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水云绿如何延续“千年茶香” |
http://www.tlnews.com.cn/ 2012年04月26日 09:27:43 星期四 |
“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春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千年前,宋代大文豪范仲淹便以《潇洒桐庐郡十绝》中的一首诗句,描绘了我县悠久的种茶历史、丰厚的茶叶资源。桐庐不仅产茶多,而且产好茶,《桐君采药录》中就有记述,“武昌、庐江、晋陵好茗,而不及桐庐。” 千年的茶香飘到现代。每到春茶上市的时节,尤其是“雪水云绿”新茶上市时,许多市民和慕名而来的游客都赶不及地前来欣赏、品尝、购买。看茶叶,上下浮现,翩翩起舞;品茶香,齿颊留甘,清韵悠长。这也许就是桐庐爱茶人最幸福的时刻。 我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硬伤”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桐庐茶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县有茶叶基地5万多亩,涉茶农户23500户.去年茶叶总产量为1960吨,总产值17800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25吨,产值14100万元;平均价每千克435元。名优茶所占的比例较高,在周边地区影响也较大。 然而,在赞扬声中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成绩面前更需要寻找差距。横向比,我们的茶品牌没有西湖龙井那么响亮,我们的茶产品宣传不如湖州安吉白茶那么有声势,我们的茶产业规模效应不如淳安等地那么明显,我们的茶叶销售市场不如萧山、余杭那么繁华。纵向比,我县的茶叶历史虽有千年,但一直处在“规模不大不小,名气不大不小”的尴尬境地,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大。 从自身而言,我县茶叶行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硬伤”亟待解决,如与周边茶产业发达地区相比,种茶规模较小,茶叶的品牌小散乱。又如产茶区一般是只采春茶,而夏茶、秋茶几乎弃之不用,宝贵的茶资源浪费在茶园里。如何使这些茶资源为茶农创造财富,也是一个值得突破的难题。再如茶产品单一,除了绿茶,就没有别的品种可销,虽有少数的红茶但成不了气候;茶产品的营销手段单一,知名度不够,一些茶叶示范基地出产的茶叶销路好、价格高,但很多零散种植的茶叶销量差、价格低;再是,各家茶叶店分散在桐城的角角落落,没有一个能吸引全省、长三角乃至全国茶叶消费者的有规模、上档次的茶交易市场。所有这些,都制约着我县茶产业做大做强。 突破茶产业发展瓶颈 如何突破制约我县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当务之急要抓紧品牌的整合。要从抢占茶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高度,引导茶界充分重视品牌意识;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茶品牌的整合。同时,要以茶品牌整合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的整合,重点培育和扶持茶企业做大做强,促进茶企业的集团化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我县一大批以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成员为代表的桐庐茶人一直努力的方向。“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首先将‘雪水云绿’这张‘金名片’的含金量做足、名声做大,要在雪水云绿茶精加工、深加工上下功夫,以提高雪水云绿茶的品质和价格,扩大雪水云绿的增效空间,来调动茶农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劳动力紧缺现状。”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秘书长姚福军说。一直以来,该协会始终坚持对“雪水云绿”茶产业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认定、统一监督、统一宣传”的“五统一”规范管理,在提高茶叶品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做强雪水云绿茶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其系列产品,延伸名茶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整体效益,要以开发新产品为发展突破口,充分利用春茶一芽一叶及一芽二、三叶及夏秋茶原料组织多茶类生产,要研究新产品新工艺和制定新产品标准,加强新产品的市场运作管理和品牌建设,力争通过2—3年,使我县茶叶产品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茶农的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茶产业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还要不断加大宣传,鼓励企业向外拓展市场。”姚福军说。面对新形势,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提出了“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服务广大会员为宗旨,以创建国家标准茶园和实施浙西绿茶产业带为契机,以增加茶农收入和提高名茶产业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品牌建设力度,着力做好“品牌推进、质量提高、市场拓展、产业提升”四大工程建设,努力推进茶品牌做强做优”的工作思路。 提升品质走精品之路 经过多年的探索,桐庐茶人达成了茶产业发展的共识:品牌核心是产品,而产品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的质量,质量是产品的立足之本。“大规模扩大生产规模存在着许多难以跨越的制约,只有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把质量作为产业发展、维护信誉、树立品牌的‘生命线’,使我县的茶产业走上精品化之路才是发展的目标。”说到提高茶叶的质量,姚福军的话语中透出一股坚毅。今年,我县出台了“雪水云绿茶”证明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全面启动了证明商标的使用,实现了原产地域保护。“年初,我们的‘雪水云绿’茶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以后,只有我们桐庐产的茶叶才能有资格称为‘雪水云绿’,这无疑是规范‘雪水云绿’管理,提升品质的重要保障。”姚福军笑着说。 一直以来,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致力于加大了产品质量的管理力度。该协会专门成立了产品质量管理小组,会同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对产品质量和QS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监管。还通过对标准的宣传,加强对茶农的培训等手段进行质量意识教育和质量知识培训,树立起“人人重质量、处处讲质量、时时抓质量”的思想。有了意识,更要落实到行动上。在茶叶的生产管理、加工流程和售后服务上,产品质量管理小组进行了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在质量控制上切实做到“层层落实、全程监管”,一年中没有发生质量投诉事件。同时,注重科技的投入,充分利用县农机推广中心茶叶站等茶叶科技队伍的优秀力量,围绕我县茶叶品质中一些不足,集中优势力量,进行专题调研,分析问题症结,提出解决对策,逐步提高茶叶的品质。 落到茶园上,要进一步加强茶园基地建设。“一些已有五六十年的老茶园,茶树已经过了‘盛年’,步入‘老龄’,对出产的茶叶品质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将分批,对老茶园进行换种改植,种上品质更好的新茶苗。”姚福军告诉记者,“对一些处于失管或半荒芜的零散茶园,把联合企业,把它们恢复过来,使之成为品质优秀的茶叶。” 化零为整。县农技推广中心茶叶站还联结我县30户种茶大户、4个茶叶基地、8个龙头企业,根据实际种植、生产中的普遍问题,提出技术对策,帮助大户、企业解决种植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在县农技推广中心的技术服务下,我县一些种植新品种的茶农也得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去年,新合乡235亩白茶共产白茶2560斤,产值达243万元,平均每亩产值达10340元,大约是全县茶园平均亩产值的4倍。而在瑶琳镇姚村村2010年开采的130亩新茶园,去年共生产白茶1150斤,实现产值69万元,平均每亩产值达5308元,约为全县茶园平均亩产值的2倍,预计今年产值还能翻番。科技兴农,提升品质,也让茶农们笑开了花。 擦亮“雪水云绿”金字招牌 在我县出产的各类茶叶中,“雪水云绿”无疑是其中最响当当的一块金字招牌。浙江大学教授、茶学系博士生导师刘祖生曾用一首诗形容了“雪水云绿”茶:“桐君仙境产名茶,亭亭玉立万人夸;色绿香清味鲜美,富春江畔一枝花。”我县已完成了“雪水云绿”品牌的浙江名牌产品和浙江省著名商标的复评;取得浙江名牌农产品称号完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工作。下一步,我县还将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加强我县茶叶品牌的管理,我县工商、质监、农业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品牌维权专项整治。通过名茶经营企业和市场经销户的检查,查处了一批包括雪水云绿、白茶、龙井茶、西湖龙井茶等的三无包装;并对县域内的茶叶包装印制企业进行了一次彻查,对其中的两家盗用商标、私印包装的侵权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其中一家罚款在10万元以上。同时,工商、质监、农业等部门通过各种渠道与江苏、上海以及周边县市的相关部门联系,请求他们帮助对当地的茶叶经销店、市场进行调查,收集证据,为到外县、外省开展维权整治打下了基础。 为达到“墙内开花墙内墙外都香”,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茶叶品牌尤其是“雪水云绿”品牌的宣传力度。政府还把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的品牌宣传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这在我县各类民间组织中是独一无二的。 “品牌要与文化或名人结合在一起,才能有生命力。”这是营销学上的一句名言。我县与各茶文化研究会密切合作,深入挖掘我县茶文化的内涵,培养和宣传茶文化,以茶文化的影响力来提高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茶产品的竞争力。去年,我县共发行《桐庐茶文化》专刊四期、《桐庐茶界》专刊一期,充分展示我县茶叶的风韵。同时,积极组织茶叶合作社、茶叶企业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展销会、茶博会、推介会和名茶评比会等茶事活动,把各自为政的力量集中起来,收拢五指,形成拳头,协同作战,主动走出去,打响品牌的名气。还举办新闻发布会、产业研讨会、敬老茶会等一系列茶事活动,邀请名人名家前来品茗,扩大我县茶叶的影响力。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我县还将充分借助大杭州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重视保护我县茶文化遗迹,组织力量认真挖掘和整理尚未被发掘的茶文化遗迹和文化碎片。同时,广泛收集流失在民间的一些有价值的茶文化传说、历史典故和历史遗迹,通过挖掘、考证和整理,使我县茶文化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进一步加大我县茶文化悠久历史的宣传,普及茶知识,使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我县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从深厚的茶文化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茶文化的浸润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进一步提升品位,使我县的茶叶产业与我县茶文化一起兴兴向荣。
|
原标题: 雪水云绿如何延续“千年茶香” |
作者: 实习生 滕晶晶 记者 钱凌芸/文 黄 强/摄 网络编辑:华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