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蕾临春次第开 |
http://www.tlnews.com.cn/ 2018年01月27日 10:00:16 星期六 |
桐庐,第一眼看它,是山水之间的宁谧安然;第二眼,是灯火璀璨里的悠雅灵动。李白、王维、韩愈、白居易、韦庄……都在桐庐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百年繁荣,诗意如水,它就这样静静地徜徉在挥毫泼墨、笔走龙蛇的宣纸上,徘徊在煮酒一壶、吟诗作画的风雅里。 一 一水穿城,两岸临屋,三桥横卧。 舟行碧波上,看见的就是这样一座洗净轻尘,重现古韵的县城。这儿有山、有水、有老城、有古塔,有迷人的风景和浓厚的文化底蕴,碧波荡漾间,感受到的是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在这儿,风适合在树枝间缠绵,船适合在宽阔的江面上飘荡,人适合在大街小巷漫步流连。 桐庐,一个诗意徜徉、惬意怡然的地方。 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大自然的馈赠丰盈而富足,这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一篇篇、一幅幅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描写了潇洒纵意时山水交相辉映时的样子,“朱楼隔绿柳,白塔映青山”刻画出了桐君塔矗立在桐君山上静谧的样子…… 这些埋藏在诗句中的无声诗与有声画,作为我县不可多得的一份财富,为桐庐文化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让桐庐在厚重中见其妩媚,在飘逸中见其靓丽。 深入挖掘研究诗文化、弘扬诗文化,也就是在挖掘研究桐庐的美。县委、县政府成立创建“中国诗歌之乡”领导小组,助推“中国诗歌之乡”创建工作。制定详细的实施意见和方案,细化工作目标,实现创建各项指标项目化运作,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中国诗歌之乡”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县从上到下全方位发动,创建氛围日趋浓厚。 茶余饭后,翻一翻报纸,“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望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江已及明。”“山僧不钓台下鱼,几年空寄台边坐。有时手把干松枝,沿江乞得沙上火。”……市民们惊奇地发现,报纸上多了一个新栏目“桐庐好诗天天学”,从桐庐3000余首古诗词中先后精选300余首,每天推出供读者了解欣赏。如果说,报纸展示的是“无声诗”的成文之美,那么,官方微信“桐庐发布”开展的“在诗乡画城读最美诗歌”活动展现了诗歌“有声画”的韵律之美。市民们用亲切的乡音诵读那些乡愁的滋味,然后通过发布音频,以声会友,让灵山秀水的景与情,在声声的可爱音波里传向远方。富春山水古诗吟诵大赛则运用电视的平台,点燃了市民对诗歌的激情,掀起全民读诗、学诗的热潮。热心市民还编排小节目走进乡村、企业、机关、社区、学校、家庭,让桐庐充满诗情画意。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我们在诵读富春江诗词篇章的时候,一股自豪感总会由然而生。于是,“江南古村落”诗词楹联大赛、桐庐“金鑫杯”诗词大赛等各类诗歌创作比赛在桐庐大地上处处开花,男女老少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对诗歌的喜爱,积极参加,产生了一批好作品。“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群峰比峻极,参差百重嶂。清浅既涟漪,激石复奔壮。神物徒有造,终然莫解状。”在翻阅这些诗歌时,总能从中了解到那时桐庐的人与事、物和景,然后可以畅想古时的桐庐是何等模样。于是,《浙江好诗歌桐庐卷》、《潇洒桐庐名胜诗集》、《富春严陵钓台诗集》等30余部诗集进入了我们的眼帘,有力地推动了桐庐诗文化的建设。 二 这儿,诗歌“生长”的土壤分外肥沃。 “潇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潇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潇洒桐庐郡,身闲性亦灵。降真香一炷,欲惠悟黄庭。”一千年前,北宋名臣范仲淹,谪守睦州(桐庐郡)半年多,与这山明水秀之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任期内,他二访方干故里,重修严先生祠堂,写下《潇洒桐庐郡十绝》《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等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他一生创作的350多首诗文中,描写桐庐的占了近六分之一。因此,桐庐有了一个永久的美名“潇洒桐庐”。为了纪念他,我县在依山之地建了一片庭院式仿古建筑,并充分运用诗文化,请全国书法名家书写,设立了诗碑栏,使纪念馆处处见诗。范仲淹纪念馆开馆以来,不仅吸引了范仲淹研究会成员慕名前来参观,还得到了全国一批又一批诗词爱好者的青睐。 同时,我县着力打造浙江省诗词楹联协会桐庐创作基地和中国诗歌网浙江频道桐庐基地,充分发挥两个省级平台对桐庐诗词的引领作用,提升桐庐诗歌的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拟打造分水高中、城关初中、三合中学、学府小学、实验小学、春江小学等六个县级诗教基地。目前,已经在实验初中、横村中心小学率先设立诗教基地。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有诗云:“桐庐处处是新诗。”古人的赞誉不仅是跃然纸上的诗文,还是如今传播美名的金名片。 (下转3版) (上接2版) 自我县创建“中国诗歌之乡”的工作开展以来,富春江镇芦茨村、横村镇香山村、分水镇柏山村、桐君街道梅蓉村、城南街道金牛村、旧县街道旧县村、百江镇联盟村及江南镇江南古村落群积极响应,不仅在本村成立诗歌组织,深入挖掘诗歌文化,还运用诗歌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经常性的诗歌创作和吟诵活动。如柏山村是唐朝名诗人徐凝故里,该村广泛挖掘徐凝的诗篇,以及白居易与徐凝的交往事迹,陈列在村文化礼堂,建了徐凝诗园,塑徐凝雕像及诗碑,还成立了村民诗社,由原桐庐中学校长王华(柏山籍)任诗社社长,村党支部书记为顾问。诗社还建立了微信群,广泛开展诗歌创作及朗诵活动。 在横村一带流传着“祖孙三进士”的佳话,说的是当地章氏家族的风雅盛况,这“三章”是指唐代诗人章八元、章孝标、章碣祖孙三人,香山村村民以此为荣。在横村镇中心小学还举办“吟富春诗词 诵画城桐庐 做合美学子”的大型活动,孩子们身着汉服,齐齐登台高歌吟诵家乡的古诗词,先人的情怀、古韵的灵动悄然进入心扉。 桐君街道梅蓉村素有“十里洋滩九里洲”之称。昔日,每当梅花盛开,满洲梅花争芳斗妍,清芬袭人,九里一色,文人墨客赏花者络绎不绝。唐方干曾赞,“洲上春深九里花”,宋、元、明、清,洲上亦梅开不懈,香雪海中锦绣文章叠出,收集到的赞美诗篇就达83首之多。如“风雪林中看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元·王冕);“凌风却月是梅花,冷蕊疏枝态自嘉,九里沙洲梅不断,残香犹在野人家。”(明·张芸)。如今,借着这张金名片,梅蓉村以梅会友,广邀书画、诗词名家进村看景,抒情言志,并将大家的泼墨挥毫之作或悬挂于村民家中,或拓在村庄景观节点上,为梅蓉更添古韵。 三 山的伟岸,石的气势,水的灵韵,林的秀色,构成了桐庐山水洞天色彩斑斓的景致与诗画般的意境。自古以来,来桐庐登山玩水、探幽访古、猎奇揽胜的名人雅士不计其数。诸多名家在游览过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墨宝。因此,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歌颂桐庐富春江的诗词如水如山,桐庐百姓徜徉在诗情画意的山水之中,享受着诗意的栖居。 但传承、弘扬、创新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当代桐庐人应有的文化担当。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重视城市品牌建设,以文化引领城市建设和发展,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加大力度对桐庐诗歌进行挖掘、整理、提炼、阅读、欣赏,是高尚的精神追求,对于提升市民素养,建设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下去的文化工程。 你看,那些公园、广场、各类场馆的道路及主要场所的灯箱,都套上了诗词的外壳,让光晕更显柔美;你看,那些白墙黑瓦的墙面上,一句句诗词是灵动的色彩,给恬静的乡村增添韵味。 我们希望诗歌文化的触角能延伸至这座城市建设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 我们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在富春江边打造诗路,把唐朝到过桐庐的名诗人名诗,以及桐庐本地的名诗人名诗,用雕塑、碑栏等形式,打造成一处独特的诗文化景观。我们把诗文化运用到各个景区,如从咏颂严子陵钓台的一千多首名诗中,挑选出部分精品,在景区打造诗文化碑栏,供游人赏析。将新建的富春江水上旅游项目“富春山居图实景游”打造成诗画之旅,不仅在游轮设计装修时就融入诗歌文化,还在乘船游历过程中加入诗歌表演,让现实版山水与古诗词的解析相呼应,让游人在诗情画意中流连忘返。与此同时,还在全县各景区的导游词中加入与之相关的诗词,推介桐庐诗词,并且在智慧云导游中把诗词列进去,让更多人的人跟着古诗词游玩景区赏美景。 富春江山水诗词文化深入到了桐庐百姓的骨髓里,行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处处都可感受到那根植于城市基底里的文化脉动。 你摸,这儿的墙有温度。 你听,这儿的青苔有故事。 你好好地感受,这儿的幽巷、矮房、古道都有着浓浓的诗意。 它们跨越过时间,跨越过距离,将诗人对这方水土的依恋化成厚厚的“尘土”,让这座城市更高大,更厚实。 记者 何 妤/文 黄 强 单佳铭 通讯员 邹 鸿/摄
| ||||||||||||
原标题: 诗蕾临春次第开 |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