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水让沉睡多年的石板“醒”了过来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9月13日 08:41:24 星期三 |
文物专家:初步推测是姚夔孙子姚敏的墓志铭 “没想到这块石头竟然是文物,这么多年还被我们当做窨井盖用。”日前,市民金桂昌在小区门口发现了一块墓志铭,并主动联系县博物馆,让工作人员带走进行研究。 被遗忘的文物 今年86岁的金桂昌家住县城鑫鑫小区,几天前,家门口的道路进行修缮,他将清洗路面剩余的水泼在墙角的石板上,没想竟然模糊的显现出一些文字,将多年的尘土洗刷干净,仔细一看石板上便清楚可见“姚公”“桐庐”等字迹。 “这肯定不是一块普通的石板,会不会是桐庐哪位名人的碑文,如果是文物闲置在这可就太不应该了。”金桂昌回忆,他对文物没什么研究,首先想到的便是找博物馆的专家来看看,为此便急匆匆跑到社区反映情况,希望文物专家能上门看看。 其实,说起这块石板还有一段往事。鑫鑫小区建造于1982年前后,金桂昌住13幢102室,1998年他入住,发现家门口的化粪池周边总有一股难闻的味道,一到夏天,苍蝇、蚊子、老鼠变成了“常客”,而他家又离得最近,打开窗就能闻到怪味,日常生活深受困扰。 当时,为了解决化粪池蚊蝇困扰问题,他特意到门口观察了下,发现原来化粪池上盖着的石块太小,才会导致蚊蝇滋生,所以必须得换块大的才能盖住。为此,他便一直寻思着找石板当窨井盖。 金桂昌在某天下班路过圆通寺附近时,便一眼“看中”了这块废弃的石板。“我目测了一下,正合我意。”他回忆,当下便把这石板搬到家门口,将其盖上了化粪池,并将小的石块压在了上面。 就在两年前,不少老旧小区的路面进行整体修缮,施工队也给金桂昌家门的化粪池统一换上了标准的窨井盖,而之前压着的石板便静静地躺在了一旁。 “两年多了,路过的路人无数,从来没人会去仔细看看它。”金桂昌激动地说,若不是前几天自己的无心之举,这块有价值的墓志铭现在都还被当做废弃物放着,要是哪天被不小心弄破或者被丢弃那就太可惜。 墓主是何许人 9月5日上午,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来到鑫鑫小区实地勘查情况,发现该墓志铭保存尚完整,左侧有破损。经过测量,墓志铭高55cm,宽53cm,厚12cm,碑文上的字体为楷书,从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姚公”、“桐庐县坊郭人”、“礼部尚书”、“讳敏字”等字,大部分字体模糊不清,需日后研究进一步确认。 据工作人员介绍,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通过上面的文字,文物工作者经过研究确认这是姚夔孙子姚敏的墓志铭,历任判官。据查阅,姚夔号称姚天官,桐庐人,明英宗正统七年进士,在乡试、会试中都名列榜首。隔年,授予吏科给事中,开始了他的仕途,直至吏部尚书。 “一直以来,姚夔受桐庐人推崇,除了正史中的记载,他在民间也有不少传说故事。”县博物馆馆长陈淑珍介绍,姚夔儿子姚璧的墓志铭于20世纪七十年代在桐庐被发现,后移至桐君山予以保护。该墓志铭对于研究姚氏家族提供了史料价值。 当日,该墓志铭已被相关工作人员送往县博物馆。接下来,县博物馆将对其进一步研究。 |
原标题: 一盆水让沉睡多年的石板“醒”了过来 |
作者:记者 叶 晶/文 通讯员 胡孟波/摄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