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匠人——剃头匠(下)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5月01日 07:46:01 星期一 |
其实过去的剃头匠,除了剃头、洗头、修面以外,为讨好顾主,还得拿出一些绝活来为人服务的。比如像脖子落枕这些小毛病,经剃头匠三招五式一弄,还真可以手到病除。 当年,到剃头店剃头去的人,也不仅仅是为了削短头发,其实也是去图一份享受,有的男人把光顾剃头店当作一种“小舒服”来享受,是有一定道理的。剃完头,再修面,再从脖颈至脊背,推推捏捏,拍拍打打,然后挖挖耳朵,一路下来,客人会眯着眼,享受得不得了,最后再递上一块热毛巾擦把脸,剃头的全过程果真是一种美美的享受。特别是当年挖耳朵这门绝活,一个好手艺的剃头匠能把客人挖得浑身酥软,欲罢不能。 据剃头匠王火根介绍:挖耳朵是剃头匠一门传统的技术,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自古就有。我们桐庐六十几年前学剃头的,几乎人人都要学会这门手艺。王火根当年挖耳朵的工具就有10多样,如铰刀、耳扦、耳钩、耳扒、鹅毛棒、钢铗等等。上世纪50年代,剃头匠挖耳朵一项内容被政府禁止后,他的这套工具也上缴给合村乡卫生院了。 据王火根剃头匠介绍:过去挖耳朵也是很有讲究的,除各种器具必须齐全、必须干净外,更主要的是手法要柔与利索,才会让客人舒服。首先要用铰刀刮去耳毛,因为有耳毛不易看清耳内的耳垢,然后铲耳垢,因各人耳朵及耳垢不一样,光是耳扦就得有五六种,比如有薄扦、有厚扦,有阔扦、有窄扦、有勾扦等,耳扦其实是铲耳垢的一种用具,也叫耳铲。因为耳垢结在耳内皮肉上,先要耳扦把耳垢一点点铲离皮肉,再可以用镊子钳岀整张或整块的耳垢,耳扒是扒尽剩余耳垢用的一种工具。让客人最舒服的就是那支鹅毛棒扦塞进耳内的那点功夫,鹅毛棒即是用鹅毛绒在棒头前扎成球型的一种工具,一手将它塞进耳内旋挠,另一手握一把钢片制成的铁铗搭在鹅毛棒梢头,手指朝铁铗上一弹,“钢”的一声,铁铗的震波就会传到了鹅毛棒上,这时鹅毛球的震波就会震动整个耳腔,那一刹的刺激,犹如一股电流从全身的神经中枢穿过,会让人连喊“舒服”,有的还会舒服得蹦起来为止。当然,最后用一支分叉的马尾毛或头发丝在耳内有节奏地旋转,当发梢接触耳膜时,耳朵深处就会听到有一种刷刷刷的声音,其感觉也是痒痒的,直叫人舒服得浑身酥软。 在桐庐的许多民俗中,也有很多剃头的风俗,比如下乡剃包头就是一种习俗。剃包头一般是30斤左右的谷子包一年,一个月为东家上门服务两次,一次剃头,一次修面,由东家管饭,当然东家小孩剃头或者女人剪发也就是免费活了。 “剃满月头”也是重要习俗之一,满月对于新生儿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新生儿可以抱岀产房,正式与外界接触了,人们非常重视这一天,无论穷富,一般均要举行一定的庆典。满月头得请剃头匠上门来为婴儿剃去胎发,还得让有全福的人来抱着婴儿剃,连眉毛也剃掉,但囱门顶上一撮不剃,剃满月头除一般工钱外,还得另给红包和吃糖茶点心等。 一般正月不剃头又是一种习俗,因此早年子的农历腊月二十后,剃头店里会特别忙碌,有的可能会忙至年三十夜为止。还有一种普遍流行的禁忌习俗就是家中长辈去世,男人在“七七”之内是不剃头、不刮脸的,因为头发受之父母,先亲去世,留发以示孝行。 在桐庐民间习俗中,还有一种习俗那就是剃头匠挑担子到南乡或隔江的地方去,摆渡时只要将剃头担停放在桅杆前,人也站在桅前不进船舱,有无须支付渡船费的习俗。有人说剃头担的一头是面镜子,颇像船上的一张帆,说明剃头的与摆渡的是同郎中(同伙的),所以免费。
|
原标题: 桐庐匠人——剃头匠(下) |
作者:通讯员 许马尔 网络编辑: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