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湖观察丨曾出过“四象八牛”的南浔定下“共同富裕”新目标 底气何在?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1月09日 11:00:00 浙江新闻客户端 |
1月8日,南浔区委四届十一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会议审议通过的该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将“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示范样本”确定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即在“十四五”时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中突出强调共同富裕,这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浔拉高标杆、自加压力,提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样本的目标,底气何在? 共同富裕,说到底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南浔历来富甲江南,这片肥沃的土地诞生了闻名世界的“桑基鱼塘”系统,盛产的辑里湖丝曾经几乎垄断全球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地处沪苏杭中央、水陆交通发达的南浔,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呈燎原之势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三电一板”(电机、电梯、电磁线、木地板)特色产业集群。藏富于民、城乡均衡,使南浔具备先人一步、更高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 然而,欲建示范样本,仅停留在现有的发展路径是远远不够的。唯有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创新思维,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筑牢区域繁荣富有、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眼下,南浔正在执行一项宏伟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将自己的名字写进“光电通信产业集群城市”名单。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南浔正在打造中的千亿“光电湾”一路开挂,已聚集起总投资760亿元的光电通信产业项目。赶在2020年收尾之时,总投资超百亿元的泰嘉光电一期主体厂房结顶,预计今年10月就可下线第一片8.5代液晶面板,填补浙江省该行业空白。 无中生有建设“光电湾”的背后,是南浔对固有发展模式的突破。都市圈、城市群背景下,以块状经济为表征的县域经济向高端要素高度集聚的都市区经济演进是必然趋势;一座城市该以怎样的禀赋、特质、潜力参与到都市圈、城市群的竞合中,从而更好地在价值链、产业链深度分工协作新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值得细细思量。 当下,作为5G通信核心内容的光电通信产业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片“新蓝海”。且目前长三角地区该领域项目呈点状分布,如苏州发展光纤通信,南京、合肥有显示器生产基地,杭州则以发展数据市场见长,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在上述城市包围之下,且随着沪苏湖铁路的开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南浔试图打破原本被动承接周边大城市溢出效应的思路,抢抓光电产业向国内布局的大机遇,将自身资源禀赋放到都市圈、城市群乃至更大范围中去寻找新定位,引入产业链核心节点项目,串联周边城市产业资源,欲以主人翁的姿态“拎”起光电通信这条高端产业链。 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高端产业创造高端就业,抓好就业就稳固了共同富裕的基础。在城镇,南浔计划通过实施千亿产业集群、万家商贸繁荣“两个倍增”计划,点燃发展引擎、充分吸引就业,当然也包括吸引大量农民进城就业。 那么在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又在何处?在长三角,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已经极为普遍,这也是该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幅低于全国平均值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农民不断减少,政府可引导剩下的农民变成规模化经营的农场主,或者农场里的“农业工人”,从而实现增收。这就是为什么在发达国家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很高,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没有差别的原因。 近年来,规模化成了南浔农业的显著特点,仅在去年,该区就实施了101个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业项目,数量位居湖州市第一。“十四五”期间,该区计划实施万亩园区、万亩红美人、万亩跑道鱼、十万亩稻虾、百万头湖羊“五个万”工程,立下了“家庭农场数量达到5000家,带动2万户农户增收,户均收入30万元以上”的明确目标。 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要素是土地。传统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分散的村庄,让缺乏大面积成片土地成了发展规模化农业的掣肘。对此,南浔开展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一方面有序推进农房集聚,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另一方面使碎片化的土地良田成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十四五”期间,该区计划建设5万套乡村别墅,让70%的农户搬入新家园。 回首百年前的南浔,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总是深宅大院里的丝商巨贾。如今,一张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的计划表和施工图已经绘就,再看南浔,未来可期。 |
原标题: 南太湖观察丨曾出过“四象八牛”的南浔定下“共同富裕”新目标 底气何在? |
作者:记者 杨新立 吴丽燕 网络编辑:程佳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