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坊胡庆余堂内藏着一座国家级中药博物馆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5月06日 08:23:44 星期五 杭州网 |
胡庆余堂的金铲银锅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清河坊一带曾是古代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儿”,漫步在河坊街上,两边商铺林立,“状元馆”、“荣宝斋”、“胡庆余堂”……这些“老字号”商铺,老杭州们耳熟能详。 估计大多数杭州人都去过清河坊,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还藏匿着一家国家级的中药博物馆。我们走访的第七站,是位于清河坊大井巷95号的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沿着河坊街由西往东走,没过多久就可以看到“胡庆余堂国药号”的店铺了,每天来这里求医问诊的人依然络绎不绝,而博物馆就藏身在最里面一座两层楼的四合院中。 炼什么药需要用上真金白银打造的器具? 宋代泉州湾沉船出土的药材长什么样? 用真金白银打造的制药工具 从东面大井巷的正门进入,先步入一溜曲径长廊,再径直往前走跨过一个小小的金鱼池,便可以看到一扇木门,木门的门楣上挂着块“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描金牌匾。 进门右拐就是一个朱红色木质楼梯,记者沿着楼梯来到博物馆二楼。整栋楼都是木质结构,在二楼透过雕花的木窗可以看到院子天井内排放着大大小小的盆栽。与其说是博物馆,倒更像是个过去大户人家的私人宅院。 “这里以前是药店的作坊,每个房间都是不一样的工种,有做泛丸的、有吊蜡壳的、有切片的等等,我母亲曾在这里做包装工,小时候我常过来玩。”博物馆陈列室主任董国平告诉记者。 董国平,在胡庆余堂工作35年多,18岁时他就在胡庆余堂做学徒,1991年博物馆开馆后就开始到这边工作,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董师傅”。 青花彩瓷的乳钵、粉碎用的铜船、制作花露的瓷罐……董师傅向记者一一介绍了二楼陈列的中药传统制药器具。 “这套锅铲就是我们现在家里用的迷你版呀!”记者被眼前的展品所吸引,小锅直径大概40厘米不到,微微泛着青灰色,铲子则是耀眼的金色,铲柄大概也就30厘米左右。 “这可是真金白银打造的,是我们馆的宝贝呢!”董师傅说,这背后还流传着一段故事。 胡庆余堂曾经有一种镇惊通窍的急救药品叫“紫雪丹”,是根据南宋时传下来的一张成方配制的。相传当时药店制成的这种药品疗效都不是非常明显,有药工向胡雪岩献计,说可以用金银材质的制药器具试试。为了确保药效,胡雪岩就专门聘请能工巧匠,耗黄金四两、白银近四斤,打制了银锅一只,黄金铲一把,用以锻炒此药。果然,药效倍增。后来人们才意识到,此前的药物疗效打折,是因为在制作中其中一味“朱砂”易与铜或铁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效不能发挥。 后来,胡雪岩的产业倒闭,药店几经转让,“紫雪丹”就停产了。如今“紫雪丹”中的麝香和犀牛角等药材更是国家禁用药品。“紫雪丹”不制了,“金铲银锅”也就陈列在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供人参观。 宋代泉州湾沉船出土的药材 中医药是民族的瑰宝,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氏。就在这座面积不大的博物馆内展示了上万种中药植物、动物、矿物的标本。 “有一些‘元老级’的展品,从我们开馆这么多年就一直待在馆内。”董师傅说,比如一组宋代泉州湾沉船出土的药材展品。 顺着董师傅的指引,记者仔细看了下装在玻璃罐子内的“药材”:大拇指粗细,40厘米左右长,颜色黑漆漆的,要不是每种下面都标注了名称,基本上看不出来原本是什么样子的,更别说它是可以入药了。 “这些分别是降真香料木、檀香木和沉香,都是些比较珍贵的中药香料木。听负责博物馆筹建工作的同事说,当时是由浙江省文物局协调从福建泉州沉船博物馆调拨了来的这组展品,从船内出土的时候已经炭化了,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香木料样子是不一样的。”董师傅解释。 据相关资料记载,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海滩上发掘出一艘宋代远洋海船,在船舱中发现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药材。当时考古人员用手伸进淤泥中,捞出好几捆用细绳扎成的“树枝”,长约40厘米,头尾都用刀切得很整齐,这些“树枝”后来被证实为“香料药材”。不过从沉船到出土,再次面世这批香料木已经静静地在海底沉没700多年。 此外,中药博物馆内还有年纪更长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四颗“酸枣”、良渚出土的象牙化石等中药展品。 难得一见的盆栽中药 博物馆一楼四周,有两面展厅展示的是植物、动物、矿物标本。另外两面是手工作坊室和兴趣室,在这里每天的固定时间段可以看到老药工师傅的手工切片、泛丸表演,也可以亲手体验下如何捣药,切药等药材处理流程。 四合院内的天井不大,也就十来平方左右。天井内放了几十盆红陶盆种的中草药,比如银杏、金银花、车前草等等,这些药材我们平时会常看到的,但是很少有人认识,董师傅都细心的在盆中标出了每种药材的名称和功效。 “别看数量不算多,但是每一棵中草药都是我和同事去杭州周边山上采集回来种的。”董师傅告诉记者。 董师傅说,这些盆栽的中草药也是博物馆的展示的一部分,不光游客可以看,这也是新进员工实践学习的内容之一,鲜活的中草药和平时柜台内处理过的干药材还是很不一样的。 每年基本上都在4、5月份左右去采药,董师傅说这个时候气温也适宜,雨水也较多,太早的话山上的植物都还没有发芽,太迟了又不利于植物移植成活。 “大概七八年前吧,是在诸暨的一座山,就在半山腰我们发现了大毒的‘闹羊花’。真是可惜,因为主根挖断了一截,后来没有成活!”回忆起那次采药经历,董师傅有些遗憾:“之后每年我都会去找它,七八年了,到现在都没有再见到过。” “‘闹羊花’名字就很有意思,大概是因为有大毒,牛羊牲畜误食后会丧命。但是经过炮制后能祛风除湿、散瘀定痛,可以用来治疗风湿麻痹、跌打损伤。另外,对皮肤顽癣都有帮助。”董师傅说。 当年董师傅和几个同事一起从杭州自驾去的,到诸暨那边由当地的村民带上山。爬到半山腰时已经快中午了,就在这时候一个年轻小伙子发现不远处有株植物开着鹅黄色的花。 “说也奇怪就这么一株,非常显眼!”董师傅说,当时走近一看,竟然是有毒的“闹羊花”,大概有一米六左右高,上面开满了花,乍一看和野生的杜鹃花差不多,就是花色是鹅黄色的。 董师傅说:“当时我们五六个人立即动手挖了起来,由于在半山腰很陡,我们几个人挖了将近一个多小时,下面的根系竟有一米多长,可惜的是主根的1/3还是在泥土中就被挖断了。当时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将它运回去种起来,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成活。” “很多名贵中草药普通老百姓不太能看得到,要是能有这么一棵‘闹羊花’放在我们天井里,供大家认识学习,多好啊!”董师傅感叹道。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博物馆1987年筹建,1991年开馆。古建筑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由陈列厅、手工作坊(兴趣室)、营业大厅、胡庆余堂名医馆等四大组块构成。馆内展示了大量的重要传统制药器具及上万种中药植物、动物、矿物标本,堪称中药的海洋。其中有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时期、宋代泉州湾沉船等出土的药材等。 看点一:中药材标本陈列室; 看点二:金铲银锅——耗黄金四两白银近四斤,专门用于“紫雪丹”的制作,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看点三:《戒欺匾》是胡雪岩开药店的宗旨,光绪四年(1878)亲自写就,寥寥百字,胡庆余堂历久弥新的神奇答案尽在其中; 看点四:在手工作坊室,身怀“绝活”的药工,将作精彩的手工泛丸、吊蜡壳及药材切片等现场演绎; 看点五:胡庆余堂国药号——当年全国最大的店招; 看点六:胡庆余堂古建筑——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晚清工商型建筑; 票价:10元/人 馆址:杭州上城区大井巷95号 开放时间:早上8:30-下午5:00 |
原标题: 清河坊胡庆余堂内藏着一座国家级中药博物馆 |
作者: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许成慧 通讯员 张永胜 摄影 叶建华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