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隐 |
http://www.tlnews.com.cn/ 2018年02月06日 08:56:29 星期二 |
唐·韩偓 立意忘机机已生,可能朝市污高情。 时人未会严陵志,不钓鲈鱼只钓名。 【赏析】: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晚唐五代著名诗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即席赋诗,令满座皆惊,李商隐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招隐》属于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 诗人因助昭宗复位,备受昭宗器重,但宦官当权,又因构罪朱全忠而被贬。天祐二年,昭宗召他回京复职。面对此境,诗歌开篇以“忘机”与“机已生”的矛盾冲突抒写内心两难的处境——立志忘掉世俗,甘于淡泊而又逢朝廷征召我这隐居者出仕。一方面他对自己归隐的道路不甘心,对被重新起用,仍报一丝希望;另一方面,又害怕被奸臣杀害,想逃避黑暗的晚唐政治。犹豫彷徨之后,他深知一回长安,即入虎口,生死未卜。于是诗人默然拒绝,不肯还朝,无奈发出一声慨叹来自我安慰——朝廷复召,那是完全玷污了我淡泊世事的高雅情致啊。 诗歌后两句,诗人则借“严陵”的典故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时人没有领会严子陵的志趣,要知道,他在严子陵钓台钓的不是当地名贵的鲈鱼,而是以归隐的生活来表明自然淡泊的隐逸志向。诗人以此表明,要坚定志向,效仿远离刘秀,独自隐居的严子陵,归隐山林,不再入仕,以过闲适安定的生活。 韩偓作为晚唐忠臣,系心昭宗,思念故国,其人格品节历来备受后人称誉。反复吟咏,复召的惊喜敌不过内心的矛盾忧虑,诗人纵有报国大志,时势面前却无奈选择安定的生活,这样的隐逸,难免让人感慨万分。 |
原标题: 招隐 |
作者:徐 萍 解析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