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走霞客路 |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06月30日 07:51:31 |
| ■ 罗萍 初中的时候,我迷上了徐霞客和马可波罗这两位东、西方“游圣”。从那时起,我人生的最大目标就是周游全国,甚至还想周游世界。 学校毕业分配工作,从桐庐的江南之南来到江北之北,工作之余,我喜欢呼朋唤友爬山涉水,或寻访当地的古迹名胜。巧的是,同科室的一位同事是分水镇保安太平村章家自然村人,她告诉我,章家后面的山就是马岭,山上有一块天然的大石头,很像一匹呼之欲出的骏马。我马上问她什么时候回老家,能否带上我?同单位的小陈医生说,马岭——保安兑口桥——印渚埠这条路,还是徐霞客几百年前走过的古道。 于是,我们仨一拍即合,按着书上抄录的文字,从富阳地界徒步登山。只见马岭群峰簇拥,山峻林密,山路沿着溪流,清澈的小溪将两旁的山石润得湿漉漉的,因这溪水,马岭显得生动而妩媚。古道上的青石静静地躺着,仿佛等了我们几百年,又似还在回味徐霞客当年的竹杖芒鞋。 山势逐渐升高,路旁时有野生的楮树身影。霞客游记中记载的楮树,也叫构树。我们那次去刚好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橙红色的果子挂在10多米高的楮树上,十分诱人。同事人高,站在高处,抓着楮树最下面的枝条,挑了三个最红的果实摘下来,我们忍不住一人一个分食了,味道甘甜。 爬上马岭,这里是一个天然的隘口。马岭隘口至今还保存良好的军事防御设施,城墙关卡,块石叠砌,也是桐庐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关卡。 走入拱形的石墙门,迎接我们的是阵阵山风,让人顿感神清气爽。开始我以为只是凑得巧,谁知站了好一会,这风一直持续地吹。问了章家村的同事,她说不管什么时候来,每次走到这里总有一股清凉的风在吹,看来是这里的山势地形造成的持续对流风。 马岭关前,山峦对峙,芳草萋萋,岭上的清风和白云,在我们的一抬头一俯视中吹拂飘移。用手摸一摸石头,粗糙、阴凉。这些块石互相挤着,经年累月,有的已经风化。这就是数百年前,徐霞客和众行人路过的山隘。以前的马岭古道人来人往,遥想当年徐霞客和挑夫一起清晨出发,在匆匆赶路的队伍里,到了岭上想必也在这里找块石头,歇一歇、喝口水,和其他赶路人聊几句,享受片刻的清凉和难得的惬意? 这么想着,我不由地兴奋起来,大声地背诵起徐霞客对于马岭的记录:“初五日,鸡再鸣,令僮起炊。——南二里,上马岭,约里许达其巅。” 同事一听,直呼我太可爱了:“一个货真价实的霞客迷!” 我们下得山来,在山脚下看到一块平地,章家村的同事告诉我们,听村里老辈人说,马岭脚下以前有很大的一个寺庙。我们果然找到一块寺庙的碑,可惜年代久远,很多字已经模糊。看着这块残缺的石碑,我突然有点担心,历史悠悠,青山隐隐,马岭这条石阶小径,也在岁月的杂花和蔓草中慢慢地黯淡,渐渐地老去。 前面就是马岭水库,在青山绿水间,我频频回望,白云悠悠,唯有林鸟在欢快地啼绿。下山后,我们一路参照游记,对照地名,楮村坞(现在的太平村)、兑口桥(袋口桥)、板桥、保安坪、玉涧桥(排石)、应渚埠(印渚埠)——感谢徐霞客这位中国有史以来“最牛的驴友”,为桐庐留下这么多沿用至今的地名,也让“玉涧桥”在史书上留下了最初记录。 从马岭到印渚,30多里路,山环水绕。徐霞客在日记里没有描绘的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在数百年后的实景地,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小桥流水人家,袅袅的炊烟,成片的田野和桑树,还有成群的牛羊、鸡鸭鹅们——这里有晴朗的阳光和四季的雨水,勤劳的村民在日出日落的辛劳中,祈盼着“稻花香里说丰年”。 马岭回来后,有一次,我在小陈医生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两本厚厚的笔记本,一本是见习、实习期间的,一本是工作后的,详细地记录着接诊病人的病症、治疗及疗效,每一页笔记都认真清晰,有些还画着图和标注。 说实话,受徐霞客的影响,我也坚持每天记日记,这一习惯从初一一直保持到现在。因为徐霞客在30多年的考察过程中,不管困难多大,条件如何恶劣,每天都坚持把游历和考察的情况,详尽而生动地记录下来。据他自己说:“余日必有记”,故从未间断。 我记的东西有很多是流水账,那天看到小陈医生的工作笔记后,才知道和他之间的差距,徐霞客是我俩共同崇拜的偶像,但他学到的是精神,而我却是皮毛。虽然学医和游历有着天壤之别,但这份刻苦求真的精神,显然是相通的。 因为徐霞客,更因为小陈医生的人品和医德,我对他渐渐地刮目相看。数年后我们准备结婚了,考虑到他家境贫寒,我决定结婚旅行不去北京,而是重走霞客路。 于是,有了马岭的故地重游。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那条路,村庄也还是那些村庄,甚至连路边的民房也没有太大变化。但我和小陈医生的心境却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是带着虔诚和感激来的,冥冥之中似乎是这位360年前的老人让我们走到一起。 我一路采着野花,挑了最艳丽的几枝,插在马岭关的石头缝里。小陈医生则背着一袋喜糖,随手分给路两边的村民。淳朴的村民一听是“喜糖”,个个都笑着祝福我俩。这份简单的甜蜜,这份纯粹的喜悦,相比别人的“旅游结婚”“蜜月旅行”,相比“北上广”“新马泰”,于我们而言显得更有意义。因为我俩分明在马岭关的清风里,听见了来自远古的祝福,更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行走里,读懂了徐霞客的风骨和精神。 一晃我俩的孩子出生了,一晃工作调到了桐庐的南乡边,紧接着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开工。按预计,保安排石桥、法道、印渚等许多村庄都将化作朵朵浪花,没入天溪湖水底……2003年,保安的玉涧桥按原貌迁移保护至杭州西湖杨公堤景区,仍沿用“玉涧桥”这一古老名字。蓄水后,这一带化作了万顷碧波,天溪湖成了白鹭栖息的家园,也成了垂钓、摄影爱好者的去处。 2018年5月19日,桐庐县境内的马岭古道、兑口桥、东门码头3处,被中华文化促进会、人民政协报社等四家单位命名为全国第四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也是杭州市首个徐霞客游线标志地。 2021年,我50岁了。按游记推算,385年前,徐霞客差不多也是50岁走的马岭。于是,故意选择徐霞客当年走马岭的日子、时间和路线——农历十月初五,天蒙蒙亮起床,从富阳境内上马岭,感受徐霞客虽已年老体衰,仍鸡叫起身,“一直在路上”“永远在路上”的探索精神。 第一次和第三次来,一晃已是30年。马岭依旧在原始的风里,守着山间的溪流,静观云卷云舒。青石无声,草木有情,古道终究没有被历史抛忘于山野。 我惊喜地发现,马岭古道,已经设有明显的标识和图解,县里村里专门派人维护着这片古迹。上下马岭的石头台阶,还是原来的模样,保持着历史的风貌。从章家到保安坪30里的村道,早已是清一色的柏油路,平坦宽敞洁净。路两边的村庄、学校、健身点、农家乐等等,都是那么的美丽、便捷。 这些年,桐庐的美丽乡村建设,真不是盖的!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以后趁休息天,把桐庐的每个村庄都跑一遍,看看景、拍拍照,和村里的老人聊聊,挖掘挖掘历史古迹和传说故事——徐霞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而我们可以尝试着做个桐庐的小小“徐霞客”,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并留下真实影像和详细资料。 伙伴们,假如您也喜欢这样的行走和记录,还等什么呢?赶快行动吧! |
| 原标题: 三走霞客路 |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