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意见》政策解读(三)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5月24日 08:31:00 星期三 |
“十三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政策举措 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护耕地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期间我国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是4.03亿亩,投入资金5900多亿元,经过整治以后,耕地的质量和产能明显提升。根据国土部提供的数据,大约要提高1到2个等级,粮食的产能大约要提高10%到20%。“十三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任务,首先是确保在建高标准农田4亿亩,力争要建成6亿亩,《意见》在这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政策举措。 一是要整合财政资金,并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资金大体测算了一下,中央和地方加起来,“十三五”期间大约要投入6000亿元,这6000亿如果能够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再建成4亿亩的任务是可以实现的。 二是要全面推进耕地耕作层剥离。这是一个很技术性的术语,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什么意思呢?建设占用了一些好的耕地,它的耕作层是熟化的,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要剥离,剥离以后用于补充耕地造地项目,这样一来就可以改善土壤的条件,加快土壤的熟化进程,提高土壤的肥力,这方面既有工程性措施,也有技术性措施,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 三是强化基础支撑,要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制度,要定期对全国耕地的产能和质量水平进行评价,要完善耕地质量调查与监测体系。 确保坚守耕地数量和质量两条红线的主要举措 粮安天下。我国有13亿人口,解决好吃饭的问题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新战略,这就是确保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同时,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要求,提出要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落实好这个战略,根本的还是要保护好我国的耕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保护耕地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一定要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保护耕地重在守住两条底线,一是耕地数量的红线,二是耕地质量的红线,也就是要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行动,遏制耕地退化趋势,提升耕地的质量。特别是要把最优质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永续利用。这一次的《意见》又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要求。 一是要严格实施耕地的数量保护,通过控增量、挖存量、促集约来减少新增建设占用的耕地总量;既要做到“少占”,还要通过完善占补平衡的责任落实机制,拓展补充耕地的渠道,确保“补足”,守住这条红线。 二是要强调耕地质量保护。创新机制来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推进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剥离再利用、中低产田的提质改造,新增耕地后期培肥改良等措施,大力提升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建好”这个目标。 三是要扩大耕地轮作休耕的试点,落实耕地生态的保护。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明确禁止开垦的区域和地类,来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作用。去年农业部在推动耕地休养生息、促进绿色发展上,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实施耕地的轮作休耕,这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拥护。今年还要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在技术模式上创新,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特别是思想理念基础。 |
原标题: 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意见》政策解读(三) |
作者: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