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长制”促全民护水浙江“治水经”输出全国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8月24日 09:03:36 杭州网 |
●目前,全省河流总长13.8万公里,共配备村级以上河长5.7万余名,其中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全省总河长,另有6名省级河长。 各市、县的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本地区的总河长,设有市级河长260多名、县级河长2700多名、乡级河长近2万名、村级河长3.5万余名。 ●今年1月以来,全省各级河长累计巡河253万余次,发现各类问题65912个,解决问题64806个,问题处理率98.3%,已基本实现“基础信息在线查询、动态数据在线监测、巡查问题在线处理、河长履职在线考核”等功能。 “河水变清澈了,我们看着也高兴,这不光是守护水资源,更是守护村民们的美好家园。”长兴县渚山村河长王佳如是说,虽然当河长只有一年,但一直对家乡山水有浓厚情感的他,参与治水已经十几年了,看着水质一点点变化,村庄越来越富裕,当河长的劲头也更足了。 2003年,长兴县出台最早的“河长制”任命文件;2008年,浙江各地开展由党政负责人担任河长、领导治水工作的“河长制”试点工作;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推行“河长制”,建立起省、市、县、镇(乡)四级河长体系;2017年,浙江更是颁布了《浙江省河长制规定》,“河长制”由此进入法治化运行的新阶段。 发展至今,“河长制”不仅为每一条河道输送了管理员,更是推动形成了全民护水的良好格局,积累了系统、丰富的“河长制”运行浙江经验。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浙江的“河长制”经验成功输出全国。 长兴探索建立首个“河长制” 多体系联动促全民护水 地处太湖流域的湖州长兴县,境内河网密布,有547条河流、35座水库、386座山塘。但在20世纪末,长兴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小的破坏。借鉴路长制管理,2003年10月,长兴决定对城区内出现脏、乱、差等问题的护城河、坛家桥港河实行“河长制”管理,出台了最早的“河长制”任命文件,河长分别由时任水利局、环卫处的负责人担任,负责河道的清淤、保洁等管护工作。 白天清淤 晚上上门宣传护水 扛着沉甸甸的责任做起河道“监护人” “规定是每周巡河一次,但每天上班或处理村务,只要路过河边一定会去巡河。”渚山村村委会主任王佳是一名村级河长,他和河长助理朱法棠搭班,成为村内车渚港和夹山港等河道的“监护人”。 “我们小时候的水真的很好,后来污染了,都是黑臭水,12米宽的河道被垃圾杂草覆盖得只剩一两米宽了。”说起村内河道污染时的情景,朱法棠痛心疾首,“当时就是垃圾乱扔、污水乱倒,这个河根本没办法靠近,特别臭。” 回忆起刚开始开展河道整治的时候,朱法棠直说:“太难了,大家都没这个意识啊。”白天清淤,晚上上门做护水宣传,这样的节奏持续了好几年。渐渐地,村内的车渚港和夹山港河水恢复了往日的澄澈。 “光淤泥就清了好几千立方米,村民看到我们这么努力也不好意思再扔垃圾。”在王佳、朱法棠以及村里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清淤、增氧、养鱼、种水生植物,原本无人靠近的黑臭河终于成为了村民引以为豪的旅游景点。 河水干净了,村庄发展了,从垃圾遍地、到处是露天粪坑到鸟语花香,游客蜂拥而至,渚山村成了名气不小的旅游村。“从2016年开始,接待参观团队已经有400多批。”作为村委会主任和河长,王佳坦言:“压力真的不小,经常忙得没时间回家,我女儿都快不认识我了。”但他说,能够看到村子又变得河水清澈、风景优美,再苦再累也值得。 “河小青”“池大爷”“塘大妈” 多方协力形成全民护水 在长兴,县级河长牵头负责,镇级河长具体领办,村级河长日常管护,“河长制”构建了完整高效的组织体系。不少组织和志愿者也加入其中,建立起了河长辅助体系。 “我们每个月都要到各条河道检测,看看水质有没有达标,同时宣传监管垃圾分类,防止污染水体。”由长兴县共青团领头组建的青年志愿者团队担当“河小青”,负责河道水质的检测工作,一发现有污染立刻向当地“河长”反馈。 “我们村十几个巾帼志愿者建立了微信群,不厌其烦地上门宣传,家里人看到了也一起参与,我孩子放假在家还成为了‘红领巾小河长’呢。”金女士是村里的“巾帼志愿者”,平时微信群里一有活动,就会和姐妹们积极参与,发动全村老少爱水护水。“成立‘巾帼护水岗’,我们就是一名‘巾帼河长’,自己也不好意思再在河里洗衣服。更重要的是,我们说服力强,从左邻右舍出发,网格化宣传,现在全村的护水氛围都很好。” 此外,长兴公安机关推行“河道警长”,每条河道都配置有一名警长,为治水保驾护航;残联建立“自强志愿者护河队”、村集体倡行“池大爷”“塘大妈”守护门前一塘清水;更有企业河长、乡贤河长、华侨河长和洋河长等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治水大军中。 建立全国首个“河长制”展示馆 向全国各地分享治水经验 “河长制”的推行让长兴的河水清了,环境好了,今年6月,长兴还建立了全国首个“河长制”展示馆,向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分享治水经验。 “我们现在是在门厅的位置,这里主要向大家展示我们长兴的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倚河长之力,治长兴之水,我们一共有7个板块,‘河长制’的形成背景、探索的历程……”长兴县河长办的吴欣欣正在向参观团队介绍“河长制”展示馆。 “像这样的讲解,忙的时候一天有三四场。”吴欣欣说,“展示馆开放后,全国各地不少团队都过来参观学习,今年暑假还有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学生过来做暑期调研。” 义乌建立“河长制” 信息管理系统 智慧治水出实效 借鉴长兴模式,“河长制”在浙江各地生根发芽。2013年开始,浙江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此时,义乌也开始探索建立“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走上了智慧治水之路,在全省率先推广使用智慧管理系统,包括河长App和人人护水App,其中河长App让河长们能够上传照片、记录河道巡查、上报事件、生成巡查日志等,满足日常工作要求;人人护水App主要方便群众使用,可以通过手机查看河道基本信息、水质状况,也可以随时将投诉建议、问题水域照片等上传至平台,查看河长发布的整改反馈等相关信息。 巡河时间、路线,App上都有显示 智慧巡河让河长工作“有迹可循” “你看,这是我这几天巡河的路线,系统上会形成一个路径,我什么时间开始巡河,从哪里走到哪里,这上面都有显示。”施泽涌是义乌市建设社区的居委会主任,也是一名村级河长,他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 “本来要求是每7天巡河一次,但我习惯了每天早上都去巡河,就当锻炼了。”记者看到,施泽涌手机上显示的开始巡河时间基本都在早上六七点,每次巡河的距离、定位、用时都有记录,每次巡河所拍的照片都是实时上传,形成完整的巡查日志。 “年纪大了,当时培训了好久我才学会的。这个是真好用,解决问题的速度又快。”施泽涌说,他每次必用的功能就是巡查记录和事件上报。 虽然坚持每天巡河,但不少问题发生的时间短暂,事后又很难追查,光自己巡河很难面面俱到,为此,施泽涌想了不少办法,“我有一个绝招,就是发展‘线人’。”他说着,翻出前段时间巡河时发现的问题。 原来,施泽涌每天嘱托在河边公园锻炼的大伯、大妈帮忙一起“盯着”。“我一个人,有些突发性、短时性的事故就可能看不到,拜托他们,还真有不少污染事故被他们发现。”施泽涌说,有个大伯通知他城西河有管道往里排污,他赶紧把这个消息和现场图片上传到河长App,当天就有上级河长派人对现场管道进行整治和管理。“速度快,又专业。”施主任说着,竖起了大拇指。 排水 “一张网” 智慧遍全城 足不出户就能对异常情况进行研判 “我小时候就是掉进这个城西河,结果水太脏了导致我眼角膜受损。”说起义乌市的水污染,五水共治办工程建设科科长龚丰华深有体会。对于义乌而言,如何治理污水、回用中水、保障用水是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义乌建立了智慧排水系统,将各个污水厂连通,高峰时地下管网储水,将超负荷运行的污水处理厂的水调配到“吃不饱”的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削峰填谷”和合理调配。目前,这个智慧排水综合管理平台共接入了9个污水处理厂运行数据、11座污水泵站运行数据、60多个水质水量在线监测点,这些“千里眼、顺风耳”可有效辅助管理人员实时掌握设施运行情况,提升管理效能。 值得一提的是,义乌市后宅街道还自行研发了一套城市智慧排水检测系统。“COD值以前只能在实验室检测,现在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大概测量COD的变化值,就能判断雨污分流有没有彻底。”说起自己设计的这套系统,后宅街道建设管理办副主任王彬很自豪,“你看,打开手机就能看到窨井实时视频,还有各种实时数据图表,治水工作到位不到位这就是镜子。”有了这套系统,监管者可以足不出户对异常情况进行研判,如管道破裂、坍塌、偷排、雨污渗漏等,节省了人力物力。 目前,浙江省河(湖)长制信息化平台共有1个省级平台和11个市级平台,各市级平台通过统一接口同省级平台互联互通,截至今年7月底,省平台共有河湖基础信息、河(湖)长信息、断面水质信息等各类数据384万余条,日均接入各类动态数据1.6万余条。 浙江实现“五个率先”治水经验走在全国前列 不只是长兴和义乌,2013年开始,浙江全面推行河长制,去年更是率先出台全国第一部河长制地方立法———《浙江省河长制规定》,该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浙江省河长制进入法治化运行,以法治水、以法履职的新阶段。 浙江还率先在全国实行“湖长制”。2017年初,在深入推进“河长制”的同时,将湖泊和水库同步纳入,并在绍兴、舟山启动了“湖长制”试点,2018年我省已建立五级湖长体系,全省湖长4000余人。 此外,还率先在全国完成全面推行河长制省级验收;率先在全国实现河长制信息化全覆盖;率先成立“河长”学院,浙江省水利水电学院已于2017年12月28日挂牌成立“浙江河长学院”,为我省“河长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人员培训保障。 一系列的措施,让浙江治水成绩斐然。2017年,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达82.4%,比2013年上升18.6%,省控劣Ⅴ类水断面全部消除;在国家首次“水十条”考核中,浙江名列全国第一。 面对成绩和荣誉,浙江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设定了更高目标:因地制宜、因河制宜,聚焦“一河(湖)一策”,2018年力求打造美丽河湖100条(个),呈现出“水清岸美有文化、鸟飞鱼跃人欢畅”的河湖管护新景象。继续保持浙江河(湖)长制工作的领先地位,以“系统化、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工作理念,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打造浙江升级版。 |
原标题: 以“河长制”促全民护水浙江“治水经”输出全国 |
作者: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刘永丽 见习记者 丁巧巧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