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别样年味(中) |
http://www.tlnews.com.cn/ 2018年02月10日 09:12:21 星期六 |
时光近岁终,除尘挂灯笼,蒸煮旧时光,举联闹春红,翘首期盼中,新年味愈浓! 却闻得—— 不知哪来的冻米糖香气,沿着时间的痕迹悠悠飘来,这便是年的前奏。 白嫩的豆腐、浓醇的土烧、香甜的麻糍、松脆的油芰……记忆深处的“食光”呼之欲出,舌尖上的年味最是“勾魂”。 “小时候,我的听觉特别好,刚到腊月,我就听到了,新年的脚步声,爆竹声声,噼噼啪啪,我十分激动。” “小时候,我的嗅觉特别好,才过祭灶,我就闻到了新年的气息,煎炒烹炸,香味扑鼻,我醉心不已……” 腊月之后,桐庐各处便开始忙活起来,为着年货做足准备。于是,各类年货小吃竞相登场,将过年的温暖回忆逐渐唤醒,将美好的时光频频倒流,让每一个游子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带着传统春节深深印记的桐庐年货小吃,各处便有各自的特色,此处,我们择取几种,感受舌尖上的桐庐年味。 冻米糖 最甜的年味 冻米糖,是辞旧迎新的传统小吃。江浙一带素有过年制作冻米糖的风俗。2月8日,临近春节,家住瑶琳镇后浦村的黄世杰、袁晓夫妇正在熬制麦芽糖、翻炒米花,用传统工艺为孩子们准备些冻米糖。 黄世杰说,冻米冻米,制作冻米最佳为大冷天气。早在好几个礼拜之前,将糯米清洗干净,蒸熟至捏搓蒸米,手感柔软无硬心米方可。蒸熟在室内晾上两三天至糯米不粘手,一搓即散,变硬的糯米即为冻米。 搓好的冻米便放在太阳下晒干,颜色为半透明才好。一般来说,冻米越干越好,特别是头一年的冻米做冻米糖是最好的。 冻米进行炒制或者油炸均可做成米花。一般用白沙或者盐翻炒,也便是利用白沙和盐的导热使炒米受热均匀,不容易出现一些炒煳一些还没熟的现象。 待炒米炒至微黄,发起开花后,立即铲出,分离。 相对而言,冻米油炸会简单得多,冻米下油,笊篱捞起,沥油放晾,馋嘴的孩子们会迫不及待抓上一把,乐呵呵地一口塞。 图省事,黄世杰现在也不做麦芽糖了,而在早前,都是自己手工熬制的。 番薯入水熬煮,其内淀粉析出。此时捞出番薯,加入麦芽,慢火收汁。滤去残渣,继续熬制,汤汁逐渐成为粘稠的麦芽糖。 熬好糖后,另加点白糖,放少量的熟菜油,这样做出来的冻米糖会更松脆,按量放入炒米、花生、芝麻等,搅和拌匀,动作要快,拌成一大块时立即出锅,放至四方豆腐架内,用木榔头拷压,并用榔头的一端轻轻地敲击糖的边缘,直至糖块平整再翻面,重复压一遍。一定要压实方可去除木框。稍冷却,便用洗净的菜刀切成长条形,再切成薄片。切好的冻米糖晾凉后码放整齐,装进生石灰缸里,也即生石灰上方铺着多层报纸或草纸,加盖密封,以防受潮变软。 黄世杰做冻米糖有近20年了,每年冬天都会做一次,除了冻米糖,还有爆米糖、爆苞谷糖、年糕糖、番薯丝糖、芝麻糖……旧时,这些都是春节期间招待客人的好货。 农家腊酒 迎客来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无酒不成席,更何况是春节呢? 其实,酿酒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然,桐庐好多村至今还保留着酿烧酒的习俗。这可是一种高浓度的酒精饮料,一般有五六十度,酒味浓郁,口感醇厚,饮后回味无穷。 在江南镇环溪村有一户吊酒世家,祖祖辈辈都在为环溪村及周边村民上门酿酒。传到这一辈的是周德琨,但他已至“退休”之年。他不希望酿酒这一民间技艺偏安一隅,任其消失。 一说起如何酿酒,周德琨便如开了闸的水库——滔滔不绝。周德琨说,酒好不好,第一步就看酒药,也就是白药。他可从来没买过。 春末夏初,农村的田里或水沟有一种高不过膝,籽小红色的植物,便是“辣蓼草”。 周德琨的经验是一定要选择细秆红叶的那种,将其花与浸水早米混合,入石臼捣烂,搓成小球,静放草秆上,再覆以一层,中间留空。小球自然发酵两日,变白,便成。后暴晒,密存。 看着不难,实则费时费力,而这项技艺目前也正面临着行将失传的处境。 下一步就是做酒槽。最好选用当年新出稻谷(选用玉米、小麦、小米也可)。稻谷入滚水至熟,摊凉拌入白药。发酵后入大缸,中间挖洞,表面按平,再覆层白药粉,并洒凉白开。 冬天的发酵过程可是非常怕冷,需充分做好保暖工作。缸口密封且要盖上好几层的棉被,一个月左右掀盖。开盖霎那,酒香扑鼻。但这并非就能判定这酒算是酿成了。 要判断酒槽发酵是否“到门”,可是个技术活,需要通过看、闻、品来判断。可用打酒提子兜起一点,先看花头,散泡要是愈大且不易散,就说明酒精度愈高;再闻,气味清香不刺鼻才合宜;最后品尝,抿一小口,用经验判断。 最后才是真正的酿酒,将完成发酵过程的酒糟倒进酒甑里,加入冷开水。酒甑上放一个刚好套住酒甑口的铁环,环的上部便是一个槽,一端还有个壶嘴口,这个壶嘴便是出酒用的。并在上倒置一个锡桶,桶内水需不停地舀进舀出,以保持锡桶内壁低温。于是酒糟遇热汽化,又碰到相对低温的锡桶内壁急速凝结成小水滴,顺着铁槽随壶嘴口流到酒坛里,流出的即是农家土酒。 (下转3版) (上接2版) 麻糍上前 贺喜拜年 俗话说:“麻糍上前,贺喜拜年。”圆圆的麻糍寓意圆满幸福和五谷丰登。所以必不可少的过年习俗便是打麻糍,左邻右舍相约一起,打好麻糍馃揪个小圆球,芝麻糖里滚上一圈塞嘴里。这是合村乡合村村黄小杉儿时最幸福的时刻。 打麻糍那日,村中炊烟袅袅,空气里全是糯米的香味。从一大早开始,一户户便轮流着打麻糍。 小杉记忆很清晰,爷爷会将蒸好的糯米连同木蒸端到村中洗净的大石臼处,两个力大者将近30斤重的“丁”字形木杵趁热敲打石臼里的糯米。爷爷的手沾凉开水后,便将四散的糯米团翻到中间,有时抹去包在杵上的米粒。直至不见米粒,表面光滑。大伙儿凑一堆,你帮我,我帮你,忙忙碌碌,有说有笑,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和年味融在一起开心极了。 打好的麻糍馃便用搪瓷脸盆装回家,一大群孩子兴奋地尾随其后,伸长了脖子。爷爷揪出一个小圆球,滚上厚厚的一层芝麻和白糖,这芝麻事先需用擀面杖碾碎或放在石臼里碾碎。这热乎乎、香喷喷的麻糍一口下肚,特有满足感。 豆腐,兜福 农村人过年,两样东西不可少,豆腐和猪肉。 江南镇环溪村的邓阿志老人过年都会自己做盐卤豆腐。因为是纯手工,做出来的豆腐会特别香。 邓阿志会提前将拣好的黄豆浸泡两日,浸泡后的黄豆会比干黄豆涨大两三倍。之后漂去杂质,将浸好的黄豆倒入石磨。 推石磨可是个力气活,在“嗨哟、嗨哟”声中,乳汁般的豆浆就顺着石磨流进黄桶中,此时便能闻到浓浓的豆香。后将豆浆舀到豆腐袋内,液态的豆浆就被沥出到底下的木桶中。自然沥出几分钟后,扎紧豆腐袋,用力挤压,直至将豆腐袋中的液体全部挤出为止,再用水沥清,豆腐袋中剩下的就是豆腐渣。 用豆腐渣烧雪菜十分美味。关于豆腐渣刮油的功效,邓阿志还说起了一个民间故事。以前,心地较好的地主会给家里的长工吃肉吃鱼,但是小气的地主就只给长工吃豆腐渣,过了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吃豆腐渣的地主家的花销反而要比其他家的大。老人说这是因为吃了豆腐渣后,胃口大增,一人一顿饭有四大碗可以吃。 接着便是做豆花。将沥出的豆浆烧开烧透,撇去浮沫,这时候可以来一碗豆浆,喜欢甜的就加糖,喜欢咸的就加酱油、榨菜,特别香醇。 待温度开始下降,上面就会结一层皮,用竹竿轻轻挑起来晒干,就是豆腐皮了,可以拿来包素肠,过年的宴席上便又多了一碗菜。 在豆浆中慢慢地倒入盐卤水,此时,豆浆会慢慢地凝结成豆花,豆浆水也开始变清。盖上盖子,静置四五分钟,让豆花沉淀。 以上工序结束便是过豆腐了。将豆花慢慢地倒进豆腐架中,等沥不出水后,把纱布的四角放在豆腐上,放上盖子,其上压重物,待一两个小时后,豆腐内的水分被压干。然后用刀将豆腐切成一块块,放进缸中,加淡盐水,使豆腐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样的保存方法,只能保证一段时间的新鲜,所以要勤换水。 豆腐做成以后,可以有很多的豆腐衍生品,如豆腐泡、豆腐干、臭豆腐、霉豆腐等。 而豆腐泡是本地人常做的,这个也是过年的八宝菜里要用到的一种材料。将豆腐切成小方块,放油锅炸。沸豆腐泡的火候是很讲究的,太热了,豆腐泡就会长出很多的小泡来;火候不够,豆腐又发不出来,沸好的豆腐泡最好是趁热吃,蘸点酱油,一口下去,外松脆内中空,特别香。全部沸好放凉后,就用专用的粗针穿上线将豆腐泡一个个穿起来,二十个左右一吊,挂至干燥通风处。 油芰 炸响日子的红火 油芰入锅炸,也即“沸油芰”,这吱吱作响寓意这来年大伙儿的日子红红火火。 在莪山畲族乡的寻找年味路线中便有“沸油芰”。做油芰的参与性很强,因为简单。面粉与放入芝麻、盐、糖、水混合,也要加点盐卤豆腐,这样做出来的油芰才会“发泡”,味道更酥脆。 面团翻揉后,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薄片,切长条,中间斜割,使切出的薄片呈细菱形。中间戳洞,拿住菱形条两端长的一角往中间的洞里钻,一拉,中间便出现一个绞花。 待油温差不多后,便将案板上的油芰撸一把下油锅,油芰自然分开。等油芰浮于上层,双面沸至金黄色。油芰放冷后,就可以装到袋中或缸里密封保存了。 除去春节,旧时人家在嫁娶之时,油芰、冻米糖、芝麻和花生要一起放在新娘子的铁皮箱里,热热闹闹地闹洞房时,便会南北高唱,讨一样,拿一样。闹洞房的人群会这样喊:“脚绞(音“搞”)绞,手绞绞,恩爱夫妻同到老!”这句的谜底便是油芰。这时,陪着女方来的陪婆就要从箱底拿出油芰来撒给闹洞房的人。 | |||||||||||||||||
原标题: 体验别样年味(中) | |||||||||||||||||
作者:记者 黄蓉萍/文 黄 强/摄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