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长制”促全民护水浙江“治水经”输出全国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8月24日 09:03:36 杭州网 |
“河小青”“池大爷”“塘大妈” 多方协力形成全民护水 在长兴,县级河长牵头负责,镇级河长具体领办,村级河长日常管护,“河长制”构建了完整高效的组织体系。不少组织和志愿者也加入其中,建立起了河长辅助体系。 “我们每个月都要到各条河道检测,看看水质有没有达标,同时宣传监管垃圾分类,防止污染水体。”由长兴县共青团领头组建的青年志愿者团队担当“河小青”,负责河道水质的检测工作,一发现有污染立刻向当地“河长”反馈。 “我们村十几个巾帼志愿者建立了微信群,不厌其烦地上门宣传,家里人看到了也一起参与,我孩子放假在家还成为了‘红领巾小河长’呢。”金女士是村里的“巾帼志愿者”,平时微信群里一有活动,就会和姐妹们积极参与,发动全村老少爱水护水。“成立‘巾帼护水岗’,我们就是一名‘巾帼河长’,自己也不好意思再在河里洗衣服。更重要的是,我们说服力强,从左邻右舍出发,网格化宣传,现在全村的护水氛围都很好。” 此外,长兴公安机关推行“河道警长”,每条河道都配置有一名警长,为治水保驾护航;残联建立“自强志愿者护河队”、村集体倡行“池大爷”“塘大妈”守护门前一塘清水;更有企业河长、乡贤河长、华侨河长和洋河长等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治水大军中。 建立全国首个“河长制”展示馆 向全国各地分享治水经验 “河长制”的推行让长兴的河水清了,环境好了,今年6月,长兴还建立了全国首个“河长制”展示馆,向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分享治水经验。 “我们现在是在门厅的位置,这里主要向大家展示我们长兴的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倚河长之力,治长兴之水,我们一共有7个板块,‘河长制’的形成背景、探索的历程……”长兴县河长办的吴欣欣正在向参观团队介绍“河长制”展示馆。 “像这样的讲解,忙的时候一天有三四场。”吴欣欣说,“展示馆开放后,全国各地不少团队都过来参观学习,今年暑假还有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学生过来做暑期调研。” 义乌建立“河长制” 信息管理系统 智慧治水出实效 借鉴长兴模式,“河长制”在浙江各地生根发芽。2013年开始,浙江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此时,义乌也开始探索建立“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走上了智慧治水之路,在全省率先推广使用智慧管理系统,包括河长App和人人护水App,其中河长App让河长们能够上传照片、记录河道巡查、上报事件、生成巡查日志等,满足日常工作要求;人人护水App主要方便群众使用,可以通过手机查看河道基本信息、水质状况,也可以随时将投诉建议、问题水域照片等上传至平台,查看河长发布的整改反馈等相关信息。 巡河时间、路线,App上都有显示 智慧巡河让河长工作“有迹可循” “你看,这是我这几天巡河的路线,系统上会形成一个路径,我什么时间开始巡河,从哪里走到哪里,这上面都有显示。”施泽涌是义乌市建设社区的居委会主任,也是一名村级河长,他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 “本来要求是每7天巡河一次,但我习惯了每天早上都去巡河,就当锻炼了。”记者看到,施泽涌手机上显示的开始巡河时间基本都在早上六七点,每次巡河的距离、定位、用时都有记录,每次巡河所拍的照片都是实时上传,形成完整的巡查日志。 “年纪大了,当时培训了好久我才学会的。这个是真好用,解决问题的速度又快。”施泽涌说,他每次必用的功能就是巡查记录和事件上报。 虽然坚持每天巡河,但不少问题发生的时间短暂,事后又很难追查,光自己巡河很难面面俱到,为此,施泽涌想了不少办法,“我有一个绝招,就是发展‘线人’。”他说着,翻出前段时间巡河时发现的问题。 原来,施泽涌每天嘱托在河边公园锻炼的大伯、大妈帮忙一起“盯着”。“我一个人,有些突发性、短时性的事故就可能看不到,拜托他们,还真有不少污染事故被他们发现。”施泽涌说,有个大伯通知他城西河有管道往里排污,他赶紧把这个消息和现场图片上传到河长App,当天就有上级河长派人对现场管道进行整治和管理。“速度快,又专业。”施主任说着,竖起了大拇指。 |
原标题: 以“河长制”促全民护水浙江“治水经”输出全国 |
作者: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刘永丽 见习记者 丁巧巧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