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村乡大山里的“番薯妹子”(三)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11月29日 08:32:46 星期三 |
为了突破“标准化”生产的瓶颈,她打响了农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硬仗。合作社从此改收番薯干为收生番薯,而社员也无须“家家生炉子”烟熏火燎通宵烤薯干,他们只要种好地里的番薯就行了。转型升级,促进了番薯产业快速发展,农民真的从番薯地里挖出了“金元宝”! 2006年,桐庐高凉亭薯业专业合作社引进的新品种地瓜获高产,最高产量达到亩产2500余公斤。农户用新品种地瓜烤制的番薯干特别香糯,嚼上一口,美味十足! 番薯产量提高了,番薯干“卖难”问题也解决了,社员们种植番薯、制作番薯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不但把能利用的山地都利用起来种植番薯,而且不少农民还到外面村子租地来种。每到冬日家家户户烤薯干,虽然辛苦异常,但收入“水涨船高”,要求入社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了。 为了把村里的番薯产业做大做强,社长毛亚君又确立了新目标,那就是让高凉亭番薯干“走出桐庐,走向全国”。她抓住人们崇尚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的消费心理,注册“高凉亭”商标,并通过技术攻关,在番薯干加工工艺、真空包装等方面取得突破,设计富有特色的产品外包装……通过合作社统一销售,产品销往杭州、上海、江苏、宁波、青岛等大城市。风味独特的番薯干,受到了城里人青睐,销量年年大幅攀升,社员平均收入提高3000余元。 小薯干有了大市场,可社长毛亚君的眉头却又皱起来了:要把番薯产业做大,合作社发展路上却趴着一只大大的“拦路虎”,那就是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 原来,有了薯业专业合作社后,高凉亭番薯的品种能统一,种植模式能统一,收获的季节也能统一,可番薯干的制作手法却无法统一:农户各家各户生产的方式,使得高凉亭番薯干的制作手法上存着差异,制作过程中的火候也会有差异,产品的色泽、口感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这情形让毛亚君感到忧心:如果产品制作无法统一标准,将直接影响高凉亭番薯干的商品性,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大呼隆”的生产方式,能让高凉亭番薯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吗?能打响“高凉亭”品牌吗,高凉亭薯业的发展之路又能走多远呢? 2012年,为了突破“标准化”生产这一发展瓶颈,作为桐庐高凉亭薯业专业合作社社长、桐庐益乡源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毛亚君,打响了企业转型升级的硬仗。 在县里和乡里的大力支持下,她征地造厂房,总投资600余万元,引进新设备、启用新工艺,一改原先各家各户“生炉子”的生产模式为企业收购生番薯统一生产。如此一来,合作社变收番薯干为收生番薯,而社员也无须烟熏火燎通宵辛苦了,他们只要种好地里的番薯就行了。 在此基础上,毛亚君还在“技术进步”上做文章,把高凉亭番薯干原先的真空包装改为简包装。 这一“改”使产品的保质期没变,但味道更淳美,土味更浓,产品优势更明显,也更受客户的青睐了。 有意思的是,标准化生产的番薯干不仅赢得城里人喜爱,连本地的农民也喜欢。许多农民过春节都买企业生产的番薯干送亲戚:“来!尝尝我们的高凉亭番薯干!” 企业转型升级实行“标准化”生产,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2013年,毛亚君的企业加工番薯干超过600吨,实现销售收入近1000万元,农户实现户均收入超万元。合作社严格执行“二次返利”制度,即年终结算后,拿出80%的利润,给社员按照出资比例和农产品收购数额返利。当年合作社共返利35.9万元,平均每户返利2200余元。社员们很开心:“我们在番薯地里挖出‘金元宝’了!”
|
原标题: 合村乡大山里的“番薯妹子”(三) |
作者:记者 方赛群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