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村史五十余载记录“梅”好留住乡愁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11月18日 08:24:27 |
陈来春 整理村史五十余载记录“梅”好留住乡愁 在桐君街道梅蓉村,有这样一位八旬老人,他没有选择闲度晚年,而是致力于整理村里的历史材料。五十多年来,靠着积年累月的细心与坚持,为梅蓉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他就是陈来春。 梅蓉村古称“九里洲”,凭借以梅花而灵秀的自然景色,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梅蓉村人依靠集体的力量,战天斗地,快速发展。82岁的陈来春也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梅蓉村的发展,但与其他奋斗者不同的是,他把这份发展的足迹和宝贵的历史完整记录了下来。 放牛娃进了大学校门 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陈来春是家中的老幺,上面有五个姐姐和两个哥哥。由于家中生活贫困,又少有经济来源,在读完小学六年级后,陈来春就放弃了学业,接过父亲的牧牛活。 “那段时光回想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骑在牛背上,无忧无虑。”回忆起童年生活陈来春眼里带着笑意。 而改变他的机会出现在1969年5月,那年梅蓉村突然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当时浙江美院的全校师生。美丽的九里洲,一下来了一大批书画家,让整个梅蓉村都充满了艺术气息。 这也让陈来春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说起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还得源于他与浙江美院的一段缘分。在与美院师生接触的过程中,陈来春展现出颇高的艺术天赋和学习积极性,为此受到梅蓉大队推荐,幸运地成为了浙江美院的一名大学生。 干农活出身的农民子弟要拿起画笔作画,陈来春面临着严峻考验。“零基础”的他刚开始只能给班里同学当“模特”,眼见别的同学都在进步,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好在在教授的关照下,陈来春这才慢慢入了门,开始学习宣传画、水粉画、油画等。 深知机会来之不易,陈来春格外珍惜。在学习的两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出去游玩过,即使到学校旁的西湖,他都要带上速写本。 “如今,浙江美院早已升格为中国美院,但他们与我们梅蓉村的‘缘分’却从未间断,一直把梅蓉村作为写生、教学的基地。每年春暖花开之时,都会有美院师生来这里写生作画。”说起与美院的情谊,陈来春饱含深情。 毕业回乡后,陈来春任梅蓉大队工地记分员。当时大队需要创办一份反映大好形势的“双夏简报”,之后改版为《九里洲》小报。这对学成归来的陈来春来说,无疑是一次展示“拳脚”的舞台,也是服务家乡的机会。 说干就干,陈来春召集了村里的三位老师和一位广播员,一块钢板、一支铁笔、一筒蜡纸、一瓶油墨、一块玻璃、一把刷子就是当时办报的全部家当。 “别看条件简陋,但我们5位办报人热情高涨。这张小报成为当时梅蓉大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正能量、鞭笞歪风邪气的好平台,受到了老百姓好评。”陈来春说着,就从柜子里翻出了珍藏已久的小报,顺手翻开几页,透过泛黄的纸张和油墨,仿佛打开了一道时光之门,办报人奋笔疾书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传承村史是他的梦想 从1971年开始,陈来春先后任梅蓉大队会计、大队长,梅蓉村党支部书记等要职。他尽心尽力为村民办实事,发展集体经济。推行联产责任制、分田到户后,他更热心于发展村办企业,继开办梅蓉针织厂后,又办起了梅蓉蜜饯厂、机车配件厂等企业,既解决了梅蓉杨梅难保鲜、收益少的难题,又解决了500多人的剩余劳力,实现了村民从“泥腿子”到工人的转变。 说起记录村史、收集资料的习惯,还得从他担任大队会计时说起。 “那时,常常会有新华社等媒体记者以及周边的摄影爱好者到村里,背着照相机,一待就是好几日,我就带着他们到处拍摄村里的建设场景与民风民情,当时就考虑要把他们拍得照片留存下来,让后人也能看到梅蓉村曾经的风貌。”陈来春回忆道,“那个时候县里开会都有发言稿的,我觉得这些材料应该要好好保存。所以当时就萌生了这样的一个想法,要把有关梅蓉村的材料整理起来。当时凡是有发言稿或者村里的村规民约,我都保存起来。” 这样的好习惯一直在延续。50多年来,他把一些原始资料都妥善保存,还收集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梅蓉村各个历史时期的相关资料、发表于全国各地的关于梅蓉村的通讯报道以及外宾和友人来访的照片。为了防潮防蛀,他把收集到的资料,都像宝贝似的一捆捆包好挂在梁上。 重振梅蓉精神,要从“抢救”梅蓉奋斗史做起。2003年,梅蓉村村两委决定以“九里洲巨变”为题,出版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梅蓉村发展史。担任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陈来春受村两委邀请,成为了《九里洲巨变》的主笔。 为了收集资料和核实资料,确保资料的翔实,内容真实无误,数据正确,陈来春多次到县农业农村局、党史研究室、档案馆等部门,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还与编写组的同志一起,通过举行座谈会和进农户家走访,收集了许多口述资料和村民保存的老照片、旧报纸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编写组的努力下,2004年10月1日,《九里洲巨变》付印成书。翻阅此书,不但让梅蓉人看清了自己的“来路”,促进了梅蓉精神的回归,也更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而陈来春并没有停下整理村史的脚步,他又开始着手收集梅蓉村解放以前的史料,整理成了《古老的九里洲》书稿。 《口述梅蓉》还原梅蓉历史 为了抢救村落记忆,去年桐君街道组织成立《口述梅蓉》采写组,围绕九里洲发展历史,对梅蓉村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进行采访,群众口述、专人记录的全新村史编写体例,将原有文献资料中一些枯燥的统计数据和概括性文字,还原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 面对被采访者很多都上了年纪,有几位老人已经九十多岁,耳聋眼花,记性不好等问题,陈来春积极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对于不太配合的采访对象,他一方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与村民沟通,获得了大家的理解和配合;另一方基于对村史的了解,为采写组补充所需内容,让采写组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今年1月,我县首部口述村史——《口述梅蓉》一书正式定稿。该书收录了对33位亲历者的采访,近15万字的讲述真实展现了梅蓉村曾经的历史,陈来春功在其中。 当大家的夸赞声传来,他说:“我今年已经82岁了,一生没有离开过梅蓉。我写过梅蓉,画过梅蓉,亲身参与了当年战天斗地建设新梅蓉的战斗,亲眼目睹了梅蓉沧桑巨变,还亲手记录了梅蓉50余年的发展史,能够参与此书的编写,我很骄傲,内心也很充实。” 如今,陈来春又在着手写自传。“现在框架已经成形,已经在写第三部分了。”说起这种记录的意义,他说,我想尽可能多地将自己这一生所见证的伟大时代,所收集的历史资料保存下来,留给后人,让他们在未来了解梅蓉村,见证过去到现在的变化,也能感受到梅蓉村梅蓉人经过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创造的发展成果。 记者 徐文静 叶晶/文 徐文静 黄强/摄 |
原标题: 整理村史五十余载记录“梅”好留住乡愁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