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明新时尚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9月23日 08:47:44 星期六 |
中国画城·潇洒桐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见闻之二十 踏着秋天的脚步,穿城郊、访山村、进农家,一个个清新洁净的村庄,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令人深切地感受到,桐庐农村垃圾分类,正重塑乡村,“分”出文明新时尚。 秋风习习,旧县街道西武山村一家小店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店家柴玉萍开玩笑地说,自家小店的生意都被“鸡毛换糖”“抢”去了。 早年,义乌靠货担郎们“鸡毛换糖”挑出了一条致富路。而柴玉萍说的“鸡毛换糖”,是一个店名,“店小二”就是村干部——村民将自己家里或路上捡来的垃圾,到“鸡毛换糖”店换生活用品。 顺着柴玉萍手指方向,百米之外的“鸡毛换糖”店店面普通,每个月的三个兑换日,柴玉萍几乎从未缺席。原来,柴玉萍家有个专门堆放废品的小屋,酒瓶、塑料瓶、塑料袋等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废品变用品,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高了,环境越来越好了。”柴玉萍并没有因为生意被“抢”而不高兴,心里反而喜滋滋的。 “50只塑料袋兑换鸡精一包,20个塑料瓶兑换牙膏一支,10节旧电池兑换酱油一包……”村妇联主席陈彩霞介绍,兑换时间为每月的10日、20日和30日,换来的可回收垃圾被送到废品回收站,实现废弃资源的再次利用。 垃圾也能换东西?刚开店时,还有老百姓不相信。但一年左右时间过后,这“一分”、“一换”,不仅逐渐改变了村民乱扔垃圾的坏习惯,还引导村民强化了爱护家园、护美生态的意识。如今,分店也开起来了,而这些兑换礼品都是由村籍商会成员和村民自发集资而来的。 从随手扔到随手分,看似一字之差,却是一场蝶变。更可喜的是,以前是被动分类,现在是主动分类,而且越分越精细。 从旧县街道到富春江镇,黄坡岭社区的智能投放点内不时响起清脆的“嘀嘀”声——老百姓把分好类的生活垃圾放到有称重功能的平台上,刷一下市民卡或身份证,听到“滴”一声的提示音之后,这袋垃圾就投放成功了。 “嘀”一声,意味着系统成功记录了投放人的身份信息、投放时间、垃圾类别和重量,以及所换取的积分。在后续建设的“生态微站”购物就能享受优惠。而生活垃圾被分为四种: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垃圾分类是个环环相扣的过程,老百姓对垃圾分类的自觉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是垃圾分类落实到人的关键。在“鸡毛换糖”与智能投放的背后,目前全县11万户共32.3万农村人口全部参与垃圾分类,源头分类正确率基本稳定在85%左右。
|
原标题: “分”享文明新时尚 |
作者:通讯员 王 芬 记者 滕晶晶 文/摄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