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5.33万农村老人筑一个“暖巢” |
http://www.tlnews.com.cn/ 2012年11月22日 09:29:47 星期四 |
陇西村助老员陪老人去村老年食堂。 我县首家老年食堂开张。 “老有所养”是社会基本文明的体现。桐庐是山区县,农村老人晚年的幸福感,更是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杆。当“银发浪潮”滚滚而来,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观念都已转型,土地和儿孙也不再完全是生活依靠的情况下,桐庐农民如何养老?政策如何保障?这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建立起覆盖全县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还在农村推出了全新的养老模式———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为广大的农村老人安享晚年送来了福音,为“幸福桐庐”加入了新注解。 1 农村留守老人“空巢”现状 如果你到桐庐乡下走一走,会发现老人特别多:不仅在田里干活的基本上是上了年纪的人,就连坐在门口干手工活赚钱的,也多数是“银龄一族”。他们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农村空巢老人。 我县农村空巢老人到底有多少?从县民政部门提供的数字获悉:我县目前现有60周岁及以上老人7.18万,占全县户籍人口的17.74%;其中农村老年人有5.33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4.23%;而农村的“空巢老人”,则占全县农村老人总数的31%。 据业内人分析:除去计生政策效应和高寿老人增多等因素外,我县农村空巢老人多的主要原因是外出创业的年轻人特别多。以钟山乡为例:该乡是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发源地”,随着民营快递业“领军人物”的出现,钟山乡农民亲带亲,邻带邻,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往城市“迁徙”。至目前,钟山乡有数千农民风风火火在大上海等地搞快递。年轻人走了,家中的山林、土地、老宅甚至包括孩子,统统“扔”给了家中的老人。随着外出的年轻人日益增多,当地“留守老人”这一群体也日益扩大。 钟山乡不过是全县的一个缩影。如今我县子女不在身边的农村“空巢”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 面对日益衰老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儿孙感到很无奈:带着老人去打拼?不现实!让老人住进老年公寓?没实力!给老人请保姆?负担不起……“空巢”因此困住了农村几代人。 我县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96%以上的农村老人只能居家养老。在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该如何保障这些老人基本的起居生活?该如何让农村老人活得更有幸福感? 2 我县的居家养老服务之路 我县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发展老年人事业,当成最大的民生工程来对待。2007年国家出台老年人优待政策以来,我县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的养老保障制度和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今我县农村老年人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已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高龄老人的津贴实现了“扩面提标”,这给了农村老年人一颗实实在在的“定心丸”。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我县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水平也“水涨船高”。2011年,我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两个重要文件,继续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县财政还将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经费,用于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建设补助,每年还将安排500万元以上的经费,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运行补助。2012年7月,县民政部门又出台“五项制度”促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长效运行。 在政府主导下,近年来各乡镇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办公用房、闲置公房、行政村合并后的多余办公室及闲置村级学校、星光老年之家等资源,为老年人建起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食堂、托老所等,并推出了“银龄互助”等活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和市场化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形式,我县为老年人和广大群众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权益维护、应急救助等方面的服务,让农村老人在自家门口,便能享受到专门为他们提供的便民服务。 多年来,县民政部门紧贴我县实际,用心打造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品牌”,旨在为农村老人提供一个文明和谐温馨的家园。 3 升级版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至目前,我县农村共创建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41家。在农村老人,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心中,那是一个温暖的家。 2009年,我县在“星光老年之家”的基础上,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试点,以低偿、无偿等服务形式,为老人提供包括家政、理发、家电维修、洗衣、送粮油、送餐、送煤气、上门医疗等8个服务项目。农村老人开始欣喜地享受属于他们的“特权”。 2010年起,我县又选择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村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项目的居家养老服务载体建设试点,推出了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升级版”——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这是深受农村老人喜爱的“家”。笔者在横村镇城东村双湖自然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看到:楼下是老年食堂,楼上是老年人休息室。大楼中老年人图书室、棋牌室、活动室等一应俱全,为老年人提供的是吃、住、娱乐“一条龙”服务。印象最深的是楼上的6个老年人休息室,共有近三十个床位,每张床铺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被褥摆放得整整齐齐,每一个休息室都安装有空调。 每天到这儿的,基本上都是农村空巢老人。与冷冷清清的家相比,这里热闹多了。他们在楼下吃过中饭上楼休息。睡足午觉后就到活动室玩:有的玩牌,有的打球,有的看电视,还有的在一起聊天。吃过晚饭,老哥老姐们才各自回家。有一位叫许香香的老人,虽然91岁了,但每天都到这儿吃饭娱乐。她说自己算年轻的,另外还有两位老姐妹,一位93岁,一位94岁,三人每天准时到这儿“上班”。 还有部分老人吃过晚饭也不回家。今年夏天,留在这儿过夜的老人就有10多位。他们每月只需交15元钱,每晚都可住“空调房”。天气转凉了,住在照料中心的老人还有9位。说起自己的养老方式,老人们个个合不拢嘴:“真是享共产党的福了!” 这里的老人中,有很多是从“星光老年之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一路跟随过来的,他们戏称自己享受政府服务升级过程为“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 4 热闹而温情的“老年食堂” 农村老年食堂,是我县居家养老服务的亮点之一。 都说“民以食为天”,但对于一些农村老年人来说,吃饭不仅是问题,更是难题。尤其是一些高龄的空巢老人,虽然不差钱,但很多老人却出现了营养不良的情况,原因就是吃饭太“凑合”了。 老年食堂的出现,给农村老年人带来了福音。于2010年5月份开办的江南镇荻浦村老年食堂,是我县农村最早出现的老年食堂。这里的饭菜荤素搭配质量好,价值很实惠。与其他地方一样,这里实行的是“高龄特权制”:具体的价格是这样的:61岁以上的老人每餐四元;71岁以上的老人每餐3元;81岁以上的老人每餐2元;91岁以上的老人每餐1元。 85岁的老太太王桂英,整天笑呵呵的。说起老年食堂,她一口气大声地说了三个“好”。她说老伴去世20余年了,膝下有四个女儿二个儿子,大儿子今年也64岁了。虽然儿孙满堂,但过去自己常为吃饭的事犯愁:饭常常烧糊了,菜常常忘了放盐。如今有了老年食堂,她一天只需四元钱,就可以吃到热气腾腾的可口饭菜,她说自己现在每餐都能吃一大碗,身体也好起来了。 江南镇荻浦村有“孝子村”的美誉,这里的高龄老人也特别多。全村9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8个。他们中有的已起不了床,食堂有专门的助老员送饭到家门。还有的老人把饭菜带回家吃。 申屠美权今年93岁了,不久前82岁的老伴生病了。他每餐到食堂拿饭菜,回家和老伴一起吃,只要花3元钱就能美美地吃一顿。 空巢老人受够了孤单,老年食堂的饭桌是他们相当着迷的“情感交流平台”,聊聊儿孙,聊聊村里的新鲜事,大声地笑一回,心里格外痛快。许多老人都说:“在老年食堂吃饭很开心!” 荻浦村的老年食堂是我县农村老年食堂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县开办的农村老年食堂共有40多个。老年食堂不仅为农村老年人解决了“吃”的大难题,同时也解决了儿女们的后顾之忧。 5 情暖夕阳的“银龄互助” 在我县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银龄互助”是重要一环。 所谓的“银龄互助”,就是组织老人开展互帮互助“以老助老”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健康低龄老年人,为独居、空巢、高龄、失能的老人提供帮助,尝试走出一条“互助养老”的路子。 钟山乡陇西村的老年互助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陇西村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94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空巢老人就有60人。陇西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共达500多平方,各类老年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到老年食堂就餐的人数不断增加。可对那些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来说,到“老年之家”去吃饭、活动,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对这部分老年人提供帮助,该村老年协会成立了村老年互助会,下设三个老年互助会分会,分会下设6个小组开展工作。老年互助会首先对全村290个老人进行分类:哪些不能洗衣,哪些不能做饭,哪些下不了床一一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底子。 在此基础上,老年互助会聘请了15个“助老员”,他们一个个都是身体健康、手脚勤快,有着热心肠的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村老年互助会对他们进行培训上岗,根据就亲、就近、就便的原则,安排助老员与村里那些年老体衰,无法出门的空巢老人“结对”,根据受助老人不同情况提供帮助:有的每天帮助到老年食堂拿饭,有的帮助老人整理家务洗衣服,还有的经常上门探望聊天。一个“助老员”一般可帮助一位至两位空巢老人。互助会还专门出台相关的考核制度,规定“助老员”每周至少四次上门帮助照料。 “助老员”不仅使空巢老人的生活获得照料,而且为他们增加了安全感。该村有一对年近七旬的老夫妻,住在半山腰。由于子女外出打工,老夫妻又多病,因此晚年生活成了难题。自从助老员钟正富与之结对后,他们仿佛有了主心骨。去年10月份的一天早上,钟正富上门探望时,发现这家老汉鼻腔大量流血,老伴正急得手足无措,他马上联系120急救,随即又打电话到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汇报……由于抢救及时,老人终于安然脱险。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老帮老,“银龄互助”让老人空巢不“空心”。在县民政局老龄办的支持帮助下,全县农村各地都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互助活动,如:有的村成立“生活照料组”、“维权调解组”、“文体娱乐组”等专业服务小组,为村里的困难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有的村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邻居结对,并在双方家里安装“爱心电铃”;有的村按照“性格相近、爱好相似、住址相邻”等原则进行互助结对。截止目前有109个村开展此项活动,银龄互助志愿者达到1800余人,为困难老人提供无偿服务15万人次。 6 居家养老服务任重道远 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我县已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县情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新路子,受到了广大农村老人的欢迎。 至目前,我县已投入使用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有109家,有老年食堂42家,有托老所30家,有专(兼)职助老员1836人,近2.1万名老年人直接享受便捷、亲情化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其中2300多名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人数,占老年人口的3.1%,服务内容涵盖餐饮、理发、洗衣、医疗保健、代购日用品、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文体娱乐等。“老有所养”成了无数农村老年人真实的感受。 从2012年开始,我县将每年的5月6日定为“桐庐百姓日”,当天向全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敬老爱老幸福餐”,并邀请100位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参加“百寿宴”,以此弘扬孝心文化。 虽说,我县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但要使之常态化制度化,让全县老年人都受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今我县正在不断加大力度推进此项工作。据介绍,至2012年年底,我县将建成投入使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113家、老年食堂55家、托老所41家,行政村覆盖率分别将达到61.7%、30%和21.8%,并力争到2013年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要让全县5.33万农村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 记者手记 |
农村“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已成为了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我县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我县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的养老保障制度和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我县在建立起覆盖全县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还在农村推出了全新的养老模式———农村居家养老服务。2011年,我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不仅继续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扶持,还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经费,用于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建设补助等。全县各乡镇也办起了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食堂、托老所等,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和市场化有偿服务的形式,农村老年人也享受到了生活照顾、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我县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已经打响了品牌。 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新型养老模式,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要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从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个性化服务;要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与此同时,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认真贯彻涉老法律法规,依法维护“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 |
原标题: 为5.33万农村老人筑一个“暖巢” |
作者:记者 方赛群 文/摄 网络编辑:华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