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闻火回忆暖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12月08日 08:44:52 |
12月伊始,初冬未雪,静坐高楼内。伏案抬头,只见窗外漫天大雾,一丝寒意不觉而生。久居闹市,虽有空调暖气,却总觉得少了几许朴实的烟火味,而此时,忆起了年少时外婆家的火塘、火桶……觉得格外温暖。 围炉烤火其乐融融 番薯玉米香气四溢 火塘,又叫“火坑”,也有的地方称“火炉塘”,是在房内用土铺成的1米见方(或圆)的土地,表面铺上一层厚厚的炭灰,再将炭火覆盖其上,曾为煮饭做菜之用,后来主要以烤火取暖为主。 “记得小时候,外婆家的后堂就有这么一个土质圆形的火塘。”上世纪80年代末,出生在瑶琳镇百岁村的李晓霞,今年刚好三十而立,现已在杭州工作并定居。“那时候的春节,年夜饭过后,外婆都会将火塘兜满一整塘的火,家人都会围坐在火塘边聊家常嗑瓜子,而我和弟弟妹妹们则会攒动外婆给我们烤番薯、煨年糕,那种满足感,令人丝毫不会觉得冬日的寒冷。” 在桐庐,大多数乡村皆属于山村,源于就地取“柴”方便,而且大多采用土灶做饭,火源不断,所以在空调还未普及的年代,火塘算得上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御寒神器。一到冬日,村民就会将土灶烧锅后剩余的炭火倒入火塘里取暖,如若觉得不够,还可以事先在火塘内铺上部分木炭,延长保暖的时间。在山村,准备一整塘的火,不单是为了取暖,更是为了走门串户的邻居有个坐下来聊天的“理由”。试问,走进一个冷冰冰的屋子,串门的邻居又怎会久坐?然而,若是有一火塘存在的话,则肯定是另一番景象。日子久了,这种习以为常的行为,已逐渐形成了一种乡村风尚。 火塘,不只是可以取暖,更是把各式美食烘烤来吃。饥肠辘辘之时,可以在火塘上架起铁钳或铁丝网,放上年糕烘烤,待年糕两面烤至发黄变得外壳松脆内里绵软时便可大块朵颐。根据个人口味,可以蘸白糖、蘸辣酱吃。除了煨年糕,烤番薯也是小孩子的心头爱。当火塘燃起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会缠着父母帮他们“埋”两个番薯到火堆里,然后静静地等上数个钟头,等到火塘上开始飘出番薯特有的甜香时就表示番薯烤熟了。“热气腾腾的烤番薯,掰开两半,露出金黄色的瓤肉,想想都留口水。”李女士回忆满满,“就是烤的时候,火候比较难把握,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炭’的。”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这种土质的火塘越来越少见,逐渐演变成木质的框架或是旧轮胎与旧的铁盆、铁锅相结合而成的新式“火塘”。 如今,外婆早已搬了新家,空调、电暖扇等新式取暖产品也应有尽有,虽然没了土质火塘,但是外婆坚持让外公特制了一个新式“火塘”。“外婆说,在冬天,只有家里有个火塘,才会有家的感觉,才让人倍感温暖。”李女士笑着说。 老式火桶别有意义 立式暖桶已成追忆 除了火塘,火桶也是传统取暖工具之一。 老式火桶,圆形中空,和凳子差不多高,四周一半被木头围挡起来,下方可放入一个火盆,上方半圆的位置刚好可以坐一个人,这样的传统取暖器,在桐庐乡村几乎家家都有几个。与火塘类似,在烧火做饭之后,将多余的炭火收集到火盆里,放入火桶中。坐上火桶,不一会儿就能感受到一股热气自下而上升腾而起,通体温暖舒泰。 这种样式的火桶很普遍,与火塘相比,其可以称之为便携式取暖器,就如同坐凳一样,人们可以拎到各处去用。比如乡村的学校大多数条件不好,教室里面也是冰凉刺骨,这样的季节,家长们都会为孩子准备一个火桶带到学校。再比如,村里摆宴席,家家户户都会去凑个热闹,如果是冬天设宴,就基本不用摆凳子了,因为大家都会习惯拎一个火桶来喝喜酒,即便喝三四个小时,热量热情却丝毫不减。 这火桶还是桐庐姑娘出嫁时必备的陪嫁品,一则是因为家里大多数会选择在腊月和正月办婚事,恰逢寒冷时节,火桶陪嫁很实用,再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是,崭新的红彤彤的火桶里,要撒入红豆,放入红纸包好的一截木炭,寓意希望新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然后还要放入一捆豆芽菜,这在本地也叫生根菜、如意菜,寓意新娘嫁到新郎家落地生根、吉祥如意。 如今,在乡村,火桶依旧奋斗在抗寒第一线,随处可见。而在城区,虽然少见,但是火桶陪嫁这种习俗还是被大家传承了下来,以求美好的寓意。由此可见,在桐庐人民的心里,火桶在保温抗寒界是另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 作为火桶的一种衍生品种,相比较而言,立式暖桶则没有如此幸运。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中,它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销声匿迹”,俨然成为了一种追忆。 立式暖桶,又名‘孩桶’,采用上好杉木制作,牢而坚固,上口小,下口大,中间有一块隔板,形似“摇摇车”,却多了项取暖功能。冬天把火盆放下面,掺上炭火,上面盖上一层子母灰,那样就不至于太烫,烤坏中间的那层隔板。小孩子站在木桶上面,既暖和,又不用怕会摔倒。 在当今这个时代,这种东西,也许只有在那些民俗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了。“身为80后的我都不曾用过这种木暖桶,更别说现在的90后和00后了。”说起立式暖桶,李女士表示只是在村口的陈奶奶家见过。 “那个年代,做一个新暖桶,需要请村里手艺最好的木匠制作,可以用数代之久。而我这个暖桶,还是我孩子小的时候定制的,起码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了。”说起陈奶奶这个暖桶的故事,她满脸的自豪,“现在整个百岁村,大概也找不出第二个了。我打算一直保存下去,就当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了。” 而如今,陈奶奶家的暖桶平时就摆在客厅,考虑到安全隐患,已不再当做取暖工具使用,只是当作她孙女和邻居小孩玩乐的“摇摇车”罢了。 “取暖神器”汤婆子 身子虽小热量却足 汤婆子,一种取暖用具,又称汤捂子、烫婆子、锡夫人、汤媪、脚婆,有铜质、锡质、陶瓷等多种材质,小口,盖子内有厣子,防止渗漏。 据史料记载,“汤婆子”这个称呼始于宋朝,“汤”,古代汉语中指滚水;“婆子”则戏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正是这小小的一件取暖用品,曾经被许多大诗人歌颂过,黄庭坚在《戏咏暖足瓶》写道:“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明瞿佑的《汤婆》写道,“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 关于“汤婆子”的起源,无人知晓。 “我只记得幼时就有了,具体什么时候,也说不清。”王先生说,上小学的时候,跟外婆一块生活,一到冬天,外婆都会“变魔术”,变出一个圆圆的、稍扁的,体型像南瓜的铜制容器,上方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热水就从这个口子灌进去,还有一个小提手,看起来小巧可爱,后来才知道,这个像南瓜的玩意叫“汤婆子”。 “睡觉前,外婆总是把装好热水的汤婆子拧紧盖子,套上布袋子(以防烫伤),放进我的被窝里。放进被窝,可以热整晚,晚上睡觉便觉得十分暖和,抱着它一觉睡到天亮,满满的幸福感。早上起来将水倒出来还可以洗漱,一举两得。” “汤婆子”温暖了王先生的童年,伴随着的,也有对外婆的回忆。 后来外婆告诉他,这是她出嫁时的嫁妆,家里传下来的,因为保温效果好,易于保存,还不容易损坏,到如今,久到连她也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这个陪伴了她大半辈子的“汤婆子”,如今,外表早已褪去光泽,甚至有些铜锈,却不妨碍使用。 “汤婆子”,除了是温暖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地位和财富。 “50多年前,谁家有‘汤婆子’,就是大户人家。”今年65岁的袁女士是横村镇柳茂村人,小时候没有热水袋,没有电热毯,没有电暖器,更没有空调,“汤婆子”是所有人梦想中的保暖用具,每当看到家里有“汤婆子”的小伙伴,就羡慕得不得了。 “汤婆子一般都得找铜匠订制,有圆形的或是椭圆形的,带花纹或是不带花纹,都能做出来。”袁女士回忆,有花纹的汤婆子价格偏高,表面光滑的那种价格稍低,都得好几块钱一个,寻常人家是买不起的,在那时候算得上是奢侈品。 上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价格亲民、实用性强的热水袋几乎成为人手必备的取暖用品。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传统的取暖用具,电暖器、空调等功能全面、使用方便的现代化取暖用具走进千家万户,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青睐。“汤婆子”,这个曾经为富贵之家所用的小暖具,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虽然我们现在有了更好的选择,但是几代人的回忆确是无法取代的。”如今,王先生家早已装上空调,不论酷暑还是寒冬,只要打开空调,就能拥有一个好的睡眠,而儿时的“汤婆子”早已不知踪影。 暖手火熜寓意好 乔迁嫁女少不了 说起“铜火熜”,相信许多家庭中至今仍能找到它的身影。由黄铜制作而成的圆圆身子,底部空心用来堆放炭火,镂空的盖子常被雕刻成花纹,还有一根把手能将它握在手中,似怀揣着一个小小的太阳。 铜火铳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辞海》中解释说:“冬天暖手的小炉,多为铜制。” 古代三五文人常常围炉夜话,围炉读书,形单时怀抱暖炉,关上门窗,寒流、喧嚣、一切芜杂都关在门外,深度思索,可以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冲动;多一份睿智,少一份浮躁,真是别有一翻情趣。 据专家考证,铜火熜是从火盆使用中演变过来的。到了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成手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手炉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灸火”。在明清时,手炉制作达到了高峰,我们从存世的实物、史料及文字、书画作品中,可以寻觅到佐证,中国手工业日用小五金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变迁中。 “我们小时候铜火熜是冬季家中必备的取暖物件。”60年代的吴阿姨说起儿时取暖的记忆,不禁思绪连篇。“一到冬天,妈妈就会把火熜拿出来用,早上把炭烧红放进去,用一层炭灰铺在上面,这样不会太烫手,还能一直维持着温度。”等到有点凉了,就用个小棍把火熜里的炭火拨动一下,火熜又恢复了刚开始的热度,如此往复,直到用不到了,就用炭火灰把炭火盖起来,只余微弱的火星到第二天继续使用。 过去嫁女儿时,火熜也被当作嫁妆一同带入夫家,寓意红红火火,而今随着电热毯、充电式热水袋等新式产品的出现,火熜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前年搬新家时也买了一个火熜带入新房,寓意往后的日子也能红红火火。”吴阿姨补充道。 虽这些老物件已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但这些有关取暖的回忆却历久弥新,有些带着独特的炭烤味飘散在岁月里,有些则只存在于泛黄的相片中,唯一不变的是这一份共同的乡愁。 |
原标题: 冬日闻火回忆暖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