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阑珊处 立夏款款来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5月05日 09:53:40 |
![]() 立夏之美,在于希望。立夏之美,在于成长。
在经历了一整个春天的蛰伏, 万物在夏日第一缕阳光的召唤下,纷纷开始崭露头角,活动筋骨,呼吸空气,汲取养料。 这是一个万物繁茂的时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夏时之计贵如金”。在这个初夏的季节,世间一切都是欢欣的模样。太阳没有那么刺眼,晚风中都带着凉意,立夏,是一个兼具着春日羞涩和夏日繁盛的节气。
A 立夏,这个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的节气,预示着春季到夏季的转换,是夏季开始的日子。 尽管在天文学上看来,“立夏”是夏天的开始,但在气象学意义上理解的夏天,则是需要平均气温连续5天超过22℃。按往年的气象资料显示,桐庐这个“四月节”还没有正式进入夏天。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与此同时,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所谓“四月插秧谷满仓,五月插秧一场光”,则是告诫人们不要懒惰蹉跎,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行动起来,只有把握农时,辛勤劳动,努力耕耘,才能丰衣足食。 所以,在这个万物繁茂的日子,古人对此充满了虔诚,人们用极大的热情和隆重的仪式,来迎接夏天的到来。 据记载,周朝时,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古时,称体重是民间在立夏时的传统习习俗。立夏称体重的习俗也叫“立夏秤人”,那么立夏为什么要称体重呢?据老一辈人说,小孩子在立夏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会消瘦,也不会得病了。 “立夏秤人”是关于小阿斗的故事。 相传三国时刘阿斗是赵子龙在长坂坡从曹军百万大军中救出来的,因阿斗母亲已投井自杀,刘备把阿斗带在身边。后来周瑜施美人计,刘备遂娶吴王孙权的妹妹为继室。刘备要出征,带着阿斗很不方便,就把阿斗交给孙夫人抚养,那时,孙夫人住在吴国,那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让孙夫人抚养阿斗,既平安又放心,于是,刘备准备了许多礼品,特地做了许多蒸饼,装成20担,层层相叠,中间用青菜叶子隔开,由赵子龙护送去吴国。 到吴国时正好是立夏节。孙夫人一见白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欢喜。但孙夫人也有顾虑,毕竟是晚娘,万一有个差错,不仅夫君面上不好交代,在朝廷内外也会留下话柄。美丽聪明的孙夫人想了一个好办法:今天正是立夏,用秤把阿斗在子龙面前称一称,到翌年立夏节再称,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打定主意后,将小阿斗过秤。赵子龙觉得新鲜,也顺口讲了一句吉利话:“娘娘,孩子钩住了,准平安,养得好。” 从此,每年立夏,孙夫人把小阿斗称一称,向刘备报平安,因而在江南一带就形成了立夏称小孩的习俗。 B 在桐庐,立夏是一个关于“美食”的时节。 立夏吃炒面是合村乡一项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据乡里的老人介绍,吃炒面可防止人“疰夏”。说起这炒面,可不一般,说法也很有趣。炒面时要放笋,寓意小孩快长高;要放白豆腐,寓意着夏天晒不黑。 在瑶琳镇,出嫁的女儿有“送立夏”的习俗。瑶琳镇高翔村的黄女士已出嫁7年,她说,新出嫁的女儿要连续送三年立夏糕饼和猪蹄膀。尽管已经过了三年,但是黄女士每年到这个时候,还照常提点东西回娘家看一看。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每到立夏,“蛋”成了行俏品,“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煮茶叶蛋,这是家住县城的闻奶奶交给老伴的一项立夏任务。爷爷不会做饭,但是因为闻妈妈老伴多年的指导,煮茶叶蛋的技艺已是炉火纯青。 茴香、茶叶、桂皮、生抽、老抽、糖,这几味调味料必不可少。在煮的过程中,还要将已经煮熟的鸡蛋轻轻敲碎,“敲蛋的动作要放轻,出来的纹理才会好看,浸泡时也容易入味。茶叶蛋做好后,在卤汁中浸泡一个晚上味道会更好。”如今,说起煮蛋,爷爷可是一套又一套。 闻奶奶笑着摆摆手,“现在都不许我插手了。”每年,老俩口会将煮好的茶叶蛋提前给三个子女送去,圆圆溜溜的鸡蛋是长辈们对子女生活圆满的祝福。 C “立夏尝三鲜”指的是在立夏这天品尝时鲜。所谓的时鲜具体指哪几样食物,各地的说法也不同。但是一般都有“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 所谓“地三鲜”即是长在土里的“鲜”,一般常见的有蚕豆、苋菜和笋。 立夏时节,挑选饱满的豆荚摘下,剥出蚕豆,无论是简简单单地炒咸菜,还是和咸肉、糯米一起蒸,开锅都是一股扑鼻的清香,令人食指大动。而且蚕豆又叫发芽豆,立夏吃豆,讨的是“发”的彩头。 红苋菜也是“透骨新鲜”的时令蔬菜,民间更有“立夏的苋菜鸡肉香”的说法。将苋菜吃完,端起菜盆将汤汁一饮而尽,取得是“红”运当头的彩头。 还有一味“地鲜”就是立夏时节漫山遍野的笋,被誉为人体垃圾的“清道夫”,在夏天孕妈妈尤其适合食用竹笋,因为竹笋对孕期手足心热、心烦气躁症状等有辅助治疗功效。立夏吃细细长长的小笋,寓意着整一年腿脚有力。 所谓“树三鲜”自然是长在树上的“鲜”,一般常见的是樱桃、枇杷、杏子。 显而易见,这些都是这个时节刚刚上市的新鲜水果。 而说到樱桃,很多桐庐人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恐怕就是百江镇双坞村的樱桃了。一边欣赏山光水色,一边采摘原生态的樱桃,别提有多惬意了。 樱桃中铁的含量较高,每百克樱桃中含铁量多达59毫克,居于水果首位,味甘,性温和,能益脾胃,滋养肝肾,是换季时节不可多得好味。 所谓“水三鲜”顾名思义是生长在水中的“鲜”。“水三鲜”的种类因地区不同差异较大。在桐庐,此时正是“桃花流水鳜鱼肥”最应景的时刻了。鳜鱼肉白细嫩,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硫胺素、核黄素等多种营养成份。不论是清蒸,还是浓汤,都是开席的重头嘉宾。 还有螺蛳、河虾、石斑鱼……从小长在富春江畔,自然有了舌尖上的“立夏”。 其实这类“三鲜”现在一般一年四季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但在时令享受这些美食更增添了一份鲜美。 关于“立夏尝三鲜”,据说是古时候皇帝来江南,就用这“三鲜”来伺候。康熙皇帝还有将樱桃“先进皇太后,朕再用”的佳话流传民间。立夏之日,古时天子率公卿大夫在都城南郊举行迎夏之礼,并着朱衣,以符夏为赤帝之意,同时以生肉、鲜果、五谷与茗茶祭祀古帝。此习俗流衍至民间,便有立夏尝新之举。后来慢慢发展成立夏尝三鲜的习俗。立夏尝三鲜又称为“立夏吃三鲜”或“立夏见三新”。 D 在桐庐,吃乌米饭是立夏不可或缺的重头戏,每到这时,家家户户都会连吃好几天那黑得晶晶亮的乌米饭。 其实乌叶并不乌,青翠欲滴,有一股草本香。乌饭树原名南烛,古称染菽,属杜鹃花科常绿灌木,因人们有每年阴历三月初三用其叶蒸乌饭食用而得名。 周日,记者走进江北综合市场,却寻不到乌叶的摊位。 “乌叶有没有?”一位摊主为记者解了疑惑:“一大早就被抢光,你要找得碰运气了呢,明天赶早吧。” 看这行俏货,还得“抢”呢! 家住县城的钱玉花每年都要做一大盆乌米饭,“夏天,女儿、外孙容易招蚊子,多吃乌米饭防蚊。”乌米饭包白糖怕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吃法了。除此之外,制作略微费时咸味乌米饭,与咸肉、春笋、香菇混在一起炒一炒,也不失为一项好选择。 为了制作这道传统美食,周末,钱阿姨特地约了小姐妹们上山去采叶子。大家一边说笑,一边上山,“要做成正宗的乌米饭,最重要的是采到鲜嫩的乌叶。”她熟门熟路地带领大家走过一段山路小路,不一会儿她就发现了乌叶树。 要找到乌叶还真得有一双慧眼,因为在外行看来,那树叶和周围许多树种的叶子区别并不大。而且乌叶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有的地方只是零星分布,一路下来,乌叶有的长在小道旁,有的在山坡上,有的在灌木丛中。钱阿姨凭着经验,花了两个多小时才采够了树叶,大家就起程回家。 回到家,姐妹们又开始忙活了,先把老叶挑拣出来,再仔细泡洗干净,接着就到了关键步骤——捣烂。钱阿姨说,用石臼捣才能彻底,汁水才会更丰富。只见她挽起袖子,顺着人工石臼的石柱上下起起落的间隙翻搅着树叶,很是从容。 忍不住上前试一试,这可绝对是体力加技术活,没有十几下,手便酸得抬不起来了。 把树叶捣好了放进大碗里,加水过滤去渣,用汁水浸泡糯米。等上几个小时,待糯米浸透了就可以捞起放蒸锅里蒸熟,亮晶晶、乌黑黑的乌米饭就做好了。一系列动作,钱阿姨一气呵成。 | |||||||||||||||||||||||||||||||||||
原标题: 春意阑珊处 立夏款款来 | |||||||||||||||||||||||||||||||||||
作者:记者 黄 强/摄 王仪楚/文 部分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通讯员 曹敏捷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