济发展与时代变迁,成衣市场快速崛起,布料市场开始慢慢走向萧条,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老店,也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线。 然而,不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位于县城桐君路的金潮布店一直屹立不倒,仍然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28年如一日的坚守 来到桐君路153号,在一众形形色色的街边小店里,金潮布店并不那么起眼,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老旧。尽管“金潮布店”四个蓝色大字依旧清晰可见,但也难以掩盖其饱经岁月沧桑的事实。 然而,与门面“萧条”氛围大不相同的是,店铺内却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红的、绿的、蓝的、粉的、紫的……站在店门口往里看,满满当当的都是五颜六色的布料,仿佛就是一个“花花世界”,给老店增添不少生气。没有现代的装潢设计,没有广告的技巧语言,走进一瞧,只见所有的货物一股脑地展现在你的眼前。木制柜台上、墙柜格子里、地面过道两侧……甚至每个角落缝隙,都被各种布料、被单或枕套等塞满,就连小店的吊杆上也挂满了款式各样的成衣。而在满屋子布料堆里,反复穿梭、忙碌的正是店铺的两位主人——祝家父女。 父亲名叫祝金潮,今年74岁。一听名字,显而易见,他就是布店创始人。女儿名叫祝波,今年43岁,是店铺的第二代掌门人。 “楼下这些都不算什么,二楼阁楼仓库里的布料还要多。”祝金潮略显自豪地说,他们店里有棉布、纱布、帆布等近千种布料,价格也从最便宜的每米8元到最贵的每米60元不等。“毕竟在这里经营了近30年,这点家当再正常不过了。”他补充说道。 金潮布店的故事一直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当时,祝金潮还在县里的百货公司批发部负责进货工作。可好景不长,随着城市发展,百货公司的生意日渐没落。“我预感百货公司可能经营不下去,于是很早就有了自谋出路的想法。”1992年,祝金潮果断从百货公司辞职,凭借自己多年出门进货攒下的人脉关系,便在百货公司大楼门口摆摊卖布,这便是金潮布店的前身。 到了1994年,祝金潮的妻子随着第一轮下岗潮失业在家。而此时,他的布摊生意经过了两年的打拼,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于是,我俩就商量着盘下这家店面,合力经营。”祝金潮表示,整条老街,他们是第一家开门营业的布店,生意火爆场面可想而知。“那时候,左邻右舍,无论男女老少,都爱来我们店买布定做衣服。正是因为生意太好了,后来不少人也陆续跟风开起了布店……”每当讲起这段光辉历史,满头白发的他,总是笑得跟个孩子一样,极其享受。 此外,祝金潮也坦言,在店里,他主要负责布料的进货、出货,而妻子则负责看店、业务接洽和简单的裁缝工作。“不进货的时候,我在店里也会帮忙收钱找零,配合做一些零碎的工作。”就是如此这般配合默契,他们一起携手走过了老布店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再续老店新故事 “2005年,我从母亲手里接过布店的工作。”说话的时候,祝波正伏案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喀嚓喀嚓”地裁着一块绿色的床单,动作干练而利落。 祝波说,自己从1996年毕业后,就一直留在杭州从事药剂师工作,到了2005年,她已经做到了经理的位置。“本来正是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期,而就在这时,母亲打来电话说,自己身体不适,不能继续开店了,希望我回去接她的班。”面对母亲的“邀请”,她顿时陷入了沉思。一方面,她不想就这样放弃自己在杭州打拼了近10年的事业;另一方面,她也明白“让布店传承下去”一直是母亲的心愿。两难之下,祝波思考许久,最终还是决定放弃自己的事业。 “回桐庐之后,我立马就接任了母亲的工作,代替她和父亲一起坚守在这家布店里。”祝波说,在她们那个年代,基本人人都会一点裁缝手艺,而且她从小在布店里长大,上初中时就经常在店里帮忙干活,所以很快就能直接上手。就这样,祝波成为了金潮布店的第二代掌门人。 “这件定做的衣服我回家试了一下,袖口这里太小了,需要再改大一点”“上次预定的床单一直没时间来拿,今天我特意抽空过来”……采访期间,店里陆续来了几位客人,有的是带着此前定做的衣服来商讨如何改良,有的是来拿很久之前定做的床单,原本冷清的店面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老板,你经验丰富,帮我推荐一下,现在给小孩定做一套衣服,是无袖的好,还是短袖的好?”其中一位客户是家住上洋洲的赵爱花,是金潮布店十几年的老客户,她此次特地从杭州赶回来为她刚出生的外孙女定制一套婴儿服。“在这家店定做了十几年的衣服,布料质量放心,手工技术过硬,穿着也舒服。”她笑着说。 “现在来订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了,大部分都是订做床上用品的,而且来的都是老顾客。这种家长里短的问候听习惯了,有时候觉得甚是温馨。”祝波说,没能继续自己喜欢的事业,本来心里一直觉得还挺遗憾的,然而,在布店里呆久了,便也慢慢喜欢上了这种暖心生活。 如今,每天早上8点开门营业,晚上8点下班,是祝波的工作常态。陪伴她的,除了店里一把被岁月磨得精光锃亮的竹尺和缝纫机里的踏板声,还有老父亲的那份执着。“其实,现在父亲年纪大了,根本没必要每天跟我去店里盯着,但他就是坚持要去。”祝波明白,老布店对于父亲而言,是一段无法割舍的回忆,也正是因为父亲的坚守,她才更加坚定地守护在金潮布店。 |
原标题: 老店的光阴故事(一) |
作者:记者 李雯 邓晓忠/文 黄强/摄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