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个案例中,中介经纪人小李的那个邻居,就算是另外一种类型,沉得住气的咬牙坚持派。无独有偶,同样是高校林立书香四溢但房价常年疲软的另外一个深坑——闲林,也发生了类似的故事。
2011年“毕房族”成为了一个热词,在小和山读书的何同学也赶上了这波潮流,拿着父母的资助的30万首付在闲林买了一套总价100万的准现房,还特意选了7楼,说是“七上八下”取个好兆头。
图/快房网 浅眠
正好工作也在城西,何同学还暗下决心要用工资来交月供。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初出茅庐的他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几乎是拿到钥匙就开始跌,最惨的时候房子值60万,欠了银行70万,简直不知道自己在给谁打工。
何同学还记得当初置业顾问给他洗脑时说的,租房是消费,买房是储蓄,你交给银行的钱,其实都是存在房子里了,可如今他连断供的心都有了!不过好在是自住,朋友也劝他不要太过在意房价,不管值多少钱,居住价值还是一样的。
转眼到了2017年,当年的何同学已经成了何经理,结了婚在未来科技城买了新房,因为对闲林这套房子有感情始终没有卖掉,目前的房价已经涨到了190万左右,早就已经上岸了。最艰难的时候没有狠心断供或者笋盘出售,也成为了他现在跟朋友聊起买房时的一个谈资。
如果买房时本就做好了长期持有的打算,或许有那么一段时间是困难的,虽然裸着,但坚持游下去,总会等到有衣服穿。
小结
看过了这么多因为房子患得患失的故事,可能有的读者会说,以现在为原点,去评断以往的种种操作,全都是“马后炮”。
没错,就像陈奕迅歌词里唱的“若能推猜这一切的未来,我干脆辞掉工作买大彩”,追求极致的低点买入高点抛出并不现实。
换个角度想,房子如果真的回归居住属性,做到“不是用来炒的,而是用来住的”,那价格上的起伏还会让人这么死去活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