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的味道(五)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10月27日 08:00:28 |
它们是桐庐的“网红”食物,也没什么特别时髦的材料调味,但人们都说老底子的味儿最迷人。的确,人间有味是清欢,在这些个平凡中的美味中,透露着老底子的桐庐味道。
番薯干 番薯干,是小时候最爱的零食之一。 满满装一口袋,边玩边拿一小块慢慢嚼,又甜又软糯,很是享受。 桐庐多低山丘陵,种植番薯得天独厚,番薯是很常见的农作物。儿时,自家晾晒的红薯干,成了最主要的零食。 外婆晒番薯干,专挑我们这里最出名的就是红心番薯,甜度高,软糯,做出来的番薯干口味也特别好。将番薯洗净以后去皮,放入蒸锅里,蒸30分钟,关火后,不能急着开盖,还得在锅里焖上15分钟。在红薯稍微晾凉之后,切成厚度均匀的番薯片,一片一片地摆放在米筛上。 接下来的任务就交给太阳了。将番薯片放在阳光充足并通风的地方晾晒,经过1天的晾晒,番薯片的表面已经很干爽了。 儿时的我们每天盼着看着,偶尔还会急不可待地偷咬上一口。经过3~5天的晾晒,番薯条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水分了,成了番薯干。将它在阴凉处保存好,要吃了放到饭锅上蒸一蒸便是。若是外公起了兴致生起一盆炭火,在炭火上烘烤一根,可以咬好久呢。 如今,愿意自己做番薯干的人家越来越少,但是合村乡高凉亭村的番薯干仍保留着这份纯粹的美味。 合村乡远离闹市集镇,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所以这里种植的红薯品质高,使得素有“长寿食品”的番薯在这里得到了新生。合村蕃薯干因制作工艺独特,选料、造型讲究,烤制精细,口感鲜甜,色泽金黄透亮。再加上蕃薯本身又是绿色食品,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各地上门求购烤薯干的客户络绎不绝,为合村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过去,合村人自种的蕃薯吃不完,贮存到冬天用炭火熏烤成“蕃薯干”,逢年过节才拿出来招待贵客。故有“爬山当棉袄,辣椒当油炒,薯干当蜜枣”的令人心酸的民谣。 合村番薯干在制作时选择肉色浅桔红、粗纤维少、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的品种,把新鲜薯块放人容量为15千克左右的通气箩筐,互相架空叠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白天在太阳下晒,傍晚收拢。经晾晒糖化处理的原料薯用清水淘洗干净,沥水后人锅隔水蒸煮1个小时以上,再闷锅1个小时。人工将熟薯去皮,削去头尾多纤维部分,挑去根毛和黑斑。把成型的卵圆形薯块置于不锈钢烤架或细竹架上,避免互相粘连,在110~120度下烤3~4小时,每小时翻转一次。烤至整块色泽由薯肉本色即浅桔红转成鲜艳的琥珀红,表面出现光泽,并有少量糖水渗出时为达标。香甜的红薯干,有着韧韧的嚼劲,吃起来就停不下口。 板栗 秋风送爽,硕果满枝。眼下,正是板栗收获的季节。 素有“板栗之乡”称号的百江镇,山高坞深,山体绵亘,重峦迭嶂,溪涧纵横,幽谷深壑,是我县林业重点乡镇。百江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00毫米,光照适宜,南热同步,四季分明,具有板栗生长良好的自然生太环境。 走进百江,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大大小小的板栗树,枝繁叶茂,一颗颗毛茸茸的板栗悬挂在枝头。 据当地种植户介绍,每年板栗8~9月果实成长期,10月摘果。百江的板栗粒大丰满,光泽红润,肉白香甜,品质最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初秋,就是打板栗、吃板栗的时节。板栗作为木本粮食,有丰富的营养,果实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其含量大体与大米小麦相当,且粉质细腻、支链淀粉含量高。也含有钙、铁、锌、维生素E、核黄素、维生素C等微量元素。既可生吃,又可熟食、炒食。生吃,香甜爽脆,风干则甜度更高;熟食则可炖鸡、烧肉,味鲜香甜;糖炒栗子,则香甜糯绵,风味独特。 2003年,百江镇板栗合作社成立。合作社组织种植户和贩销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共同体。并对板栗进行深加工,产出的品牌“桂花板栗”经装袋真空包装,大都销往桐庐县城市场。 近年来,百江镇因地制宜,利用低丘缓坡大力发展板栗生产。推广板栗优质丰产载培技术,加快板栗经营机制的转变,积极引导农民多种要素投人板栗基地开发,使全镇板栗的产量、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1年板栗面积达733公顷,其中种植面积67公顷以上的村2个。已投产见效面积达533公顷,板栗投产面积逐年扩大,成为百江镇农业经济一大支柱产业。 一到秋季,街头巷尾,空气中飘荡着糖炒栗子的香甜,这是大伙儿盼了一整年的滋味。“老板,刚炒的吗?来一包。”买一包热乎乎的炒栗子,去秋游,去登山,去野炊,都是最佳伴侣。
山核桃 “白露到,竹竿摇,满地金,扁担挑。”山核桃是我县山区农民主导产业之一。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风味,为高档坚果。 我县山核桃果实主产于分水镇、瑶琳镇、百江镇、钟山乡、合村乡等地。 市民钟先生家住在瑶琳镇百岁村,外婆家有半座山头的山核桃树。每年9月,钟先生都要与家中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帮着外婆打山核桃,扁担、竹竿、麻袋一样不能少。 “我们这儿的山不高,山核桃树也不高,打山核桃是一件相对比较安全且有趣的事儿。”钟先生说,基本不用爬树,只要拿着长杆站在树下打即可。 打山核桃是一门技术活,首先在山坡上,人得站得稳,眼要看得准。这还是一项体力活,别看竹竿细,举着5分钟就让你知道它的重量,何况还得不停晃动把山核桃打下来。 兄弟姐妹齐上阵,打的打,捡的捡,一天下来,能打个五六百斤新鲜山核桃。除去卖给合作社的,钟先生的外婆会留下一部分拿去加工,分给自己的孩子们。 椒盐炒制、奶油炒制、老锅炒制;椒盐手剥、奶油手剥;水煮烤制……越来越多元化的品种满足了大众消费日益刁钻的口味需求。 钟先生还是最爱奶油味的手剥山核桃,原因很简单——剥起来不麻烦。在制作过程中经过前期的处理,每颗山核桃都非常好剥,剥出的果实又大又完整。 据悉,山核桃果实为优良的干果和木本油料,果仁香脆可口营养价值极高,是糕点佐料。果仁含脂肪油34~36%,其中90%以上属于亚油酸,药用价值很高;含蛋白质20%,为高营养木本蛋白质,具有独特保健功效。有润肺滋养、益胃、养颜、乌须发等作用。山核桃还以“保健佳果”、“人药果王”享誉,对人体的脑垂体胰腺、性腺功效卓著,可促进人体核酸蛋白质合成,加速人体伤口愈合助长人体生长发育。经常食用,可增强体质抵御寒热,增长记忆,更能润肤美发保养容颜、孕妇安胎产妇康复婴儿发育,山核桃是男女老少病弱皆宜之果。 龙须面 “龙须”,顾名思义就像龙的胡须。不仅形似,且名字也带吉祥喜庆之意。相传在明清年间,本地就有龙须的制作工艺。传说,从前有条龙到民间降生投胎,从土里钻出时,刚巧钻到一位正烧火做饭的厨娘裙下。厨娘生下一子取名“龙吟”,后广传为龙吟秀才。龙吟在一次吃到这种由淀粉制作的丝状食品时不由赞道:“这是上天的龙须啊!”由此得名。 在横村镇,大多数农户都有自晒番薯龙须面的习惯。从十月底开始,农户家陆续忙碌开了。 制龙须的制作是由多道工序组成,首先将地里挖来的蕃薯洗净、用机器碾碎,淘洗成脱渣的白色淀粉,这就是制作龙须面的原料。 再用水将淀粉稀释,充分搅拌,调制成汤水状液体。将淀粉汤一层一层舀到蒸笼里完全蒸熟形成淀粉饼。用特制木架将淀粉饼夹住,不使其移动。用特制铁刨根据客户粗细需要刨成丝。然后把丝折好放在竹篾排上或烘箱中,晒干或烘干成型,即为成品龙须。龙须做成菜,以其柔嫩富有嚼劲而讨人喜欢。 莪山畲族乡的那道炒龙须在食客口中可谓是颇负盛名。这道菜需要原料蕃薯龙须300克、肥膘肉、猪瘦肉、老豆腐、小葱、黄酒、酱油、精盐、味精、鸡汤色拉油各适量。先将蕃薯龙须用温水浸泡至5分钟,捞起沥干;肥膘肉切成指甲状小片块;猪瘦肉切成丝;豆腐切成小片;小葱切成葱花;酱油中调入黄酒备用;再将炒锅加油烧热,先将豆腐片两边煎黄捞起备用,锅内留油放入肥膘肉熬猪油(肉油勿熬光),然后投入肉丝煸炒散,加煎好豆腐片、加调好酱油炒匀,再放入蕃薯龙须翻炒,边炒边在龙须上撒加鸡汤,翻透炒散至熟,加味精、葱花即可装盘上桌。此菜系我县莪山畲族农家特色菜肴,色泽红润,吃口软滑,味道鲜美。这道菜,非常考验厨师的技艺,火候把握不好就容易坨在一块。在农村,过时节、办嫁娶这绝对是必上的菜色。 秋冬季的火锅,龙须绝对是最佳拍档。好的龙须久煮不糊,越煮越筋道。一大家子只要这么一只锅,将青菜、大白菜等洗净了,边涮边吃,吃完了再下一把龙须,热腾腾的别提有多舒坦了。 记者王仪楚/文记者黄强单佳铭见习记者邓晓忠/摄周阳/制图
|
原标题: 老底子的味道(五) |
作者: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