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桐庐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8月26日 08:46:52 |
作 者:王樟松 皇甫汉昌 出版单位:中国文联出版社 南北朝时,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谢灵运来到桐庐,写下了《初往新安至桐庐口》《富春渚》《七里濑》等诗,对七里泷一带的山水风光有着较为出色的描写:“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与谢灵运同时代的任昉也写有《严滩》一诗:“群峰比峻极,参差百重嶂。清浅既涟漪,激石复奔壮。神物徒有造,终然莫解状。”七里泷之水是既清浅又奔壮,是秀美与壮美的有机统一体。到了唐代,洪子舆、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等,共90多名诗人来过桐庐写有桐庐诗,包括曾在睦州做过官的刘长卿、杜牧、许浑等。南北朝以后一直到清代,先后有1000余位诗人曾经到过桐庐。2015年6月,我县还被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授予“唐诗西路”,为桐庐人文又添一块金字招牌。 山的俊美、水的灵秀,孕育了世世代代的桐庐人轻灵翔动的鲜活个性,可谓地灵人杰。在唐代诗坛,桐庐有“官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的著名诗人方干,开发澎湖的分水诗人施肩吾,为白居易推崇的分水诗人徐凝,“一门三进士,祖孙皆诗人”的“三章”(章八元、章孝标、章碣),以及流寓桐庐的严维、罗甫、喻凫、贯休,迁居桐庐的皇甫湜、罗万象等,他们在《全唐诗》里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唐诗西路”在学术界得到了公认,主要原因在于“唐诗之路”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地位,在于它的学术价值、遗产价值和现实意义。《唐诗桐庐》的编辑出版,进一步彰显了桐庐地方文化特色,丰富“人文桐庐”,建设“文化名县”,为桐庐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实现文化元素、经济业态与城市风貌的互融互动、共进共赢。 “唐诗西路”构建了桐庐山水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一条文化品位很高的人文旅游和风光旅游路线,王樟松和皇甫汉昌历时三年,利用业余时间编著的《唐诗桐庐》,丰满了“唐诗西路”品牌,对提高桐庐知名度、优化区域环境、增加全民文化素质、促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唐诗桐庐》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全书365页,22万字,分四个篇章,分别是“穿行在唐诗中的桐庐人”、“行吟在桐庐山水中的大唐诗人”、“唐代桐庐诗人诗辑”和“《全唐诗》中桐庐诗选”。第一篇介绍唐朝时的17位桐庐诗人,第二篇介绍行吟在桐庐的52位著名唐朝诗人,第三、四篇分别是唐代桐庐诗人诗辑和《全唐诗》中的桐庐诗选,共参考了23种文献资料,光目录就达19页,可见作者倾注的心血。 |
原标题: 唐诗桐庐 |
作者: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