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候鸟”,你们的暑假过得好吗? |
http://www.tlnews.com.cn/ 2012年07月30日 08:24:46 星期一 |
![]() “冰箱上有字条,桌上有菜,电锅里面有饭,没有人在。电话里的独白,还在等待,一个人的表情,怎么安排?……南方又在呼唤,当我醒来,飞过那片茫茫人海,下个路口直走或转弯。”这是台湾音乐组合五月天所唱的歌曲《候鸟》,带着淡淡的忧伤。正如每年假期,繁华城市里多出来的一群“小候鸟”,他们平日里留在家乡上学生活,和父母分离;假日里,这些“小过客”从那个村到这座城,只为能和父母短暂相聚。那么,在这短短的暑假里,“小候鸟”在城里过得好吗? “忙,没空陪他们啊。”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针织行业中聚集着许许多多从五湖四海来桐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孩子也成了假期“候鸟迁徙”里的大军。自暑假开始,位于经济开发区的桐庐富春江织造集团有限公司的生活区里,孩子的嬉闹声比以往大了许多。 江西人宋顺利在我县的针织企业打工有十来年了,这个新桐庐人觉得桐庐哪都好,就是要耐住对老家两个儿子的思念,这也是平日里他和妻子最大的煎熬。这不,孩子们一放假,他就迫不及待地把孩子接到了身边,一聚天伦。走进宋顺利在厂里的宿舍,一室一卫外加一个阳台,这段日子住着一家四口,显得有些拥挤。两个小男孩就齐齐躺在由两张单人床拼凑起的“双人床”上,一见陌生人进来,害羞地用毯子盖住了脸。饭桌上堆放着各式各样的零食,也许是父母为迎接他们准备的唯一的礼物。 “做针织这行一年中最忙的就数现在这段日子,常常加班到深夜,说是一家子团聚了,但真正能好好陪陪儿子的时间,太少了,太少了。”问起有没有带着孩子出去转转,宋顺利无奈地说。因为加班到天亮,才睡了四五个小时的他,眼睛红红的有些肿。一旁的孩子,不是直直地盯着说话的大人,就是看着电视出了神,突然又胡乱地按了一会儿遥控器……但就是不愿意说话。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一年中见到父母的次数屈指可数,在父母身边也没了城里孩子爱撒娇的劲儿。 宿舍里没有空调,两只电扇哗哗地对着床吹。这张临时搭建的“双人床”,是8岁的宋俊杰和6岁的宋俊康暑假里的“小乐园”。“小候鸟”似乎特别容易满足,一直吃食堂饭,在家一呆就是一整天,这些对他们来说,并不会难以忍受。“想不想出去玩玩啊?”面对记者的提问,腼腆的男孩子竟一个也不愿意开口,耷拉着脑袋不说话。“忙,没时间啊。就他们刚来的时候带着去中心广场、大润发转了转,俩人都玩疯俩了。”还是爸爸宋顺利接过了话茬。 听宋顺利说,俩孩子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家年纪大了,也不懂怎么教育孩子,给孩子吃饱穿暖别生病就算带得很好了。他还说:“现在老家的人大多数都外出打工了,大人少,小孩也少,学校一个班十几二十个人,接触的人不多,小孩子也越来越害羞,一见生人就胆怯。”“那有没有想过让孩子到桐庐读书呢?”记者问。宋顺利摇摇头,说:“没想过,一来在这里我们也没空带没空管,二来在这里读书了,以后再转回老家读书就难了,我有个老乡就是这样,原本在桐庐上学的孩子中途要转回去,可费了好大的劲。谁也不能保证孩子能在这从小学一直读到高考啊。”停顿了会,他接着说:“总还不是这的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回去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相聚的时光也在一天天减少,宋顺利打算8月20号左右,就要送孩子回老家,毕竟孩子读书才是最重要的。在离别前,宋顺利打算再带着孩子出去转转,但他还是不想儿子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淡淡地加了一句:“能抽出时间的话。” 这里的日子有些无聊 ![]() “小候鸟”们“飞”到父母身边后,依然难以多些时间和父母亲近,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只发生在宋顺利家。短暂的城市生活,初来乍到的新鲜兴奋,很快因现实环境而改变:孩子们的到来,并不能改变父母一贯的忙碌工作,这种无暇顾及,让原本充满期待的“团聚”多了几分寂寞色彩。记者在厂里采访时看到,对外来职工的孩子们来说,独自待在宿舍里看电视、玩游戏、做作业,成了假期三部曲。很多时候,晚上能跟父母在宿舍楼下的院子里散散步,就是“小候鸟”们最开心的事了。 除了针纺织企业,当然还有许多“小候鸟”散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七月的午后,城市在烈日的暴晒下像个“大蒸笼”。而要算算哪些地方被炙烤得最热辣,建筑工地肯定名列前茅。在那没有绿色只有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却住着充满温情和童真的“小候鸟”,在这个夏天,他们跨越了地域限制,只为能和在建筑工地忙碌的爸爸妈妈团聚。 10岁的郑梦情和8岁的浩浩是一对可爱的姐弟,半个月前他们跟着妈妈盛小品来到爸爸工作的建筑工地,开始了短暂而又快乐的团聚时光。一见到记者,小小的梦情并没有丝毫胆怯,一声甜甜的“阿姨好”,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眼前这个穿着红裙子瘦瘦的小姑娘。小姑娘有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略黑的皮肤,扎着一根小辫子,一晃一晃的,特别活泼可爱。 在许多人眼里,性格内向害羞、不愿跟人讲话是“小候鸟”共有的特性,然而,古灵精怪的梦情却是那样与众不同。她和弟弟是幸运的,因为不上班的妈妈一直在老家负责照顾他们。妈妈盛小品面对记者落落大方,丝毫没有农村家庭主妇的羞涩,也许小梦情的开朗活泼,就是继承了妈妈的个性。在老家安徽读小学二年级的梦情,听说成绩挺不错,乖巧懂事的她平时里还是妈妈料理家务、照顾弟弟的好帮手。 和城里的孩子一样,纯真的童年,“小候鸟”们也爱嬉戏玩耍。但建筑工地总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危险,所以白天在工地,妈妈是禁止梦情和弟弟浩浩随意外出玩耍的。只有在晚上,一家人才能开开心心地一起到中心广场走一圈,当然,前提是爸爸能按时下班。“有没有什么特别想去玩的地方?想不想到图书馆里去看看书?想去儿童公园玩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小梦情先是点点头,后又急忙摇摇头,想了一会说:“妈妈不认识路,爸爸工作又忙,没空带我和弟弟去。”一句“没空带我们去”,不仅道出了小梦情的想法,也说出了绝大多数“小候鸟”的心声——不是不想去,更多的时候是去不了。 建筑工地上,还有许多从安徽、河南、贵州等地“飞”来的“小候鸟”。他们渴望着与父母相聚的时间能够多些再多一些,也期待着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参加各种夏令营、活动班,抑或是奔向各大景点、游乐园享受暑期生活。但是,这些只能停留在想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去过不用花钱又不会关门的中心广场,如果还能在大润发吃上一顿肯德基,就成了他们回家后可以跟小伙伴们“炫耀”的经历。 “我也想到台上去跳舞” ![]() 金色的夕阳穿过绿叶间的空隙,星星点点地撒下,微风吹散了丝丝暑热。傍晚时分,中心广场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成了市民避暑纳凉、锻炼身体的城市中心。星期五晚上,中心广场上有一台“激情周末”的文艺演出,来自江西的“小候鸟”陈红早早地来到这里,节目还没有开始,她就站在最前排张望着。突然,灯光亮了,音乐响了,舞台上不大的孩子唱起了动人的歌曲,还大方地向观众们扭动着可爱的身体……虽隔着一片小小的水池,11岁的陈红完全被表演陶醉了,站在人群中还有些拘谨的她,但眼光里闪烁的是羡慕和向往。“我也想到台上去跳舞。”小小的她说出了心里小小的心愿。在老家,条杆儿很好的陈红也是爱唱爱跳的文艺积极分子;但是老家没有这样的舞台这样的灯光,而在城里,她只能站在台下,羡慕地向上看。 广场里,像陈红这样渴望的眼光,何止她一只“小候鸟”。10岁的韩世理从安徽淮阳来桐过暑假。个子小小的他,有着男孩子的皮劲儿,没一刻消停地在广场上飞奔乱窜着,一身晒得古铜色的皮肤,跟城里孩子的白嫩,有很大区别。别看他调皮,警惕心还很高,记者几次三番想与他交谈,都被他大声质问:“你想干什么!”虽觉得这孩子有趣,但也为他这小小年纪就有这么“高指数”的防人之心而感到难过。小世理的家人在乔林一带以收废品为生,白天大人出门干活,交待孩子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注意安全,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大人有大人的无奈,孩子有孩子的懂事。 在广场上飞奔,唯一能使小世理停下脚步驻足观看的是城里孩子脚上的直排轮旱冰鞋。那安装了小灯泡的旱冰鞋,穿在脚上,“咻”一声划过,就像一道流星,在小世理眼中是那么新奇。旱冰鞋、滑板、暴走鞋……这些城里孩子的“常规”装备,在“小候鸟”眼里却是新奇又遥不可及的,懂事的他们从不会跟父母哭闹着要买,就只是这么看着,充满羡慕地看着。他们能拥有的,许就是父母偶尔买的一杯可乐、一块鸡翅,这些城里孩子从小就拥有、唾手可得的东西。 10岁的许文旋来自安徽阜南,这小男孩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特别可爱。今年夏天,父母满足了他和哥哥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到杭州看西湖。“西湖那人好多好多,还有好大的电动车,那里的荷花好漂亮……”一回忆起西湖,小男孩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也许这会成为他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拥有这些美丽的回忆,也许是“小候鸟”们在城市里得到的最大满足,孩子们渴盼着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融入都市,不再若即若离。 政府和企业一直在努力 “工作忙,实在没时间照顾他们。”作为“小候鸟”的家长,外来务工人员常常是“白加黑”、“5+2”地上班,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暑假,的确存在着许多这样那样的困难。大部分孩子“飞”到父母身边,尽管能和他们相聚,但是由于父母终日忙于生计,依然无暇给他们更多的照顾和关爱,更不用说教导学习、带他们游玩了。显然,很多“小候鸟”在陌生的城市里遭遇了“再度留守”的尴尬,在父母身边实际上处于一种“陪工”状态,承受着原先的那份寂寞和孤独。可以想象,长此以往,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家长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导致亲情关系渐行渐远;“小候鸟”也容易出现焦虑、自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以及学习和生活上的障碍,严重的还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委、县政府和各家企业,没有忘记帮这些家长一把,一同照顾关爱这些可爱的“小候鸟”。近年来,“小候鸟”的假期生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我县,图书馆、博物馆、叶浅予艺术馆、各个公园等场所都向“小候鸟”敞开大门,组织各界力量关心照顾“小候鸟”。企业里,专门划出一个宿舍一块场地当临时“托儿所”的也不在少数,像在桐庐富春江织造有限公司,企业就专门设了一位管理员,帮助职工照看子女。 但毕竟僧多粥少,大多数的“小候鸟”仍处于一个监管的真空状态。社会各界除了组织各类活动外,孩子们更需要一个长期健全的帮扶体系,让他们在进城看望父母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城里的教育资源,健康、快乐地成长,从根本上避免“小候鸟”们进城后,遭遇“再度留守”的尴尬。 |
原标题: “小候鸟”,你们的暑假过得好吗? |
作者:(记者 钱凌芸 文/摄)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