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县梅蓉村——江南的典型村庄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11月06日 09:07:15 星期五 浙江在线 |
![]() 梅蓉村,属桐庐县桐君街道,原名梅洲,又名九里洲,坐落于富春江北岸,南起富春江中的放马洲,北依刺山、虎山、乌龟山至水面山,东连窄溪,西接横弓里,与濮家庄毗连。面积12.7平方公里,至2014年有村民3245人。 梅蓉村,九里梅花十里香的“桃花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蓉的梅,不是林和靖“梅妻鹤子”雅致清丽的梅;梅蓉的梅,始于苦涩,蕴含人生百味。 梅蓉,滨富春江,由泥沙淤积而成,素有“十里洋滩九里洲”之称。九里洲上荆棘丛生,时有虎狼出没。晋以前,或因避战乱,洲上有人定居,后渐成村落。但临江之境,屡遭洪水侵扰,庄稼十年九无收。昔人无奈,遍植果木,既保水土,又能有些许收益。其中,尤以梅树为最,据传南朝(420—479)有《艺文志》载“梅蓉有梅一万支”。 刨却生活的艰辛,春日花开,九里洲江中独秀,疏影横江,清芬袭人,梅洲之名渐盛。唐方干赞曰“洲上春深九里花”。宋、元、明、清,洲上梅开不懈,香雪海中锦绣文章叠出。清时,梅洲九里,栽梅约三万株,赏梅亭、厅皆成。梅蓉,实乃桐庐县之胜景。 清乾隆十五年(1750)后,梅蓉于平地遍种青梅,山上多种杨梅,“梅汁”浓郁。1931年,仅青梅一项就年产50万公斤。百姓之财用,大半出于梅。然而,历经近代战争的炮火硝烟、自然灾害侵袭及人为的破坏,至解放前夕,梅树几被毁殆尽,梅蓉已是“白沙盖全洲,觅梅何处有”。 解放后,梅蓉村造渠引江水,沙地改良田;遍植桃李梅,荒滩变果园。九里洲巨变,吸引八方目光。自1963年至1991年,梅蓉接待60多个国家、48批次、482名国际友人。1963年,外交部副部长黄镇陪同29个国家外交使节和官员访问梅蓉;1966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陪同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前来参观学习。《解放日报》《浙江日报》相继大篇幅多篇次报道梅蓉事迹,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访梅蓉大队》纪录片。村民流传,当年李先念曾将梅蓉誉为“桃花源”。 梅蓉村,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一番新景 梅蓉素来不负其名。在这个又名梅洲、九里洲的地方,曾遍植青梅,环居皆树,无树不梅。花开之时,“如积雪之连垓,恍轻云之极浦”。唐宋元明清,代有文人墨客惊艳而来,撷香而归。“洲上春深九里花”道不尽花重梅蓉;“残香犹在野人家”述不完梅骨风流。桐庐县令恨不能改九里洲为梅花洲,村曰梅花村。 20世纪前半叶,因战火硝烟,因天灾人祸,梅之蓉日渐式微。行至水穷处,竟峰回路转。解放后,梅蓉村粮果并举,春有樱桃、青梅,夏有杨梅、枇杷、李子、桃子,秋有白梨、枣子,冬有柑桔、柚子,2万多株果树此起彼伏,繁花似锦,村庄顿是一片活泼的热闹。包裹着人群的是数千亩粮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春花秋实,恬静而富足。 以梅之骨,傲雪迎春,梅蓉又是一番风景。浙江美院把梅蓉作为写生、教学的基地,年年岁岁描摹山光水声,尽是新颜。 梅蓉村,道路两旁水杉笔直直插云天 进梅蓉,必经水杉大道。如战士般挺拔,如标枪般挺立,数百米的入村道路旁500余株水杉笔直,直插云天。 40多年的生长,于水杉漫长的生命仅是瞬息,每年重复着春吐新芽、夏叶如盖、秋染霜黄、冬挂冰枝。然而,这40多年,于梅蓉这个普通的中国村庄,从沉寂到繁盛,从家庭联产承包到告别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从走出村庄到回归田园,这里已发生了巨变。 细说来,这水杉大道也仅是梅蓉村绿道的部分,更是5.9公里长的桐庐县城绿道1号线的一段。沿山边、溪边、林边、路边逶迤穿行,逢树绕路、遇水搭桥,绿道1号线多临江而建,一边是宽阔的江面,一边是原生态的乡野景色,四季穿行,仿佛历史即在眼前,未来伸手可及。 梅蓉村,村庄久远的历史存在于“爷爷的爷爷说” 村庄久远的历史多是存在于村民含糊的口口相传间,存在于“爷爷的爷爷说”。经堂亦是如此。站在2015年的中轴,经堂覆满田野里的原生作物,不留意,岁月就会任由你错过她的故事。 不知修建年月,不知经历怎样,关于经堂确凿的表述有:本名余庆庵,专供九里洲的老太太念经拜佛,久而久之,乡人称之“经堂”。村中老人还模糊保留些解放前的经堂印象:两进三开间,进门前设韦陀菩萨,后供观音娘娘;天井两旁分设经房、居室;东面有侧屋,设伙房。 传说经堂葡萄架下埋有一个18斤重的金菩萨,被经堂杂夫窥得天机挖出远离后,经堂香火一落千丈。 传说清末著名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女主角小白菜昭雪出狱后,看淡世事,寻到此经堂,一心向佛。 这样的传说总有些蛛丝马迹可寻,或真的发生过,只是真相已如现今这经堂,坍塌大半,青藤缠绕,谁知内里如何。抑或仅是表达一种心情,惋惜经堂破落,时光消逝;同情弱小者沧桑历尽,祝福安宁。 造船是梅蓉的传统手艺。“家有一船匠,油盐酱醋不用慌”,船匠也是个好行当。1958年之前,每逢农历八月十八旧庙节,村里的船匠就会出钱请来戏班子演三天戏。1958年,村里成立了造船厂,80名船匠采用墨斗、手钻、鲁班尺、大锯、凿、刨等中国传统木工工具,各自分工手工完成一条条木船。 1970年代,是梅蓉造船的鼎盛时期。全村有500多名船匠,富春江上的运输船60%出自梅蓉,杭州两家造船厂的半壁江山由梅蓉船匠支撑,90%的业务来自外地。村级自身拥有20—30吨级机帆船19艘、木质捞沙船、渔船30多艘。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机械化造船技术在效率和成本上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使传统木船日趋没落;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型企业的落户、服务业的兴起,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至1998年,梅蓉造船厂解体。如今的梅蓉村不过留着七八条捕鱼船、四五十名船匠。 (本刊据桐庐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资料整理) |
原标题: 桐庐县梅蓉村——江南的典型村庄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